首页 百科知识孩子的天赋,妈妈的支持,温暖家庭的重要性

孩子的天赋,妈妈的支持,温暖家庭的重要性

【摘要】:家是心灵的港湾我写过一首诗,叫《灯塔》,其中有两句话这样写道:“妈妈是一座灯塔,不管你何时回家,我永远在等你!”家人该给孩子精神支持时没有给到,物质的馈赠弥补不了心灵的空缺,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容易出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所肩负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能创造持续性的快乐环境,以滋养孩子的身心,让他们获得追寻幸福的本源能力。我始终认为家的首要功用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

家是心灵的港湾

我写过一首诗,叫《灯塔》,其中有两句话这样写道:“妈妈是一座灯塔,不管你何时回家,我永远在等你!”

我们在物质世界里都有一个家,甚至是几个家,但我们有心里的家吗?

有一次我和家长们讨论孩子独立性的问题,在小组发言时一位家长就说:“金老师,我家小孩从幼儿园就在学校住宿,他很独立了啊。”我没有问他孩子的独立表现在哪里,而是问他:“送孩子去寄宿,是因为您有什么事情很忙吗?”他否认说:“不是因为这个。那个幼儿园的住宿条件比我家里都要好。”我很吃惊,对他说:“住宿的条件再好也没有家里温暖啊,孩子在那里也体会不到爸爸、妈妈的爱啊?”

当我话音落下的时候,这位家长沉默了……

我接触过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出错的家长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过度保护型”。小孩好比小树苗,为了更好地成长他旁边最初是有“护栏”的,这就是家长给他的“保护和支持”,但等到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比如到了孩子青春期,他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时,家长建立的“护栏”就要撤了。但我们看到的是,好多孩子都十七八岁了,家长还在“包办”,觉得孩子这辈子就该依靠自己似的,这样家庭的孩子最终会出问题。这很好理解。

另一类是“提前撤离型”。在孩子这个小树苗确实还需要“护栏”的时候,提早就撤了——“你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尽力提供给你别的孩子都有的条件,能不能成才看你自己的努力”。家人该给孩子精神支持时没有给到,物质的馈赠弥补不了心灵的空缺,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容易出问题。我们看看现在身边的很多大人,从小把孩子扔到了最好的寄宿学校,以为那就是为孩子前程着想所做的最好的选择。当然寄宿学校也有些好处,就是这些孩子学会了自理,学会了独立。但是,我们家长朋友们发现没有?孩子的这种“独立”是与家庭生活“隔离”的,这时候他们的心灵也是与您“隔离”的。

就我的观察,那些心理和性格上不太好的孩子,有90%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关注的时候没有被正确关注到,需要家的温暖的时候也没有感受到,他们没法从心灵的“家”汲取力量。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我会这样告诉他: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教育金三角”里,学校给孩子需要的专业知识,社会给孩子需要的人生智慧,而家庭则给孩子最需要的温暖、爱和快乐。

这几样是别人无法代替您给予孩子的,所以我们要先明白家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角色定位后来谈教育。

为什么这样说?我想先分享一个科学实验的案例,从中证明一个问题——有智能的生命,其成长除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生存技能外,还需要什么?

这个科学实验叫做“猴子的爱”,是由哈里·哈洛用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4%的恒河猴做的比较心理学实验。

当一些幼小的恒河猴与母亲隔离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些刚出生第二天的小猴子们,对笼子里的绒布垫表现出异常的依恋,当实验人员拿走奶瓶时它们没有过激表现,只是发出嘟噜声,但拿走它们抱着的绒布垫时它们则非常的愤怒,发出尖叫声。

于是哈洛便给每个小猴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用铁丝做成,胸前有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一个用绒布做成,却没有这种装置。很快观察者发现,恒河猴宝宝似乎把对猴妈妈的依恋转向了用绒布做成的那个能提供温暖的柔软的“假妈妈”,而不是能提供奶水的用铁丝做成的坚硬而且冰冷的“假妈妈”。它们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妈妈”。如果受到惊吓,小猴们也会选择跑向“绒布妈妈”而不是“铁丝妈妈”。

从中我们看到,其实对温暖和抚慰的情感渴求才是幼体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的根源。

