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义本是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1.清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此版校勘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为本,兼采《邵疏》及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郝疏》、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之说,并用众版相与参校,钩稽考核,务求其是,对明代监本、毛本之舛误,一并校勘是正。对于陆德明的《尔雅音义》,自注疏本附入音义,往往窜乱删易,以便俗学。......
2024-01-09
1.《尔雅启蒙》十二卷
清姚正文撰。此书题名“启蒙”,但与清嘉庆三年(1798)刊行的《尔雅蒙求》不同,《尔雅蒙求》只是“正其讹字讹音,录以径寸楷书,俾诵读之……于童子实有裨焉”【75】的初始读物,《尔雅启蒙》的内容则接近于《尔雅匡名》,其注释采用《尔雅》、《说文》互为表里,相互证明的方法,所谓“从形声以知假借,从假借以知转注,故曰《尔雅》、《说文》相为表里。”【76】如卷一《释诂》:“骏,大也。”姚注:“骏,马之良材者,注引伸为凡大之称,通作浚,又通作俊。”马之大者为骏,人之大者为俊,山之大者为峻,水之大者为浚。统而言之,这几个词均为同声通假字,同义通用。
《尔雅启蒙》有清咸丰壬子(1852)刻本。
2.《尔雅直音》二卷
清孙偘(kǎn)撰。对于《尔雅》,人们往往苦其音读,多用方言俗语来寻求读音,这样便产生了许多错误。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了《尔雅直音》的刻本,以便于初学,但颇多舛误。比如:有改旧本正文者,有臆改正文者,有正文沿误俗本者,有漏音者,有误音者等等。因此,清人王祖源重刻《尔雅直音》,“就所知者据《释文》及韵书补正,其有本非难字不必音而音者……则刊去之,以清耳目,爰重雕之以课家塾,虽不敢谓一无舛误,然视臣本则略加审正矣”【77】。
《尔雅直音》有光绪六年(1880)刊《天壤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曾据以影印。
3.《尔雅一切注音》十卷
清严可均辑。严可均将有关《尔雅》的古今音注汇辑起来,列于《尔雅》每条经文之下,并注明出处,对于研究《尔雅》有一定的价值。如:
弘、廓、宏……大也。严辑:舍人云,路,车之大也。(《荀子·哀公》篇注)冢,封之大也。(《书正义》三卷)樊光云,《周礼》云,其声大而宏。《诗》云,有贲其首。(《书正义》九卷)眰,可见之大也。(《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孙炎云,廓,张之大也。(《一切经音义》九)……
《尔雅一切注音》有光绪丁亥(1887)刻本。
4.《尔雅诂》二卷
清徐孚吉撰。作者自小专攻文字训诂之学,凡文字之通假、音训之转注、方国谣俗古今语言之异同,必为之究其根源乃止。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想用《尔雅》一书来疏通证明古代训诂,遂取各家旧注订误补遗,为《尔雅诂》二卷,计校诂六十六条,对于《郭注》、《邵疏》、《郝疏》多所补充是正,不少地方有其独到的见解。如卷上《释诂》:“哉之言间也。”《说文》训为“哉,言之间也”。为什么两书会有区别呢?徐孚吉认为:“《说文》多本《尔雅》,《尔雅》以间释哉,《说文》以言之间释哉,其所以不同之故……窃谓《尔雅》之体,重辞累言,同意相受,易为传写者所讹,将‘之言’二字倒转读之即与《说文》合矣。”
《尔雅诂》没有单行本,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丛书》本,《尔雅诂》在此丛书的第四集第三种,与清胡玉缙《说文旧音补注》合为一册,容易为人忽视。
5.《尔雅经注集证》三卷
清龙启瑞撰。《尔雅》十九篇中除《释乐》篇外,均有集证,计七十五条。此书特点是备引诸家之说以资考证。其引证诸家有:卢文弨、阮元、钱大昕、段玉裁、邵晋涵、郝懿行、臧镛、武億等,诸家之说后或下己按,以申释其说,但缺少创见,诸家之说收采也不够完备。(www.chuimin.cn)
《尔雅经注集证》有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本。
6.《尔雅集解》十九卷
清王闿运撰。此书于《尔雅》经文下列有通假字、别体字,并引用各家之说,释词疏义,间下己意。如卷一《释诂》:
初、哉(才载兹孳)、首、基(其箕荄)、肈(兆)、祖(且徂)、元、胎(殆、迨)、俶、落、权舆,始(治)也。
《尔雅集解》于十九篇篇首时有题语,读之或有启发。如《释宫》第六题语:“礼必明宫室之制,故释宫为首。”《释乐》第七题语:“乐,礼器之大,故别为一篇。”
《尔雅集解》有清光绪宣统间《湘绮楼全书》本。
7.《尔雅释言集解后案》一卷
