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瘦与肥王应奎点醒了书格上的一个“瘦”字。瘦与肥相为对待。人的眼光不同,连美人都自古号称“燕瘦环肥”,平分秋色。“瘦硬”的对面是“肥软”。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奉桔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2024-01-09
(七)说“法”
石涛以为:“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又指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这个“一画”才衍生变化出众画、多画以至“万画”。
他的意思应理解为: “一画”是根本法,先要掌握;而不是说多画、万画皆用此一法。若那样,就不再是艺术了。
然而,这个“法”之发生发展,是与“笔”的发明发展密切相联的。我甚至觉得法与笔是一回事,至少是“同步”而相互影响促进的。
无论如何,“法”之重要则为大家共识。尽管书学并非一个“法”就尽其所有的能事,却又必须从“法”讲起。不然,无法讲论“书法”。
书写(汉字)之法,传统上归结概括为“永字八法”。但“永字八法”是从“八分”书到楷书之发展当中形成的“歌诀”式综括,而我们理解事情的真际,还得往上追溯一步或几步。
“一画”的第一个变化,似乎以“曲”为先,而以“竖”为继。
“曲”的变,由横画而生“弯”。横画表静,表定;而“曲”则表动,表活,表流通及远。
先看古篆,“日”字从变为,此表示日之中有气流动。汉代分书也写作,内为一小“乙”,即之楷化形态也。此小“乙”到后来也就成了“金乌”(日之代称)的来由——因为“乙”写得像个“鸟”形。
说“破”了也许你会惊讶——
从宋代以后盛传的“太极图”,实际正是“一画”判阴阳之“更新”的表现:
(附注)
常见太极图作形的较晚,作形者为早期横画未移位变竖的遗痕。
再看就是“气”字的篆文了,实为三横画之略变为“曲”。
另一古篆写法作,这是相同的“象意”。(www.chuimin.cn)
至于与“水”相关的字,也都采用“曲”了。如及渊、泉、永等篆文亦然(只是改为竖形了)。
这实质是先民对宇宙内外、质文、静动、迁流的智慧认识的伟大创造(科学的映象)。
至于“竖线”,书学上专词曰“直”者,大约是从植物的茎干而得思赋形的,这不难懂,如“木”“禾”“艸”……无不如此“象形”;而“土”“生”等篆文也“像大地生长的向上发展直立的植物”。“植”字从“木”从“直”,大可寻味书法与汉字的奇妙关系。
晓悟此理,再论“八法”。
“八”者,“画”的更多变化发展,而也是随文化史而进行而来的,并非“臆造”。
“法”,实际有广狭二义。如石涛所提的大朴散后之“法”,是广义,泛指“办法”“方法”(规矩、规律)等等而言。到了“书法”上讲,则主要指“笔法”,即“用笔”“使笔”之法,是为狭义。
毛笔一经发明、使用,事情便与以前大大不同。这枝“神”器,到了笨人拙手中,是一回事(作用不大);而一入聪明才慧者之手,那可就发生奇迹了!
这枝“柔翰”(汉诗人用语)大大改变了以往硬棍式的石笔、玉笔、骨笔……由僵板硬“死”而突然“活”起来了。这个伟大创造,不逊于“中华四大发明”。
历史上流传“蒙恬造笔”说,以往把蒙恬解释为创始发明者,但他是秦代人,考古发现的毛笔要早得多,文物否定了旧解。其实,古人也未必都误解,比如六朝梁代的奇才周兴嗣,集书圣王右军遗字作《千字文》,到末幅就有几句话——
布射辽丸,稽(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这所举都属于技艺的水平造极者,如吕布之射箭,嵇康之鼓琴等等,并非说那是创始人,其理已明。蒙恬应是一位制笔的良工,他对原始毛笔有所改造,技法精良,比如选毫、缚扎等方法,锋颖功能,弹力的强度等等,该是大胜于前,故得盛名——“造笔”者,即“制笔(精良)”之谓,本无错记。
这毛笔,使得那“画”活起来,变起来,丰富起来,丰神气韵起来!