这似乎与心理学“需求降减论”中的一个观点相悖——“解决饥饿是生命的第一需求,对母体的依恋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谓的“有奶便是娘”。

“猴子的爱”的实验到这里并没有完结,哈洛后续的研究一直持续了好些年。等参与实验的恒河猴成年后被放回猴群,与另外一些在真正的母亲怀抱中长大的猴子在一起时,结果它们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因为没得到正常的母爱、没有感受群体生活的温暖,它们既不能正常融入猴群,大多数也性情冷漠、无法找到配偶。等实验人员用人工办法让其中的一些母猴怀孕,下一代恒河猴宝宝出生后,这些母猴也表现出对小猴的冷漠甚至残忍,有些会咬伤或咬死自己的孩子。

科学家由此推论,温暖的怀抱、温柔的接触、温馨的环境等关于爱的情感要素,也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成长所必需的。人类同样如此,毕竟恒河猴的基因和人类相似度高达94%。虽然“猴子的爱”这个实验所创设的是极端情境,然而是可以类比人性最原始的本能的。

如果小猴子都需要爱与温暖否则就会出问题的话,那更何况小孩子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所肩负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能创造持续性的快乐环境,以滋养孩子的身心,让他们获得追寻幸福的本源能力。我写过一首诗,叫《灯塔》,其中有两句话这样写道:“妈妈是一座灯塔,不管你何时回家,我永远在等你!”

我始终认为家的首要功用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母亲的温和宽容,父亲的沉稳厚重,就如阳光雨露般不能缺失,人的一切美好德行的萌芽几乎都是来自这里。

在我自己的记忆里,小时候一到特定时间,比如5:30,我就非常想回家,最直接的原因是想着爸妈会给我做好吃的,有时候即使不是很饿,也非常想回家,是因为和家人在一起吃饭时总感觉有满满的爱和温暖。正是这样深藏心底的印记为我种下了一颗接纳自我、接纳孩子、接纳他人的种子,让今天的我心里充满金色的能量,阳光一样温暖。

父母应该做好角色的定位,在家中努力给孩子创造一种持续性的快乐。

比如,我认为妈妈在家里给孩子的感觉就应该是一个温柔的形象,而不管她在家外、在社会上是多么成功的女强人。妈妈该做的是什么?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她会用心去做饭,即使做的并没有多么好吃,但孩子首先会想到的是妈妈又给我做饭了,她真好;当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回到家,妈妈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能感到安慰,因为他知道回到家、有妈妈陪伴的时光都会有许多快乐,那些在外面受到的挫折都不算什么。(www.chuimin.cn)

在我们家,我一直努力这么去做。程杰10岁那年考上王府学校的高中部,学校在昌平区,他每个学期从周一到周五是住校的,只假期和周末回家。那时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回到家感到轻松、快乐。

每到周五下午三点半儿子从学校回来前,我总先收拾好家,也收拾好自己,做做头发、弄弄睫毛什么的,以漂亮清爽、精神饱满的状态迎接孩子,让他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归来让妈妈多么的快乐。通常我还会去买些好吃的,收集儿子喜欢看的电影信息。等周五下午三点半,程杰到家了,一看到这些,他也非常高兴,他知道一个快乐的周末在等着他。然后我会拉着他的手说,这两天妈妈准备做什么什么好吃的,他双眼开始发光;一家人在饭桌上时,基本上就会安排好周末两天的室外活动计划,要么是去公园打球,要么是联系亲朋好友组团去博物馆;等吃完饭,程杰陪外公看《海峡两岸》的电视栏目,那是爷俩儿的“保留节目”,基本上从程杰4岁开始他们就能从这个栏目上找到共同话题,比如外公会给他讲马英九为什么能成为总统。而我呢,看电视的机会不多,但也会关注一些当下热门话题,比如儿子从小很喜欢唱歌,我也陪他看《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然后一起点评谁谁的表现如何,猜什么人会被淘汰……

整个周末我们都是这样过的,很平淡很普通,但儿子在家感到的都是快乐。之前的四五天在学校他也许受了委屈或者被批评了,学习也许很累也有压力,但是回到家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他感到的都是轻松、快乐、温暖。这种心灵体验给他重新“充满能量”,用程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等我从家里走出门,我就是一个‘战’神,不管有什么样的打击,我都不会‘中弹’了”。