清黄世荣撰。此书原名《尔雅集解后案》,因仅存《释言》三十九条,改称今名。据此书姚文栋序文及例言所述,此书搜采较广。首先,黄氏将《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关《尔雅》古注的部分一并采录,以便参考,而《玉函山房辑佚书》漏辑的内容,如曹宪《尔雅音义》、高琏《尔雅疏》、释智骞《尔雅音义》、毋昭裔《尔雅音略》、郑樵《尔雅注》等,悉以采入是编,以资考信。其次,黄氏将清代研究《尔雅》的著作,像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邵疏》、《郝疏》以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卢文弨、钱大昕、俞樾诸家有关《尔雅》的校勘文字皆采掇靡遗,备录于后。最后附上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后案”的意思。
《尔雅释言集解后案》有1915年嘉定黄氏排印本,收入《文惠全书》之五。
8.《尔雅义证》三卷
清尹桐杨撰。此书为教学普及读物,为文科国文类应用书。它将《尔雅》十九篇分为八个部:诂、言、训为文学之部,亲为亲属之部,宫为建筑之部,器为理化之部,乐为音乐之部,天为天文之部,地、丘、山、水为地理之部,草、木、虫、鱼、鸟、兽、畜为博物之部。每部均有题辞。这里已经开始试图用现代学科的分类来解释《尔雅》了。此书正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词义,引证出处,比较通俗。
《尔雅义证》有1924年8月衡南学社石印本。
《尔雅》研究著作除了以上列举的四大类外,尚有“释例类”,著作有陈玉澎的《尔雅释例》和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这两部著作我们将在第六章第五节“发凡起例法”中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有关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的文章
注、音义本是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1.清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此版校勘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为本,兼采《邵疏》及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郝疏》、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之说,并用众版相与参校,钩稽考核,务求其是,对明代监本、毛本之舛误,一并校勘是正。对于陆德明的《尔雅音义》,自注疏本附入音义,往往窜乱删易,以便俗学。......
2024-01-09
《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目录为治学的第一要事,也是治学门径。1.清谢启昆《小学考》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经义考》一书,是一部研究经学的书目,但其中形声训诂方面的书籍都没有著录。其中训诂八卷均为雅学书目,其中《尔雅》书目计四十八种。此书后附有《重印雅学考跋》和《续雅学考拟目》,均为今人周祖谟所作。除前四论及末论外,其余七论可以看作是雅学提要目录。其中收录了自汉代以来研究《尔雅》的主要书目,一一考证原委,评论得失。......
2024-01-09
在所有的《尔雅》注本中,收采最为宏富,注释最为详尽的要算《郝疏》了。1.形《尔雅》虽为义书,但义由形生。《郝疏》还善于分析文字的偏旁。2.音清儒多用“以声求义”的方法,《尔雅义疏》亦属此列。一在推本字,兼明通假,此郝君之为也;一在搜求旧训以证《广雅》,此王君之为也。如《尔雅》释词与被释词中有许多假音假借的例子。......
2024-01-09
《尔雅》作为五经之训诂,《诗》、《书》之襟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同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之后,《尔雅》收入了唐《开成石经》。其中《尔雅》是用郭璞注本,但只刻经文,不刻注文。唐以来,许多学者均据以校勘《尔雅》。自《开成石经》后,将《尔雅》列入石经的尚有五代《后蜀石经》和清《亁隆石经》。3.《尔雅》与南北学我国历史自魏晋之后,便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2024-01-09
2.《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清阮元撰。阮元校勘的主要依据是《说文》、《经典释文》和《尔雅》善本,这也形成了阮元校勘的特点,特别是阮元在版本方面收集之富,为其他校勘著作所不及。《尔雅注疏校勘记》有1980年10月中华书局所出《十三经注疏》本。《经义述闻》是清代著名的校勘著作,其校勘所用方法主要是理校法。《经义述闻》共二十八卷,《尔雅》在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计有校记二百十八条。钱氏一并校勘,不从流俗。......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