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尔雅》被认为是训诂学的起源,它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的专书。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把训诂两字连在一起使用的,是秦汉间鲁人毛亨的《诗诂训传》。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也;训者,谓字有音义也。”【27】唐孔颖达《毛诗诂训传疏》:“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尔雅》十九篇中,开首就有《释诂》、《释训》篇,《郭注》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训诂,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注解。因为语言有古今之别,地域之差,常用难僻之异,书面语口头语之分,这就需要进行注解训释,《尔雅》就具有这样的性质。训诂学就是要研究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方法、条例,进而探讨语言文字的系统、根源及其发展规律。从《尔雅》的内容来看,举凡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等,均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
1.同训
同训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这种训诂的方法在《尔雅》中运用得最多。如:
《释诂》:“仇、讎、敌、妃、知、仪、匹也。”“仇、讎、敌、妃、知、仪”均为当时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而“匹”则为当时通用的词。其中,“仇”解释为“匹”,犹“讎”解释为“匹”。《说文》卷八人部:“仇,讎也。”《说文》卷三言部:“讎犹也”,“
,以言对也。”以言相对就是匹对的意思。所以《诗经·唐风·无衣》:“与子同仇”,《诗·大雅·皇矣》:“洵尔仇方”,两“仇”字毛亨都注释为“匹”。“仇”字又同“逑”字相通。脍炙人口的《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逑”字毛亨正训作“匹”,而且这一“逑”字原来也写作“仇”。敌,《说文》卷三攴部云:“敌,仇也。”《左传》文公六年:“敌惠敌怨”,晋杜预注释说:“敌犹对也。”“对”与“匹”义同。《释诂》下文又云:“敌,当也。”敌、对、当、匹在意义上都是相通的。妃,《说文》卷十二女部:“妃,匹也。”妃起初解释为配偶,后来则专门用来称呼皇帝之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妃有时同匹连用,如《管子·君臣》篇:“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则妃训匹,不言而喻。知、仪解释为匹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要转一些弯儿。《墨子·经上》篇有这样的话:“知,接也。”接以交会对合为义,所以知也训为匹。《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郑玄笺:“知,匹也,疾君之恣,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仪,《说文》卷八人部:“仪,度也。”度要上下比照,故引申为匹。《诗·邶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毛亨注:“仪,匹也。”
《尔雅》这种同训的训诂方法,为我们研究古汉语中的同义词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尔雅》大量同训的例子来辨析、比较古文献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2.互训
互训就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训释。从《尔雅》互训释词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释词的同义词群之间的互相训释,如
《释诂》:“遹、遵、率、循、由、从,自也。遹、遵、率,循也。”
