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中的「法」与「笔」的密切关联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中的「法」与「笔」的密切关联

【摘要】:(七)说“法”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不然,无法讲论“书法”。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晓悟此理,再论“八法”。“法”,实际有广狭二义。

(七)说“法”

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又指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这个“一画”才衍生变化出众画、多画以至“万画”。

他的意思应理解为: “一画”是根本法,先要掌握;而不是说多画、万画皆用此一法。若那样,就不再是艺术了。

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我甚至觉得法与笔是一回事,至少是“同步”而相互影响促进的。

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尽管书学并非一个“法”就尽其所有的能事,却又必须从“法”讲起。不然,无法讲论“书法”。

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但“永字八法”是从“八分”书到楷书之发展当中形成的“歌诀”式综括,而我们理解事情的真际,还得往上追溯一步或几步。

“一画”的第一个变化,似乎以“曲”为先,而以“竖”为继。

“曲”的变,由横画而生“弯”。横画表静,表定;而“曲”则表动,表活,表流通及远。

先看古篆,“日”字从变为,此表示日之中有气流动。汉代分书也写作,内为一小“乙”,即之楷化形态也。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日之代称)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

说“破”了也许你会惊讶——

从宋代以后盛传的“太极图”,实际正是“一画”判阴阳之“更新”的表现:

(附注)

常见太极图作形的较晚,作形者为早期横画未移位变竖的遗痕。

再看就是“气”字的篆文了,实为三横画之略变为“曲”。

另一古篆写法作,这是相同的“象意”。(www.chuimin.cn)

至于与“水”相关的字,也都采用“曲”了。如及渊、泉、永等篆文亦然(只是改为竖形了)。

这实质是先民对宇宙内外、质文、静动、迁流的智慧认识的伟大创造(科学的映象)。

至于“竖线”,书学上专词曰“直”者,大约是从植物的茎干而得思赋形的,这不难懂,如“木”“禾”“艸”……无不如此“象形”;而“土”“生”等篆文也“像大地生长的向上发展直立的植物”。“植”字从“木”从“直”,大可寻味书法与汉字的奇妙关系。

晓悟此理,再论“八法”。

“八”者,“画”的更多变化发展,而也是随文化史而进行而来的,并非“臆造”。

“法”,实际有广狭二义。如石涛所提的大朴散后之“法”,是广义,泛指“办法”“方法”(规矩、规律)等等而言。到了“书法”上讲,则主要指“笔法”,即“用笔”“使笔”之法,是为狭义。

毛笔一经发明、使用,事情便与以前大大不同。这枝“神”器,到了笨人拙手中,是一回事(作用不大);而一入聪明才慧者之手,那可就发生奇迹了!

这枝“柔翰”(汉诗人用语)大大改变了以往硬棍式的石笔、玉笔、骨笔……由僵板硬“死”而突然“活”起来了。这个伟大创造,不逊于“中华四大发明”。

历史上流传“蒙恬造笔”说,以往把蒙恬解释为创始发明者,但他是秦代人,考古发现的毛笔要早得多,文物否定了旧解。其实,古人也未必都误解,比如六朝梁代的奇才周兴嗣,集书圣王右军遗字作《千字文》,到末幅就有几句话——

布射辽丸,稽(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这所举都属于技艺的水平造极者,如吕布之射箭,嵇康之鼓琴等等,并非说那是创始人,其理已明。蒙恬应是一位制笔的良工,他对原始毛笔有所改造,技法精良,比如选毫、缚扎等方法,锋颖功能,弹力的强度等等,该是大胜于前,故得盛名——“造笔”者,即“制笔(精良)”之谓,本无错记。

这毛笔,使得那“画”活起来,变起来,丰富起来,丰神气韵起来!

没有毛笔,哪儿又有什么“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