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书道圣经上节所引,我称之为“书法上的圣经”,语似戏而意实诚,请勿错会鄙衷。这儿有笔法承传之“谱系”,有片言授秘的“诀窍”,有学人自加领会的过程,有偶然“触磕”(禅家语)的实境,有书法美学的纲领,有继承与“创意”的启示。试再上溯,褚河南的书法实为欧阳率更。沉著用笔、行笔的艺术效果才是“书法”之美。......
2024-01-09
(十四)“藏锋”
欲解藏锋,须识“锥画沙”这一带有“权威性”的书法古喻的精微窍要。
古人将笔比为尖锥,上文已讲,但这儿的比喻中的“锥”,却只指一个尖物,不必定非铁锥子不可。沙,是平净而湿润的土地,与细沙(砂)粒毫不相干。
未入“正题”,先须提醒一个与书法无关,却与诗词紧联的汉字音韵课题——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单音而分四声——平、上(shǎng)、去、入。音律要求四声平仄不可移时,须以声异而义同(或义近可替代)的字通融变换。如“黑”,入声属仄,需要用平声时则以“玄”字代之——甚至可以“青”字代之(如“青鞋”“青衣”……),以“苍”字代之(如“苍头”“苍颜”),同理,如“草”乃上声属仄,需要用平声时,则以“莎”“芜”等字代之。此种例子在诗文中时时可见,而昧于音者绝不悟此为何故。
因此,“土”“地”二字,一上一去,皆属仄声,而必须平以代之之时,又有何字可寻呢?
曰:川;曰:沙。
关于“川”,人人一见皆知是水是河流;殊不知它常指“地”而言。这一义,连注诗的也常闹笑话,把“一川”注成“一条河”。
川,即平土之义,故又曰“平川”,又曰“川原”——连戏词中也时常听到“将银放在地平川”(《武家坡》)之类的话。百姓口语还有一句“一马平川”的说法。若都“注解”为“河流”,岂不乱了套?
至于“沙”,例子也多得是:如琴曲有《雁落平沙》;如宋词有“新晴细履平沙”;如唐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皆是佳例。
上举数例中之末一例,用来证明“沙”义,尤为确切。盖二句连文,寒水即指(今南京)秦淮河,临河皆歌舞酒楼,波间画舫,为世所盛称;这儿的酒家既在河边,是为“平沙”之例证。(不然酒家岂有筑楼于“散沙”松土之上的道理?)(www.chuimin.cn)
此诗乃“小杜”牧之的名句。他的另一首为人传诵的“折戟沉沙铁未销”,那“沙”恰恰也就是水间的泥土之义。
然后,再证以苏东坡的一处诗篇自注,他说:“吴中谓水中可田之地为沙。”这就再无疑问了。
至此,方可确解“锥画沙”这一重要典故。
我解完了这个“沙”,方能讲清“锥画沙”——而这与“藏锋”又有何涉也就迎刃而解了。
原来,书法史早有一份宝贵的文献,是梁武帝与陶宏景二人书札往还,专为讨论书法之事,因此留有十二条要义。及至唐末,忽有一人,假托颜真卿拜问张长史(旭)书法奥秘的一份《张长史书法十二意》,其内容实即梁代君臣讨论的旨义,其中一条说道:
敢问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老舅彦远,曰:吾昔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之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之,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
这一段话,我可以比之为“书法上的圣经”。其他万语千言,皆须从此联系参会,以求真解。我这话是至诚至恳向学书者尤其年轻一代爱书者讲的。
至于已经成名的书法家,他们对此领会如何,其所造诣是否遵循此一精言要义,是否具有古人所指明的那种殊妙的艺术境界?我不敢妄评——须由书者自揆与历史检验的公评了。
本节先只是提出:这方是“藏锋”命题的确据的真谛的解说。馀俟下文申论。
有关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的文章
(十五)书道圣经上节所引,我称之为“书法上的圣经”,语似戏而意实诚,请勿错会鄙衷。这儿有笔法承传之“谱系”,有片言授秘的“诀窍”,有学人自加领会的过程,有偶然“触磕”(禅家语)的实境,有书法美学的纲领,有继承与“创意”的启示。试再上溯,褚河南的书法实为欧阳率更。沉著用笔、行笔的艺术效果才是“书法”之美。......