其中“自”为释词,“遹、遵、率、循、由、从”为被释词,上例中的后面一句就是属于同义词群之间的互相训释。《郝疏》云:“《说文》云:‘自,始也’,又云:‘鼻也’,鼻亦始也。人生从鼻始,百体由之。故借为自此至彼之义。自训从也、由也、率也,从亦为由,由亦为率,率亦为自,展转相训,其义俱通也。”(《释诂》第一)郝懿行这里讲的“展转相训”,就是互训的意思。另一类是释词与被释词互相训释。如《释诂》:“遐,远也”,“远,遐也”。《郭注》:“遐亦远也,转相训。”这是比较典型的互训的例子。如《释宫》首条“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也是这样的例子。从《尔雅》互训排列的次序来看,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后相次的,如《释诂》:“法、则、刑、范、矩、律,常也。刑、范、律、矩、则,法也。”这比较容易掌握。另一类是互训的例子分列在两个地方,如《释诂》开首第一条有“首、元,始也。”而《释诂》篇末又云:“元、良,首也。”又如,《释诂》:“溢、慎,静也”,又云:“溢,慎也”,两条互训之间有一百二十一条其他的训释,如若不加注意,很容易疏略,所以要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前后仔细对照参看。
3.递训
递训就是前后的词语递相训释。如:
《释言》:“干、流,求也。流,覃也。覃,延也。”
《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以“蝾螈”为例,《郭注》云:“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这四种名称实际上是一种意思。这种动物在动物学上分在爬行纲,有鳞亚纲的一目,俗称四脚蛇,所以孔颖达《尔雅正义》说:“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尔雅》这种递训的方法在后来东汉许慎的《说文》中用得很普遍。如《说文》卷三言部:“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又,卷二口部:“吞,咽也”,“咽,嗌也”,“嗌,咽也”。
4.反训
反训就是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在《尔雅》里面已经有所反映,它最早是由郭璞发现的。《释诂》:“徂、在,存也。”《郭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郝疏》对《郭注》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徂者,且之假音也。……郭盖未明假借之义,误据上文徂往为训,而云以徂为存,义取相反,斯为失矣。殊不思徂往之徂本应作,徂存之徂又应作且耳。”郝懿行的这种批评并不可信。从《尔雅》本身来看,《释诂》上文有“徂,往也”,那里的“徂”并没有写作“
”。同时,从汉字形体发展史来看,彳旁与辶旁字多通用不别。《说文》卷三辵部:“
,往也。……徂,
或从彳。”可见徂
为异体字。又如,
,古文或作
。返,古文或作
。往,古文或作廷。
,古文或作
。後,古文或作
。(均见《说文》)可以证明,徂
为异体字,徂即
,并非且之假借。徂既然解释为“往”,当然与“存”意义相反,所以郭璞称它为“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郭璞在注《方言》时,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方言》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秦曰了。”《郭注》云:“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反训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文献中并不多见,它的出现,旨在说明语义的变迁和反复旁通的现象。
《释言》:“逆,迎也。”查《说文》卷二辵部:“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逆本为迕之迎,也即违迕的意思。《战国策·齐策》:“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汉高诱注:“逆,拒也。”《郝疏》云:“拒与迎义相反者,逆对顺言故有拒意,逆以迎言,故有逢遇之意。诂训有相反而相同者,此类是也。”(《释言》第二)逆训为迎,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逆水行舟”、“逆流而上”,这里的逆水、逆流也就是迎着流水的意思。【28】
5.申训
