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1.《古经解钩沉·尔雅》三卷
清余萧客辑。余氏认为,古书流传:“其幸者传不传参半,其不幸者传其一不传其二。”【56】于是“远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间多寡亦微有准绳,辞条丰蔚则撮其精英,一二仅存则随条辄录,名曰《古经解钩沉》。言古以别于现行刊本;言经解不言注疏以并包异同,缘沈刻借晋拘方《五经钩沉》之名,而义不必借。”【57】余氏在后序中谈到了此书辑录的条例,可以参考。在后序中,他还讲到了他辑录的甘苦,所谓“丹铅朝夕,乐不为疲,至于左目,几成青盲”。《尔雅》在《古经解钩沉》的第二十八至三十卷,每条辑录的内容均注明出处。如卷二十八《释诂》:胎,大才翻。孙炎音,《释文》二十九。又,卷三十《释草》:大荠,荠有小故言大荠。舍人注,《齐民要术》十。《古经解钩沉》曾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五经总义”类,并写有提要,可资参考。但由于余氏成书较早,与后来几部辑佚书相比,要逊色不少。
2.《尔雅汉注》三卷
清臧庸辑。臧庸字在东,一字拜经,初名镛堂。欲识古训,当于年代相近者求之。而最接近于《尔雅》写作年代的注文有汉代的犍为文学、樊光、李巡,魏代的孙炎,“是皆说《尔雅》者所必宗也”。【58】但郭璞《注》出而他注皆失传,而“郭于古文古义不能尽通,往往以己意更定,考古之士病焉”。好在李巡、孙炎等人的注释虽然失传,但尚散见在唐人的文献中,这些注解往往有胜过《郭注》的地方。于是,臧庸“笃好古义,遍加搜辑,汇成三卷”,使散佚的古注因此而得以保存。虽然这些古注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其正确的地方对于《尔雅》的研究将是很有裨益的。臧庸对于这些古注“勤勤掇拾,能引伸其所长而不曲护其所短”。此书所辑汉注均注明出处,有所辩证的地方则加“按”字以示区别。
此书收入《问经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曾加以影印。
3.《尔雅古义》十二卷
清黄奭辑。黄氏世为富商,而其独以读书稽古为乐,曾辑佚书二百八十五种,通计七千三百九十三篇,题名《黄氏遗书考》(原名《汉学堂经解》)。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属于经书方面的内容称为《汉学堂经解》,计一百十二种,属于谶讳方面的内容称为《通纬》,计七十二种,属于历史诸子方面的内容称为《子史钩沉》,计八十四种,属于汉代郑氏之学(郑玄)方面的内容称为《通德堂经解》,计十七种。《尔雅古义》十二卷,收录在《汉学堂经解》类中。
黄奭的老师江藩曾写有《尔雅古义》一书,惜未成就,曾嘱托黄奭卒成其业。于是,黄奭“冥搜远稽,左右采获,殚十舍之劳,涉七略之富,取汉以来各家言傅合于《尔雅》者,详加摭拾,罔有遗漏,研校次弟,系之其人,分门别户,毕力补缀,于郭氏则辑《音义》、《图赞》以弥其阙,自文学(指犍为文学)以下凡十家,又杂家众家注增益于后,微言佚而更出,奥义缺而复彰”。【59】《尔雅古义》的材料来源主要有《玉篇》、《文选注》、《经典释文》、《五经正义》、《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埤雅》,凡是其中有引用《尔雅》旧注的,均“掇拾之以还旧观,为之疏通证明,悉有依归”。【60】
《尔雅古义》所辑《尔雅》古注目录如下:
《尔雅犍为文学注》一卷 (汉)□□撰
《尔雅注》一卷 (汉)樊光撰
《尔雅音注》一卷 (魏)孙炎撰
《尔雅音义》一卷 (晋)郭璞撰
《尔雅图赞》一卷 (晋)郭璞撰
《尔雅集注》一卷 (梁)沈旋撰
《尔雅音》一卷 (陈)施亁撰
《尔雅音》一卷 (陈)谢峤撰
《尔雅音》一卷 (梁)顾野王撰
《尔雅众家注》二卷
以上十二种注文,黄奭均写有序文提要,内容很丰富,其中犍为文学注、孙炎音注并写有后序。这些序录可与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的序录互相对照,互相补充。在内容上,《尔雅古义》同马国翰所辑相比较,不仅文字多寡略有不同,辑文下的校勘文字也不尽一致,而且两书在辑佚材料的来源方面也有些出入,所以两部书要对照着看。《尔雅古义》的一个长处是它辑录了《尔雅众家注》两卷,所谓“诸书有引《尔雅注》而不详名氏者,汇录一册,其有引某氏旧说或曰者一并采入”。【61】
《黄氏遗书考》有1925年王鉴修补道光中甘泉黄氏刊本,1934年朱长圻据清道光中甘泉黄氏原版补刊印本。
4.《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尔雅类》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共辑书五百八十余种,分为六百多卷,析为经编、史编和子编。经编中专设了“尔雅类”,有以下这些卷目:
《尔雅犍为文学注》三卷 (汉)郭舍人撰(www.chuimin.cn)
《尔雅刘氏注》一卷 (汉)刘歆撰
《尔雅樊氏注》一卷 (汉)樊光撰
《尔雅李氏注》三卷 (汉)李巡撰
