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第二节校勘类

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第二节校勘类

【摘要】:2.《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清阮元撰。阮元校勘的主要依据是《说文》、《经典释文》和《尔雅》善本,这也形成了阮元校勘的特点,特别是阮元在版本方面收集之富,为其他校勘著作所不及。《尔雅注疏校勘记》有1980年10月中华书局所出《十三经注疏》本。《经义述闻》是清代著名的校勘著作,其校勘所用方法主要是理校法。《经义述闻》共二十八卷,《尔雅》在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计有校记二百十八条。钱氏一并校勘,不从流俗。

1.《经典释文考证·尔雅音义》三卷

清卢文弨撰。卢氏在《尔雅音义考证》卷首题语中说:“今邢昺《尔雅注疏》中音义多,即邢氏所定,不全用陆氏原文,其《正义》与陆氏本往往异同。今官本以陆氏《音义》入之邢氏注疏中,不难改易删节以求合于邢氏,甚失其旧。故《释文》一书断断当别行也。至书中有‘本今云云’者,当是后人以邢本参校,所谓今者,即指邢本,并非陆氏原文,亦混入其中。”卢文弨校勘文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其中以字形为多;字形中又包括古字、别字、俗字,以及其他版本或字书的异字。所用方法多以《尔雅》《说文》相互参证,又以版本异同、《尔雅》古注作为依据。如《释诂》第一:

箌,《说文》“草大也”。案:《说文》草部:“菿,草大也。”竹部箌训“草到”。据陆氏知今本《说文》误。然训为草大则字当从草,今《尔雅》亦从竹,疑皆误。

《尔雅音义考证》分上中下三卷,有清亁隆嘉庆间余姚卢氏所刊《抱经堂丛书》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2.《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

清阮元撰。《尔雅》流传多少年来,经文、注文、疏文讹舛日多,俗间流传的版本错误不少,阮元搜集了许多善本,皆极可贵,“授武进监生臧庸取以正俗本之失,条其异同,纤悉毕备,元复定其是非,为《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上中下三卷各分上下卷),后之读是经者于此不无津梁之益”。【63】据《尔雅注疏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所收,阮元校勘《尔雅》所用的版本有唐石经《尔雅》三卷、国朝石经考文提要《尔雅》一卷、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经注》三卷、元椠雪窗书院《尔雅经注》三卷、宋椠《尔雅疏》十卷、元椠《尔雅注疏》十一卷、明闽本《尔雅注疏》十一卷、明监本《尔雅注疏》十一卷、明汲古阁毛本《尔雅注疏》十一卷、国朝浦镗《尔雅注疏正误》三卷、国朝惠栋《尔雅注疏》校本十一卷,国朝卢文弨《尔雅注疏》校本十一卷等,另外还有明叶林宗影抄宋本《经典释文》、国朝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三卷。阮元几乎把当时所能见到的《尔雅》善本都网罗毕至了。阮元校勘的主要依据是《说文》、《经典释文》和《尔雅》善本,这也形成了阮元校勘的特点,特别是阮元在版本方面收集之富,为其他校勘著作所不及。

《尔雅注疏校勘记》有1980年10月中华书局所出《十三经注疏》本。

3.《经义述闻·尔雅》三卷

清王引之撰。《经义述闻》是清代著名的校勘著作,其校勘所用方法主要是理校法。所谓理校,就是考校古书字词和篇章的内在逻辑,即分析文章的字例、词例、句型、语法,剖析条理,推究文义,简而言之,理校即是考证。王引之精通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读书所解益多,“著《经义述闻》一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今得明矣”。【64】可见对《经义述闻》的评价是很高的。《经义述闻》共二十八卷,《尔雅》在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计有校记二百十八条。如《经义述闻》卷二十六《尔雅》上:

苦,息也。引之谨案:苦劳宜止息,则苦劳非止息也。《尔雅》何以训苦为息乎。今案:苦读为“王事靡盬”之盬,靡盬者,靡息也。盬与苦,古字通。

《经义述闻》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鸿宝斋石印《皇清经解》本。

4.《尔雅小笺》三卷

清江藩撰。江藩少年时代就习诵《尔雅》,年仅十八岁便初露锋芒,写了《尔雅正字》一书。这部书的特点是“以《说文》为指归,《说文》所无之字,或考定正文,或旁通假借”。当时学者阅后深为叹赏。与此同时,邵晋涵正在写《尔雅正义》,江藩得知后,便决定等邵书出后再加订正。嘉庆二十年(1815),江藩已满六十高龄,因研究《毛诗》而旁及《尔雅》。江藩认为:“《尔雅》自《郭注》行而旧注尽废。景纯乃文章家,于小学涉猎而已,《邢疏》肤浅固不足论,而《邵疏》又袭唐人义疏之弊,曲护注文。至于形声则略而不言,亦未为尽善也。”【65】江藩因检旧稿,重加删定,《邵疏》引文“误者正之,未及者补之”,分为上中下三卷,下卷又析为上下,实为四卷,并把《尔雅正字》的书名改为《尔雅小笺》。《尔雅小笺》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乃昌所辑《鄦斋丛书》本。