申训就是在解释多义词时为避免误解而采用申释的方式。在训诂学上尚无申训的名称,但在《尔雅》中确有这方面的例子。如《释言》:“祺,祥也;祺,吉也。”本来只要讲一下“祺,祥也”就可以了,为什么在后面还要加上“祺,吉也”句来进行申释呢?这是因为“祥”本来是个中性词,既可以解释为吉,又可解释为凶,《尔雅》这里是以福善为祥,所以要用申训的方法,以免产生歧义。所以郭璞在“祺,吉也”句下注解说,“谓吉之先见。”《郝疏》更明确地指出:“祺既训祥又言吉者,盖祥之一字本兼吉凶二义……故申释之。”我们姑且借用《郝疏》“申释”之词,命之为“申训”。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尔雅》保留了汉语的许多古义,这些古义现在已经消失了,我们可以凭借《尔雅》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变迁。同时,我们还可以据以研究古代词汇变化的规律,古汉语词汇意义多偏于综合,到后来逐渐趋向分析,如祥的吉凶两义现在已经分化了,祥只具有吉的意义。
6.声训
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进行训释,它往往从声音上推求语词意义的来源和所以命名的道理。
《释山》:“独者蜀”,《郭注》:“蜀亦孤独。”蜀独上古声音相近,独与蜀均属“屋”韵;独属“定”纽,为舌头音,蜀属“禅”纽,为舌面音,虽有细微差别,但同属舌音,两字声调也均为入声。可见,“独者蜀”是用声训的方法来追溯语源。《郝疏》云:“蜀本桑虫,其性孤特,故《诗》言‘蛸蛸者蜀’以兴,喻敦彼独宿,是蜀有独意,蜀形类蚕,今棲霞县北三十里有蚕山,孤峰独秀,旁绝倚连,旧名为蚕,合于《尔雅》矣。”这里把独立的山峰为什么用“蜀”来解释的源流讲清楚了。
《释言》:“颠,顶也”,《郭注》云:“头上”。颠顶为双声字。《说文》颠顶互训,卷九页部:“颠,顶也”,“顶,颠也”。颠顶所从部首“页”解释为头。头在人之上部,头上也就是颠顶的意思。以顶训颠,既是用声训的方法,又是用互训的方法。《尔雅》一书主要是以义训见长,假如以声训而言,它自然不能同汉代的《释名》、《方言》相比。
7.义界
义界是训诂的一种方法,它用若干词语来表述某个词意义的内涵,多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划定意义的界限,以区别于其他的词。
按照逻辑学讲,下定义的要求是属概念再加上种差。《尔雅》在运用义界的训诂方式时就往往注意属中求别。“豆”是各种豆的共名,训诂学上称为大名,或称为共名;那么木豆、竹豆、瓦豆则是豆中的一类,训诂学上称为小名或称为别名。这种大名小名的分别,实际上就是词义的广狭之分,但是如果不予以划定义界,就很容易混淆。如:
《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释天》:“暴雨谓之,小雨谓之霢霂,久雨谓之淫。”
这样不仅把大名同小名之间的界限划清楚了,也把小名之间的区别划清楚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尔雅》在划定义界时,多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8.训诂术语
如同任何其他的学科一样,训诂学也有它专用的术语,《尔雅》中,此类术语已有一些。虽然不能因此而说当时的训诂学已经到了十分完备细密的境界,但是,这些术语的应用也具有约定俗成的相沿习惯,归纳起来,大约有下面这些:
(1)某,某也(某、某,某也。某某,某也。某,某某也)。用“也”字表示某词或某一组词的释义已经完了。这类术语在《释诂》、《释言》、《释训》中运用得最多,前面是被解释的词,后面是解释的词。如:
珍、享,献也。(《释诂》)
襄,驾也。(《释言》)
抑抑,密也。(《释训》)(www.chuimin.cn)
襢裼,肉袒也。(《释训》)
有时可以省去“也”字,如《释草》:“荷,芙渠。”
(2)为、曰、谓之(为之)。这几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作”,被释词放后,释词置前。如:
《释天》:“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河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3)属(丑)。这是用以区别事物共同性与区别性的训诂术语。属又称丑。《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又,《释虫》:“翥丑,罅;螽丑,奋;强丑,捋;蜂丑,螸,蝇丑,扇。”
(4)之言。这一术语多用来表示声训。《释训》:“鬼之言归也。”归、鬼声近,训鬼为归,是由于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要归于幽阴之处,即“鬼”的地方。
9.开尔雅派训诂的先河