《尔雅孙氏注》三卷 (魏)孙炎撰
《尔雅孙氏音》一卷 (魏)孙炎撰
《尔雅音义》一卷 (晋)郭璞撰
《尔雅图赞》一卷 (晋)郭璞撰
《梁注尔雅》一卷 (梁)沈旋撰
《尔雅施氏音》一卷 (陈)施亁撰
《尔雅谢氏音》一卷 (陈)谢峤撰
《尔雅顾氏音》一卷 (梁)顾野王撰
《尔雅裴氏注》一卷 (唐)裴瑜撰
与《尔雅古义》相比较,作者、书名和篇卷有些出入,而《尔雅裴氏注》为《尔雅古义》所不收。
马国翰辑书材料来源非常广泛,“先生悯今世学者不见古籍,乃遍校唐以前诸儒撰述,其名氏篇弟列于史志及他书可考者,广引博征,自群经注疏音义,旁及史传类书,片辞只字,罔弗搜辑”。【62】同《尔雅古义》一样,《玉函山房辑佚书》“尔雅类”中的每一种辑书均写有一篇序录,叙述并考证书名、作者、篇卷、目录、材料来源、注文内容等等,这是我们了解《尔雅》已经亡佚的那些注文的翔实的材料。《玉函山房辑佚书》的内容也有所漏略,近人姚文栋在《尔雅释言集解后案序》中曾提到这一问题,他指出:“又有曹氏宪之《音义》,见于《唐志》;高氏琏之《疏》,见于《宋志》,释智骞之《音义》,见于《玉海》,毋昭裔之《音略》,见于晁公武《读书志》,为马氏辑佚所未及。宋郑氏樵注《尔雅》,虽在《邢疏》以后,然未尽违古义,则宜不容遗也。”
《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嬛馆刊本。
马国翰之后,清王仁俊又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其中也有经编尔雅类,其卷目有:
《尔雅许君义》一卷 (汉)许慎撰
《尔雅郑君注》一卷 (汉)郑玄撰
《尔雅刘氏注》一卷 (晋)刘兆撰
《尔雅孙氏注》一卷 (魏)孙炎撰
《尔雅麻氏注》一卷 (□)麻杲撰
但王仁俊所辑仅有稿本,没有刊版印行,不易见到。
有关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的文章
《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目录为治学的第一要事,也是治学门径。1.清谢启昆《小学考》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经义考》一书,是一部研究经学的书目,但其中形声训诂方面的书籍都没有著录。其中训诂八卷均为雅学书目,其中《尔雅》书目计四十八种。此书后附有《重印雅学考跋》和《续雅学考拟目》,均为今人周祖谟所作。除前四论及末论外,其余七论可以看作是雅学提要目录。其中收录了自汉代以来研究《尔雅》的主要书目,一一考证原委,评论得失。......
2024-01-09
在所有的《尔雅》注本中,收采最为宏富,注释最为详尽的要算《郝疏》了。1.形《尔雅》虽为义书,但义由形生。《郝疏》还善于分析文字的偏旁。2.音清儒多用“以声求义”的方法,《尔雅义疏》亦属此列。一在推本字,兼明通假,此郝君之为也;一在搜求旧训以证《广雅》,此王君之为也。如《尔雅》释词与被释词中有许多假音假借的例子。......
2024-01-09
中,《说文》训为内,《玉篇》释为半。《说文》卷二下辵部:“遽,传也。”吉,《说文》卷二上口部:“善也。”髦,本义豪发,毛中长者称为豪,豪为毛之选择,俊则为士之选择,故《尔雅·释言》又云:“髦,士官也。”《尔雅·释言》又云:“窕,间也。”局,《说文》卷二上口部:“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棊。”......
2024-01-09
注、音义本是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1.清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此版校勘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为本,兼采《邵疏》及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郝疏》、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之说,并用众版相与参校,钩稽考核,务求其是,对明代监本、毛本之舛误,一并校勘是正。对于陆德明的《尔雅音义》,自注疏本附入音义,往往窜乱删易,以便俗学。......
2024-01-09
2.《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清阮元撰。阮元校勘的主要依据是《说文》、《经典释文》和《尔雅》善本,这也形成了阮元校勘的特点,特别是阮元在版本方面收集之富,为其他校勘著作所不及。《尔雅注疏校勘记》有1980年10月中华书局所出《十三经注疏》本。《经义述闻》是清代著名的校勘著作,其校勘所用方法主要是理校法。《经义述闻》共二十八卷,《尔雅》在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计有校记二百十八条。钱氏一并校勘,不从流俗。......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