5.《尔雅释地四篇注》一卷

清钱坫撰。钱氏平生爱好地理学,一天读唐张守节书,内中有称“飞狐岌”,与《尔雅》相勘,始知《尔雅·释山》均为山名,其中“小山笈,大山亘”,就是指的飞狐岌与恒山,于是对《尔雅》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诸篇发生浓厚兴趣,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尔雅释地四篇注》一卷,全书分为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四部分,共有校记二百零二条,地理学最注重方位,但李巡、郭璞注《尔雅·释地》等篇时,仅仅“随义解释,不著所在”,钱坫均一一加以注解说明。此外,《尔雅》俗字很多,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尔雅》本释墳典,字读须逐五经,而近代学徒,好生异见,改音易字,皆采杂书,唯止信其所闻,不复考其本末,且六文八体,各有其义,形声会意,宁拘一揆,岂必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alt,如此之类,实不可依。”钱氏一并校勘,不从流俗。清代学者孙星衍称赞说:“君注解质核有贾逵、高诱之风,汉以下无以拟也。”【66】

《尔雅释地四篇注》有清嘉庆七年(1802)护万堂刊《钱氏四种》本,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本,卷第为卷二百十五。

6.《尔雅古义》二卷

清胡承珙撰。胡氏认为:“《尔雅》为训诂之书而文字多为后人所乱,草木虫鱼之名偏旁大半俗增,古文又率多改易,其存而可考者希矣。”【67】《尔雅古义》的内容就是探源《尔雅》的古字古义,共有校记六十三条。如:

忥,静也。郭云未闻其义。《说文》忥训“癡貌”,于静义不协。《广雅》云:“忥,息也。”古训于大息、止息义本相通。《尔雅释文》云:忥本作氣。承珙案,氣当作愾,《释名》云:“氣,愾也。”《说文》:“愾,大息也。从心从氣,氣亦声。”愾为大息,息有静义,故又训静。

这就把“忥,静也”句训诂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尔雅古义》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歙县胡氏《求是堂全集》本。

7.《尔雅匡名》二十卷

清严元照撰。严氏认为,《尔雅》文字多误,虽然邵《疏》注解精当,但对俗本之误及载籍所引文字异同阙焉不录,于是著《尔雅匡名》,以补其不足。此书有五个特点。(1)证偏旁之离合。这本书所以名为《尔雅匡名》,据作者自序说:“名,文字也;匡之为言正也,吾于《尔雅》为之正其文字而已矣。”《尔雅匡名·例言》亦称:“此书大旨以《说文》校《尔雅》。”就是用《说文》的本字本义来证明考定《尔雅》的文字异同及其引申义和假借义。(2)存古本之异同。《尔雅匡名》以《经典释文》为主,因为《经典释文》于异字异义及各家异说载之甚详,而北宋以前诸书引用《尔雅》也多有出入。严氏“悉行甄录,辨其离合”。(3)纠俗刻之舛误。《尔雅匡名》以《经典释文》和唐石经为主,据以参校是正。(4)附遗文于卷末,严元照认为:“唐人所引《尔雅》不见于《释文》、石经者,未必尽塙,亦未必尽诬,裒聚所见,附录卷末,为逸文一卷,以资考订。”【68】(5)不掠人之美。做学问贵在诚实。严氏指出:“此书于诸家之说固不敢袭为己有,亦有实自己出暗合它人,审其年月,在元照之前则宁让之,其得自朋好口授者亦不敢没其姓氏。”《尔雅匡名》成书后,受到当时著名学者段玉裁以及徐养原等人的高度评价,此书在清人《尔雅》研究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尔雅匡名》曾先后收入清光绪十一年(1885)《湖州丛书》、光绪十六年(1890)《广雅书局丛书》以及光绪十四年(1888)《皇清经解续编》。

8.《尔雅稗疏》四卷(www.chuimin.cn)

清缪楷撰。此书内容为《尔雅》经注的校勘,也间及疏解词义,如出己意,则加“楷案”二字以示区别。如卷三《释草》:

椴,木堇;榇,木堇。樊云,别二名也。其树如李,其华(花)朝生暮落,与草同气,故在草中。楷案,樊说非也。当本是《释木》文,错简在此耳。

《尔雅稗疏》有光绪二十年(1894)江阴使署所刊《南菁札记》丛书本。

9.《尔雅平议》一卷

清俞樾撰。俞樾为清末著名校勘家,撰有《群经平议》三十五卷,《尔雅平议》为其中的一种。俞樾校勘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一样,多用理校的方法,如以声求义、偏旁分析和群书互证。全书共有校记一百零九条,条条都有新义,虽未必尽是,然足资考证。如《尔雅·释诂》:

