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说“法”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不然,无法讲论“书法”。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晓悟此理,再论“八法”。“法”,实际有广狭二义。......
2024-01-09
(二十七)瘦与肥
王应奎点醒了书格上的一个“瘦”字。瘦与肥相为对待。二者哪个好?人的眼光(即今所谓审美)不同,连美人都自古号称“燕瘦环肥”,平分秋色。那么,又何以独标一“瘦”呢?
在“书论”上,人人皆知,诗圣杜少陵早有一个名句:“书贵瘦硬方通神。”不能忽视这位伟大诗人的七字命题——书法审美概念,明确不含糊。
“瘦硬”的对面是“肥软”。苏东坡戏呼肥软的字为“墨猪”。墨猪在东坡目中大约是“很好玩”的吧?但不会很“美”。
这就可以纵观一下中华书法史:从甲骨文字,直到汉晋隋唐,经历了各种风格体段的衍变,未见以肥软墨猪式的佳书——铜器上,铸字因工艺技术的关系,略显笔画粗重厚实,但也与肥软不可混为一谈;铜器上的刻字,更不会肥而且软。
或有辩家说:无论骨、石、铜、木……以刀刻字,当然瘦硬,不会出现相反的肥软“笔”意;如今既然已是定毛笔“柔翰”为高级智慧创造了,它不僵板,能“卧”能“伏”,怎么又不让它“肥软”而仍以利刃所表现的瘦硬为“贵”呢?
好了,这一问,问到了“点子”上。
请你想一想:以锥画沙的比喻,是要强调什么?瘦硬?还是肥软?
肥软的笔道儿,会能有“劲险”“明利”“沉著”的美感吗?
中国书法的用笔妙诀,正是以“柔翰”生变化,但意度却是“毛锥”仍为一种“利”物而作字,似“柔”而实“劲”,似“软”而实“利”。
其所以毛笔胜于钢刀者,则是“柔”毫比之硬刃更多表现“媚好”的美——而不是有取于它的“肥软”。
此即书学书法的关键微妙点,也是难点——一般人想不通,总觉得毛笔是不能“瘦硬”的。(www.chuimin.cn)
毛笔要作利锥用——此乃不传之秘。
其实并无什么“不传”。张怀瓘所记下的妙喻,早有“解读”了。(参看上编《答问》)
杜老还说:书不瘦硬,不能“通神”。
又怎么叫做通神?
这儿“神”与鬼神、神秘等无关,是艺术的精神活动事。精神活动大致分两方面:道理的晓悟,灵智的佳会——例如“心手相应”“意到笔随”等语句,就是表明书家的精神境界正到了最好的地步、时空、境界,觉得运掉自如,无往不利,“如有神助”——这种造诣也可以说成是“神而明之”“神明变化”,已非文字语言和死规矩、硬条文所能“说明”“讲解”了。此之谓“神”。
书者领悟了藏锋沉著,笔笔入纸,就必不会是“墨猪”风格,定然偏于瘦劲的神采。
诗圣所言, 应是此理。
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奉桔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至于俗常每见笔画偏瘦的,便称为“瘦金体”,这是个误会。“瘦金体”只指宋徽宗的字、学薛稷书而变来的一派宋人之字,也有书卷气,文化修养,但非晋唐古传的瘦劲之书,不可混为一谈。
《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
(附) 参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四《题米元章方圆庵碑》:“……书家之有钟王,诗家之有李杜,其昆仑星宿也。……书至南宫(米芾),而书之能事毕矣,然南宫书从钟王来。……近有人自龙井得米元章《方圆庵碑》初拓示予,其笔法瘦劲,全学《圣教序》,与俗所摹痴肥一种迥异。学米者见之,当知老颠来历,必不专专为《天马赋》伎俩矣!”此所论精绝,正可与《柳南》王应奎之论赵字合参互证。
有关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的文章
(七)说“法”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不然,无法讲论“书法”。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晓悟此理,再论“八法”。“法”,实际有广狭二义。......
2024-01-09
(二十八)势与变这所谓的“势”是指各种“类系”,包括纸幅的大小横竖,书写字数的多寡繁省,行款的疏密高低,字与字的距离分布,画与画的断连转侧……皆有其“势”在。势既时有不同,处理对待之方遂亦随势而变通。如若举例,以“点”(侧)的势变最为易晓而有趣——比如两点当“头”,其写法就很有不同其势有分,有合,有向,有背,有远离,有相顾……......
2024-01-09
(九)毛笔的分类与品评上文从基本说,毛笔分两大类,硬毫与软毫。至于赞赏和专使软毫的习字作书者,当然也有理由与权利,别人不应“干预”或将己见强加于人。六朝隋唐,书迹幸传者,没有软毫书的迹象,一律是遒健的笔痕。染渲抹,就是一味蘸水“刷”“铺”,这种“用笔”绝对不需任何“挺劲”之力,所以羊毫入选 。尚方也重硬毫笔,固是元人考究书法的表现——当时风尚,可证而知之。......
2024-01-09
(十一)羊毫何时成为风尚上文已言,羊毫本非供书用,乃是水墨滃染之粗具而已。盖彼时专用羊毫,不免甜俗(熟)之病。年近四十,始得宋拓阁帖,临之,顿改旧观。且看另一段——古人作字,皆用紫毫,无用羊毫者。至包慎伯、何子贞、吴谦之诸君,始用羊毫临也。健笔弱毫的关系,何等警人。“江郎才尽”,是梦见一神人向他讨笔,说该将笔还他。江淹探怀一摸,有笔在,遂付还与他——从此“才尽”。......
2024-01-09
(十六)劲险媚好在“十二意”中,这一“意”是书法用笔的圣经,也是书法美学的灵魂。后来,竟又在小杜的《樊川诗集》里发现此情此境,大为惊奇,意外欣喜——(见下篇)《锥画沙》特点是:1.劲险。这样的“书法”的表现,也看不出有什么劲险、明利、媚好——只见到满幅是蛇蚓纠缠,其笔画则如枯柴槁木,与明、利、媚、好恰恰“对台唱戏”。秀眉老父对罇酒, 蒨袖女儿簪野花。......
2024-01-09
(十四)“藏锋”欲解藏锋,须识“锥画沙”这一带有“权威性”的书法古喻的精微窍要。上举数例中之末一例,用来证明“沙”义,尤为确切。至此,方可确解“锥画沙”这一重要典故。我解完了这个“沙”,方能讲清“锥画沙”——而这与“藏锋”又有何涉也就迎刃而解了。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本节先只是提出:这方是“藏锋”命题的确据的真谛的解说。......
2024-01-09
(二十六)侧与中、正书法上自古有“中锋”与“侧锋”之说,并且二者相“争”,纠缠激烈。世上人,尤其我们中华儒学道德观念,皆重一个中正之道,忌偏薄侧。比如座次也有正位与侧座之别;旧时男子多有正妻与“侧室”……是则“侧”之不足重可知。原来,在秦篆(小篆)之后,“中锋”的笔法早就不占“正位”了。也许还会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侧锋’!我用‘中锋’‘正笔’照样写隶、楷——而且写了大半辈子……”......
2024-01-09
学初议——中国书道「学」两字一词 ,以概书法、书道、书学之全美。东邦日本则称之为“书道”。“法”给人的印象意味时有“板定”“规章”的嫌疑成分在内,故不如“书道”,其措语立义,皆胜一筹,私意喜之,但又恐引起误解,所以特以“中国书道”一名标示区范。因此我以为,要讲中华书道文化,应从字讲起。其所以称弗,盖即披拂之拂字省文或初文。......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