《尔雅》自其问世之后,影响极大,特别是汉代崇尚经学,训诂之学便更加受到重视,因为研究经学便离不开儒家经典,要读懂儒家经典,首先要理解其中字词章句的含义,所以“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经儒也备习《尔雅》。从训诂学史上来看,由于《尔雅》开创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了尔雅派的训诂。近人胡朴安曾著《中国训诂学史》一书,【29】其中的第一章,就是专门讨论“尔雅派之训诂”。《尔雅》开了尔雅派训诂的先河,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尔雅》、《说文》、《广韵》成鼎足之势。
训诂的方法,概括地讲,可分为三种,即义训、形训和声训,运用这三种方法的字书分别被称为义书、字书和音书。《尔雅》作为义训的代表作,确定了它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小学类”《尔雅》三卷提要云:“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清人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也曾谈到了这三类字书,他说:“形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可见,《尔雅》同《说文》、《广韵》成鼎足之势,成为我国古代小学字书训诂类的代表作。
(2)以“雅”名书,群雅续出。
《尔雅》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汉代以后,许多训诂专书的书名都冠上了“雅”字。这些雅书,按其内容分,有补充增益《尔雅》的,有专门搜辑某种名物的,有专门搜辑某类语词的,有专门搜辑某书训诂的,有专门搜辑骈字叠字的,等等。现分别加以介绍。
《小尔雅》。《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孝经家”有“《小尔雅》一篇”,不著作者姓名。后来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的《玉海》以及《宋史·艺文志》都说是汉孔鲋著。清人戴震及《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是汉末人掇拾之书,究竟何是何非,今已不可考。《小尔雅》共分为十三篇,即:《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鸟》、《广兽》、《广度》、《广量》、《广衡》,共计三百七十四事。所释虽不多,但却可以补充《尔雅》未及或未备之处。以《广诂》而言,《小尔雅》共收训诂五十一条,其中有三十六条训诂是《尔雅》所没有的。即以《尔雅》所有的十五条而言,《小尔雅》也有可以补充《尔雅》的地方,如“大”字条,《尔雅》共有三十九个词,而《小尔雅》所增加的“封、巨、莫、莽、艾、祁”等六个词,均是《尔雅》所没有提及的。这些古训,在周秦古文献中均可得到证明。《广服》也是如此,如织、布、纩、缟、素、、绤等,都是《尔雅·释器》所没有提及的。至于《广义》、《广名》、《广度》、《广量》、《广衡》,这就不仅是增广篇卷的内容,而是增加篇卷本身了。所以《小尔雅》的价值是很高的,杜预注《左传》,李善注《文选》,都曾引用《小尔雅》来进行注解,这也证明《小尔雅》在训诂上是值得重视的。
《广雅》,魏张揖撰。顾名思义,《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张揖在其《上广雅表》中说:“《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也;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若其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臣揖体质蒙蔽,学浅词顽,言无尼取,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广雅》的篇数篇名同《尔雅》完全一致。《广雅》成书较早,历来受到训诂学家的重视。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此书最好的注本,它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一起,成为训诂学最重要的著作。
《埤雅》,宋陆佃撰。此书所以取名《埤雅》,是表示此书为《尔雅》之辅的意思。《埤雅》大致沿袭《尔雅》体例,分为八类、二十卷、二百九十七章。此书对所释动植物的形状、特点、性能均有具体解释,并能依据其声音,注意寻求事物所以得名的原因,如同《释名》一样。但陆佃受王安石《字说》的影响很大,书中不免有穿凿附会的弊病。
《尔雅翼》,宋罗愿撰。此书命名的意思是作《尔雅》的羽翼,与《尔雅》并行于世。全书分六篇三十二卷,考据精博,体例谨严,对所举之物,训释详尽。《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在陆佃《埤雅》之上。”【30】
