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势与变这所谓的“势”是指各种“类系”,包括纸幅的大小横竖,书写字数的多寡繁省,行款的疏密高低,字与字的距离分布,画与画的断连转侧……皆有其“势”在。势既时有不同,处理对待之方遂亦随势而变通。如若举例,以“点”(侧)的势变最为易晓而有趣——比如两点当“头”,其写法就很有不同其势有分,有合,有向,有背,有远离,有相顾……......
2024-01-09
(九)毛笔的分类与品评
上文从基本说,毛笔分两大类,硬毫与软毫。硬者以鼠毫为主,软者以羊毛为主——为主者之外,自然也可以有其他毫类代替,今不繁及。但在二者之间,又衍生出一种“兼毫”,采用狼、羊毫二者混制,意谓如此则软硬“适中”,故有“刚柔相济”的名目。通常听到的则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前者狼、羊比例“七三开”,后者比例为“对半”。“紫”乃代词 。
然则,哪种笔最好呢?
对此,见解很不一致,世上万事有纷争,笔亦难逃例外。
若问本人意下如何?我则答曰:拙见以硬毫为上品。
又问:道理何在?答曰:有历史实证,有书法上的真理——运笔的原则的实际体现。这不是什么“仁智”之分的性质。至于赞赏和专使软毫的习字作书者,当然也有理由与权利,别人不应“干预”或将己见强加于人。
先略讲历史实际——
右军《兰亭》得意名书,特别标明是“鼠须”与“茧纸”。此为硬毫居上之“硬证”。
六朝隋唐,书迹幸传者,没有软毫书的迹象,一律是遒健的笔痕。
大约至唐五代到宋朝,因水墨画法逐渐兴起,硬毫笔不便于染渲抹,这才有软毫“应运”而出而行。
染渲抹,就是一味蘸水(淡墨或浅色)“刷”“铺”,这种“用笔”绝对不需任何“挺劲”之力,所以羊毫入选 。日子一久,有些不太知书之士或画师为了不换笔,就用羊毫写起字来。(www.chuimin.cn)
历史大致脉络如此。
但到元代书家,仍然专重硬毫。有文献可证——王恽《秋涧集》有一则,文云:
燕(yān)之笔,霜雪颖也。劲而莫为屈。劲,艰于如意。手指既据,致牵其臂为用。然不数日锋方练,布画愈精。
这清楚地说明:北土的冬季所采硬毫,其挺劲力是简直弯不倒它。毫如此劲,初入手者使不好,笔不随意顺手,写起来可不容易。但练上几天后,佳况就出来了——写(布)出来的“画”可就比别的笔精彩倍蓰了!
再看清初顺、康时名诗家王渔洋的《香祖笔记》有一则说——
元时张进中者,字子正,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坚竹,毫用鼬鼠,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上王仲谋、上党宋齐彦,皆与之善。
尚方时有所需,非进中制不用也。每自持笔以入,必蒙赐酒。今京师未闻以善笔名者矣。(按:此系摘引王恽之文为证,纳兰《渌水亭杂识》引王文较全,今不备录。)
这也说明元代大书家赵孟等皆重硬毫,鼬即俗称之“黄鼠狼”,又曰“黄鼬”者是也。尚方(皇帝之代词)也重硬毫笔,固是元人考究书法的表现——当时风尚,可证而知之。
这种顺、康时代的文士之言,留下实录,最为宝贵。那时的书家,没有对“羊毫”弱劣之具的推崇论调。
有关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的文章
(二十八)势与变这所谓的“势”是指各种“类系”,包括纸幅的大小横竖,书写字数的多寡繁省,行款的疏密高低,字与字的距离分布,画与画的断连转侧……皆有其“势”在。势既时有不同,处理对待之方遂亦随势而变通。如若举例,以“点”(侧)的势变最为易晓而有趣——比如两点当“头”,其写法就很有不同其势有分,有合,有向,有背,有远离,有相顾……......
2024-01-09
(二十七)瘦与肥王应奎点醒了书格上的一个“瘦”字。瘦与肥相为对待。人的眼光不同,连美人都自古号称“燕瘦环肥”,平分秋色。“瘦硬”的对面是“肥软”。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奉桔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2024-01-09
(十一)羊毫何时成为风尚上文已言,羊毫本非供书用,乃是水墨滃染之粗具而已。盖彼时专用羊毫,不免甜俗(熟)之病。年近四十,始得宋拓阁帖,临之,顿改旧观。且看另一段——古人作字,皆用紫毫,无用羊毫者。至包慎伯、何子贞、吴谦之诸君,始用羊毫临也。健笔弱毫的关系,何等警人。“江郎才尽”,是梦见一神人向他讨笔,说该将笔还他。江淹探怀一摸,有笔在,遂付还与他——从此“才尽”。......
2024-01-09
(七)说“法”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不然,无法讲论“书法”。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晓悟此理,再论“八法”。“法”,实际有广狭二义。......
2024-01-09
(十六)劲险媚好在“十二意”中,这一“意”是书法用笔的圣经,也是书法美学的灵魂。后来,竟又在小杜的《樊川诗集》里发现此情此境,大为惊奇,意外欣喜——(见下篇)《锥画沙》特点是:1.劲险。这样的“书法”的表现,也看不出有什么劲险、明利、媚好——只见到满幅是蛇蚓纠缠,其笔画则如枯柴槁木,与明、利、媚、好恰恰“对台唱戏”。秀眉老父对罇酒, 蒨袖女儿簪野花。......
2024-01-09
(十四)“藏锋”欲解藏锋,须识“锥画沙”这一带有“权威性”的书法古喻的精微窍要。上举数例中之末一例,用来证明“沙”义,尤为确切。至此,方可确解“锥画沙”这一重要典故。我解完了这个“沙”,方能讲清“锥画沙”——而这与“藏锋”又有何涉也就迎刃而解了。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本节先只是提出:这方是“藏锋”命题的确据的真谛的解说。......
2024-01-09
(二十六)侧与中、正书法上自古有“中锋”与“侧锋”之说,并且二者相“争”,纠缠激烈。世上人,尤其我们中华儒学道德观念,皆重一个中正之道,忌偏薄侧。比如座次也有正位与侧座之别;旧时男子多有正妻与“侧室”……是则“侧”之不足重可知。原来,在秦篆(小篆)之后,“中锋”的笔法早就不占“正位”了。也许还会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侧锋’!我用‘中锋’‘正笔’照样写隶、楷——而且写了大半辈子……”......
2024-01-09
学初议——中国书道「学」两字一词 ,以概书法、书道、书学之全美。东邦日本则称之为“书道”。“法”给人的印象意味时有“板定”“规章”的嫌疑成分在内,故不如“书道”,其措语立义,皆胜一筹,私意喜之,但又恐引起误解,所以特以“中国书道”一名标示区范。因此我以为,要讲中华书道文化,应从字讲起。其所以称弗,盖即披拂之拂字省文或初文。......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