省,善也。郭注:省未详其义。樾谨按:省通作眚。《书·洪范》篇:“王省惟岁。”《史记·宋微子世家》作“王眚惟岁”。庄二十二年《公羊传》“肆大省”,《左》、《谷》并作“肆大眚”,是也。《释名·释天》曰:“眚,消也。如病者消瘦也。”以消释眚,仍以双声取义。消从肖声。河上公注《老子》曰:“肖,善也。”然则省之为善犹肖之为善,而省之为肖犹眚之为消矣。

《尔雅平议》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书》本。另有光绪十四年(1888)王先谦所辑《皇清经解续编》本。

10.《尔雅札记》一卷

清朱亦栋著。朱氏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高足弟子,著作等身,名满天下,著有《十三经札记》二十一卷,《尔雅札记》为其中的一种。清人冯一梅在读了此书之后评论说:“窃见其辨证之详,搜讨之核,而尤服其持论之平,为近今以来所莫及。……先生之书,上自汉魏六朝,下至唐宋元明百家之说,无偏重亦无偏弃,凡读之而心有所得即采而录之,证而明之,以期折中于至当。”【69】《尔雅札记》有校记二十五条。

《尔雅札记》有光绪四年(1878)武林竹简斋重刊本。

11.《尔雅古义》二卷

清钱坫撰。此书共有校记一百六十六条,多用《尔雅》、《说文》互相证明,且用通假的方法,使读者据此而见《尔雅》的古字古义。其中也多有校勘文字,或校正文字,或考证词义。如:

籧篨,口柔也;戚施,面柔也;夸毗,体柔也。按:口柔是巧言,面柔是令色,体柔是足恭。巧言谓之便佞,令色谓之善柔,足恭谓之便辟。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刚柔之为德,皆协中,故可分属君子小人。……李巡、郭氏仅以卑己屈身状夸毗,恐未得正解。

《尔雅古义》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本,卷第为二百十三、二百十四。

12.《香草校书·尔雅》二卷

清于鬯(chàng)撰。于鬯是清末学者,精通小学,同俞樾为学问交。所著《香草校书》共六十卷,其中《尔雅》二卷,卷第为卷五十五、五十六,共有校记六十一条。或校文字,或勘句读,或正旧注,或考词义。于氏好学深思,校勘多剖析入微,令人折服。如《释兽》:

鼢鼠,鼸鼠。鼷鼠,鼶鼠。鼬鼠,鼩鼠。鼭鼠,鼣鼠。鼫鼠,鼤鼠。鼨鼠,豹文。鼮鼠,alt鼠。

鬯案:……且使此文为十三鼠,各分一名,则“豹文”二字不免沓出,非文例也。今以四字为一科,十三鼠止有七鼠,则“豹文”二字不但不见沓出,正觉其必不可少。若不著此二字,则读者或误以鼮鼠释鼨鼠矣。此古文之简而有法也。又可证《说文》鼠部云:鼨,豹文鼠也。以豹文之属鼨鼠,为确不可易。《郭注》以豹文下属鼮鼠之谬,不辨自明。

推而广之,于鬯又根据《尔雅》的这种句式文例,解决了《释丘》、《释木》、《释鱼》、《释鸟》、《释畜》中许多句子的句读及解释的疑难问题。

《香草校书》有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一版。

13.《尔雅补释》三卷

民国汪柏年撰。汪氏曾从章太炎问学,对于《尔雅》一书特别用功,多有体会。他认为清代邵、郝二《疏》“尚多缺失,捃摭不具,未为纯美。……独欲补前修之未宏,正后世之横议,通古今之异言,辨雅俗之殊号,明其本籍,釐其句读”【70】。文稿初就,曾送请章太炎教正。后经汪柏年重加修改,整理成《尔雅补释》三卷,计有校记一百六十七条。《尔雅补释》很有特点,钱基博序云:汪氏“考《尔雅》,证新籍,参以图说,实以目验,虫鱼草木审定古物为今之何物”。此书内容不多,但校勘极精,颇多创见。如他注重分析《尔雅》的凡例,用反训的方法,解决了不少问题。如卷一《释诂》:

讻,盈也。柏年案,讻自有盈义。讻凶通。《释名》:“凶,空也。”《洪范》:“凶短折。”马注:“凶,终也。”空终义同,与盈满义相反而相成。讻之训盈又训终犹鞠之训穷尽又训为盈也,亦即乱之为治,徂之为存之例。

《尔雅补释》有1936年苏州文新印书馆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