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毛笔的分类与品评-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毛笔的分类与品评-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摘要】:(九)毛笔的分类与品评上文从基本说,毛笔分两大类,硬毫与软毫。至于赞赏和专使软毫的习字作书者,当然也有理由与权利,别人不应“干预”或将己见强加于人。六朝隋唐,书迹幸传者,没有软毫书的迹象,一律是遒健的笔痕。染渲抹,就是一味蘸水“刷”“铺”,这种“用笔”绝对不需任何“挺劲”之力,所以羊毫入选 。尚方也重硬毫笔,固是元人考究书法的表现——当时风尚,可证而知之。

(九)毛笔的分类与品评

上文从基本说,毛笔分两大类,硬毫与软毫。硬者以鼠毫为主,软者以羊毛为主——为主者之外,自然也可以有其他毫类代替,今不繁及。但在二者之间,又衍生出一种“兼毫”,采用狼、羊毫二者混制,意谓如此则软硬“适中”,故有“刚柔相济”的名目。通常听到的则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前者狼、羊比例“七三开”,后者比例为“对半”。“紫”乃代词 。

然则,哪种笔最好呢?

对此,见解很不一致,世上万事有纷争,笔亦难逃例外

若问本人意下如何?我则答曰:拙见以硬毫为上品。

又问:道理何在?答曰:有历史实证,有书法上的真理——运笔的原则的实际体现。这不是什么“仁智”之分的性质。至于赞赏和专使软毫的习字作书者,当然也有理由与权利,别人不应“干预”或将己见强加于人。

先略讲历史实际——

右军《兰亭》得意名书,特别标明是“鼠须”与“茧纸”。此为硬毫居上之“硬证”。

六朝隋唐,书迹幸传者,没有软毫书的迹象,一律是遒健的笔痕。

大约至唐五代到宋朝,因水墨画法逐渐兴起,硬毫笔不便于染渲抹,这才有软毫“应运”而出而行。染渲抹,就是一味蘸水(淡墨或浅色)“刷”“铺”,这种“用笔”绝对不需任何“挺劲”之力,所以羊毫入选 。日子一久,有些不太知书之士或画师为了不换笔,就用羊毫写起字来。(www.chuimin.cn)

历史大致脉络如此。

但到元代书家,仍然专重硬毫。有文献可证——王恽《秋涧集》有一则,文云:

燕(yān)之笔,霜雪颖也。劲而莫为屈。劲,艰于如意。手指既据,致牵其臂为用。然不数日锋方练,布画愈精。

这清楚地说明:北土的冬季所采硬毫,其挺劲力是简直弯不倒它。毫如此劲,初入手者使不好,笔不随意顺手,写起来可不容易。但练上几天后,佳况就出来了——写(布)出来的“画”可就比别的笔精彩倍蓰了!

再看清初顺、康时名诗家王渔洋的《香祖笔记》有一则说——

元时张进中者,字子正,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坚竹,毫用鼬鼠,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上王仲谋、上党宋齐彦,皆与之善。

尚方时有所需,非进中制不用也。每自持笔以入,必蒙赐酒。今京师未闻以善笔名者矣。(按:此系摘引王恽之文为证,纳兰《渌水亭杂识》引王文较全,今不备录。)

这也说明元代大书家赵孟等皆重硬毫,鼬即俗称之“黄鼠狼”,又曰“黄鼬”者是也。尚方(皇帝之代词)也重硬毫笔,固是元人考究书法的表现——当时风尚,可证而知之。

这种顺、康时代的文士之言,留下实录,最为宝贵。那时的书家,没有对“羊毫”弱劣之具的推崇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