2024-01-09
(二十六)侧与中、正书法上自古有“中锋”与“侧锋”之说,并且二者相“争”,纠缠激烈。世上人,尤其我们中华儒学道德观念,皆重一个中正之道,忌偏薄侧。比如座次也有正位与侧座之别;旧时男子多有正妻与“侧室”……是则“侧”之不足重可知。原来,在秦篆(小篆)之后,“中锋”的笔法早就不占“正位”了。也许还会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侧锋’!我用‘中锋’‘正笔’照样写隶、楷——而且写了大半辈子……”......
2024-01-09
(十一)羊毫何时成为风尚上文已言,羊毫本非供书用,乃是水墨滃染之粗具而已。盖彼时专用羊毫,不免甜俗(熟)之病。年近四十,始得宋拓阁帖,临之,顿改旧观。且看另一段——古人作字,皆用紫毫,无用羊毫者。至包慎伯、何子贞、吴谦之诸君,始用羊毫临也。健笔弱毫的关系,何等警人。“江郎才尽”,是梦见一神人向他讨笔,说该将笔还他。江淹探怀一摸,有笔在,遂付还与他——从此“才尽”。......
2024-01-09
(二十八)势与变这所谓的“势”是指各种“类系”,包括纸幅的大小横竖,书写字数的多寡繁省,行款的疏密高低,字与字的距离分布,画与画的断连转侧……皆有其“势”在。势既时有不同,处理对待之方遂亦随势而变通。如若举例,以“点”(侧)的势变最为易晓而有趣——比如两点当“头”,其写法就很有不同其势有分,有合,有向,有背,有远离,有相顾……......
2024-01-09
(九)毛笔的分类与品评上文从基本说,毛笔分两大类,硬毫与软毫。至于赞赏和专使软毫的习字作书者,当然也有理由与权利,别人不应“干预”或将己见强加于人。六朝隋唐,书迹幸传者,没有软毫书的迹象,一律是遒健的笔痕。染渲抹,就是一味蘸水“刷”“铺”,这种“用笔”绝对不需任何“挺劲”之力,所以羊毫入选 。尚方也重硬毫笔,固是元人考究书法的表现——当时风尚,可证而知之。......
2024-01-09
(二十七)瘦与肥王应奎点醒了书格上的一个“瘦”字。瘦与肥相为对待。人的眼光不同,连美人都自古号称“燕瘦环肥”,平分秋色。“瘦硬”的对面是“肥软”。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奉桔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2024-01-09
学初议——中国书道「学」两字一词 ,以概书法、书道、书学之全美。东邦日本则称之为“书道”。“法”给人的印象意味时有“板定”“规章”的嫌疑成分在内,故不如“书道”,其措语立义,皆胜一筹,私意喜之,但又恐引起误解,所以特以“中国书道”一名标示区范。因此我以为,要讲中华书道文化,应从字讲起。其所以称弗,盖即披拂之拂字省文或初文。......
2024-01-09
(十六)劲险媚好在“十二意”中,这一“意”是书法用笔的圣经,也是书法美学的灵魂。后来,竟又在小杜的《樊川诗集》里发现此情此境,大为惊奇,意外欣喜——(见下篇)《锥画沙》特点是:1.劲险。这样的“书法”的表现,也看不出有什么劲险、明利、媚好——只见到满幅是蛇蚓纠缠,其笔画则如枯柴槁木,与明、利、媚、好恰恰“对台唱戏”。秀眉老父对罇酒, 蒨袖女儿簪野花。......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