负面的能量是没法束缚住一个心理充满喜悦和阳光的男子汉的,在他那里物质的家与心灵的家合二为一成为他获取积极力量的源泉。

当家人给予的爱和欢乐在孩子的心里沉淀下来,那些温暖的感觉、幸福的记忆,都会成为滋养身心的温泉。

在那个屋子里发生的、经历的种种都将渗透到孩子的成长史中,是决定一颗心灵能否高翔的隐形的翅膀。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家庭真正温暖幸福的,孩子的成长一定错不了。这话说出来简单,但我们会越品越有味。有时候家人可以为孩子做的事可能是很简单的一点点,但累计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我自己最深的感触是,从儿子6岁上学后,我这个妈妈做得很轻松——不用专门教他知识,只负责告诉我人生经验中的常识;不用在学业上监督,就是照顾好他的生活;也不用劳心劳力地去做儿子的老师,只是陪伴他的时候给他快乐、给他建议。总体上说最终效果我自己是满意的,所有的爱的付出、家的温情照射到儿子身上所返回的也是爱与温情。

2013年程杰快要出国上大学了,他也感到在家的时间不长了,周末的时候,以前我们喜欢一起去博物馆、森林公园等地方,现在他更愿意待在家里,帮我收拾屋子、做家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想多陪陪妈妈。

蛇年春节后,结束了一个心灵训练课程,他回来的第一天说一定要给妈妈做一个水果沙拉,我也问为什么,他说我一直告诉他的“妈妈做的饭不管好不好吃,里面都有妈妈的爱”的那句话,他现在真的体会到了,所以他想给妈妈做一次饭。

我很高兴,在儿子迈入13岁,通常家长会担心的这个所谓“青春期”的时候,他身上没有许多孩子表现出的“叛逆”,反倒和妈妈是最亲的好朋友。

其实我认为很多家长可以做到,只是有一层纸没有戳穿,他们不知道在孩子成长历程中,什么才是家庭生活真正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没有让他们感到家人对他的好,当孩子的心智思维没有觉醒过来时,再多的教育都只能成为负担。

对这样的家长,我的建议是“用心经营”,学会从一些小事中创设快乐地成长环境。孩子身心灵的整体成长跟上了,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支持孩子成长最本源的要素就是快乐,而家正是能给人一种持续的快乐的地方,我这个妈妈所做的最多的,就是给予儿子快乐。在此,我可以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家增加家庭欢乐能量的八个小方法。

①我们家有许多特定的小传统,这为孩子种下一个又一个快乐记忆的标识,比如春季去公园采野菜回家包包子;到了孩子的生日,全家提前一个月开始做计划,想方设法做一次不一样的庆祝活动;

②我会和孩子玩“好妈妈、坏妈妈”“好孩子、坏孩子”的角色扮演和互换的游戏,从中学会适当地释放情绪和控制情绪;

③家庭事务上做出的任何“动议”都会询问孩子的意见,比如学习钢琴还是学习围棋的问题,我们给他参与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最终让他自己给出理由来说服家人支持他的选择;

④我们将餐厅变成家庭欢聚的乐园,让孩子吃得开心,也乐于参与准备的过程,所以我们家人的厨艺都很好,爸爸小时候给我做好吃的,我现在总给儿子做好吃的,所以儿子反过来也会为我们做水果沙拉,因为其他的菜他不会做;

音乐是欢乐的源泉,会唱歌的孩子肯定更快乐,不管天赋好不好,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歌唱;

⑥我们引导孩子主动与邻居打招呼,教他怎样与人融洽相处,他总能和不同年龄和领域的人聊到一块去;

⑦我们家经常会与亲友联系,然后组织团队活动,带孩子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

⑧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培养他广泛的兴趣,当和孩子玩时我们也全情投入,我们愿意和孩子成为朋友,我喜欢让自己适时地保持孩子般的童心,和他一起享受心灵的那份自在和轻松。

最后,我想说,我们允许“试错”。人人都会有过失,只有我们重复这些已有的过失的时候,才叫犯了错误。聪明的人在此会反思,如果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持续性的快乐方面没有做好,那么可以及时改变自己,这样依然可以将家变成孩子心灵的港湾,支持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