没有毛笔,哪儿又有什么“书法”?
有关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的文章
(二十七)瘦与肥王应奎点醒了书格上的一个“瘦”字。瘦与肥相为对待。人的眼光不同,连美人都自古号称“燕瘦环肥”,平分秋色。“瘦硬”的对面是“肥软”。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奉桔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2024-01-09
(二十八)势与变这所谓的“势”是指各种“类系”,包括纸幅的大小横竖,书写字数的多寡繁省,行款的疏密高低,字与字的距离分布,画与画的断连转侧……皆有其“势”在。势既时有不同,处理对待之方遂亦随势而变通。如若举例,以“点”(侧)的势变最为易晓而有趣——比如两点当“头”,其写法就很有不同其势有分,有合,有向,有背,有远离,有相顾……......
2024-01-09
(十六)劲险媚好在“十二意”中,这一“意”是书法用笔的圣经,也是书法美学的灵魂。后来,竟又在小杜的《樊川诗集》里发现此情此境,大为惊奇,意外欣喜——(见下篇)《锥画沙》特点是:1.劲险。这样的“书法”的表现,也看不出有什么劲险、明利、媚好——只见到满幅是蛇蚓纠缠,其笔画则如枯柴槁木,与明、利、媚、好恰恰“对台唱戏”。秀眉老父对罇酒, 蒨袖女儿簪野花。......
2024-01-09
(十一)羊毫何时成为风尚上文已言,羊毫本非供书用,乃是水墨滃染之粗具而已。盖彼时专用羊毫,不免甜俗(熟)之病。年近四十,始得宋拓阁帖,临之,顿改旧观。且看另一段——古人作字,皆用紫毫,无用羊毫者。至包慎伯、何子贞、吴谦之诸君,始用羊毫临也。健笔弱毫的关系,何等警人。“江郎才尽”,是梦见一神人向他讨笔,说该将笔还他。江淹探怀一摸,有笔在,遂付还与他——从此“才尽”。......
2024-01-09
学初议——中国书道「学」两字一词 ,以概书法、书道、书学之全美。东邦日本则称之为“书道”。“法”给人的印象意味时有“板定”“规章”的嫌疑成分在内,故不如“书道”,其措语立义,皆胜一筹,私意喜之,但又恐引起误解,所以特以“中国书道”一名标示区范。因此我以为,要讲中华书道文化,应从字讲起。其所以称弗,盖即披拂之拂字省文或初文。......
2024-01-09
(二十六)侧与中、正书法上自古有“中锋”与“侧锋”之说,并且二者相“争”,纠缠激烈。世上人,尤其我们中华儒学道德观念,皆重一个中正之道,忌偏薄侧。比如座次也有正位与侧座之别;旧时男子多有正妻与“侧室”……是则“侧”之不足重可知。原来,在秦篆(小篆)之后,“中锋”的笔法早就不占“正位”了。也许还会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侧锋’!我用‘中锋’‘正笔’照样写隶、楷——而且写了大半辈子……”......
2024-01-09
(十五)书道圣经上节所引,我称之为“书法上的圣经”,语似戏而意实诚,请勿错会鄙衷。这儿有笔法承传之“谱系”,有片言授秘的“诀窍”,有学人自加领会的过程,有偶然“触磕”(禅家语)的实境,有书法美学的纲领,有继承与“创意”的启示。试再上溯,褚河南的书法实为欧阳率更。沉著用笔、行笔的艺术效果才是“书法”之美。......
2024-01-09
(十四)“藏锋”欲解藏锋,须识“锥画沙”这一带有“权威性”的书法古喻的精微窍要。上举数例中之末一例,用来证明“沙”义,尤为确切。至此,方可确解“锥画沙”这一重要典故。我解完了这个“沙”,方能讲清“锥画沙”——而这与“藏锋”又有何涉也就迎刃而解了。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本节先只是提出:这方是“藏锋”命题的确据的真谛的解说。......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