《骈雅》,明朱谋讳著。《骈雅》仿《尔雅》体例,分为十三篇,专门搜集一些冷僻深奥的语词加以训释。朱氏认为,语词往往是“联二为一,骈异而同”(《自序》),所以把两两成对的词放在一起,又用两个字来作解释。余长祚在《骈雅序》中说:“骈之为言并马也,联也,谓字与说俱耦者也。”这就把《骈雅》命名由来及训释特点讲清楚了。
《通雅》,明方以智撰。方以智在自序中提到他对于“古今聚讼”的文字训诂问题,要“为征考而决之,期于通达”,所以将此书名为《通雅》。全书共分二十类五十二卷,卷首卷末均附有一些讨论文字训诂声韵方言的论文。《通雅》考证语词,以群经诸子为证,博及集部小说,征引之文,均标明出处,辩证详尽而又清晰,体例严密。同时,作者对于俗语也极为重视,如所附《谚原》论文,即专门讨论通俗语词的用法。由于《通雅》规模较大,有人把它喻为类书式的词典。
《别雅》,清吴玉搢撰。古代文献中多有音同字别、音近字别而意义相同的现象,吴玉搢有感于此,集录了这方面的训诂材料,编成此书,初名《别字》,后来因为体例同《尔雅》相似,改称为《别雅》。此书依韵编排,所收字词,均列其别字异体,分别注明出处,并说明他们的同用、通用、转训和假借的关系,由此可以知道古今文字分合异同的源由。此书的缺点是多有漏略。
《说雅》,清朱骏声撰。所谓《说雅》,就是将《说文》所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按照《尔雅》十九篇的分类,重新排列组合。但是《说文》多揭示字的本义,《尔雅》则以同义词、近义词、假借词互为训释,所以《说文》按《尔雅》类分后,释义较《尔雅》更为细致,更为清晰。《说文》原为形书,现在却将其作义书类分,这件事情的本身也说明了尔雅派训诂影响之大。清人陈奂也有《毛诗传义类》,此书虽没有以雅名书,但其性质同《说雅》相同,它是将《毛诗》的训诂,按《尔雅》十九篇的体例而类记下来,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毛诗雅》。
《选雅》,清程先甲撰。《选雅》之“选”即梁昭明太子所编的《文选》。同《说雅》、《毛诗传义类》一样,它搜辑唐李善《文选注》中训诂,按照《尔雅》十九篇的体例,依类记之,成为《文选注》的总汇,可以作为研究《文选注》的方便的工具书。
《比雅》,清洪亮吉撰。取名《比雅》,意思是此书征引汇辑先秦至汉魏古文献中的训诂,属辞比事,释训多两两相比,互相对照。这样不仅对比鲜明,而且得到许多同词异训的材料,对训诂学多有裨益。
《拾雅》,清夏味堂撰。名为《拾雅》,意思是拾《尔雅》、《广雅》之遗漏,此书分为三部分:一为拾《雅》释,二为拾《广》释,内容是补充《尔雅》、《广雅》已经训释而不完备的地方。三为拾遗释,内容是补充《尔雅》、《广雅》遗漏没有解释的地方。
《叠雅》,清史梦兰撰。此书专门训诂叠字,所谓“形容之妙,每用重音;名物之称,尤多复字。”(《自序》)叠字的训诂,在《尔雅·释训》篇中有七十六条,在《广雅·释训》篇中也有七十五条,但都很不完备。所以史梦兰广采辞书,辑成了这部专讲叠字的训诂书。
《支雅》,清刘灿编。名为《支雅》,意思是其书按照《尔雅》的体例,但不用其篇目,所训释为《尔雅》的支脉。
除以上列举外,有些尔雅类的书籍已经亡佚了,只是在一些目录上能够查到。如:梁刘杳《要雅》,唐刘伯庄《续尔雅》,宋程端蒙《大尔雅》,宋董梦程《大尔雅通释》,明徐常吉《大经类雅》,明牛衷《埤雅广要》,明罗日褧《雅余》,明张萱《汇雅》、《汇雅后编》。此外,类似于《尔雅》义训的单篇论文也很多。如清程瑶田有《释宫小记》一文,收入其文集《通艺录》中,清成蓉镜有《释饭鬻》、《释祭名》等文章,收入其文集《心巢文录》中。
(3)群雅一遵《尔雅》分类体例。
自《尔雅》类分为十九篇之后,以雅名书者却一遵《尔雅》分类体例,虽然有些类名有些不同,但也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在《尔雅》十九篇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尔雅》的分类体系,流风所播,一直影响到清代,这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见所附《群雅分类体例对照表》)。
群雅分类体例对照表
以上除《尔雅》本身外,列举了十部尔雅派训诂书的分类,其中《广雅》、《尔雅翼》、《说雅》、《选雅》类名同《尔雅》完全相同,其他如《埤雅》、《骈雅》、《比雅》只有极个别的不同,究其原因,或是篇名的分化,或是异名同实。至于《小尔雅》,它是在《尔雅》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度、量、衡等内容。《通雅》、《支雅》篇名虽与《尔雅》不一样,但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差别。总之,群雅基本上是在《尔雅》分类的体系上发展过来的。此外,在训诂方法上也是奉《尔雅》为圭臬的。
有关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的文章
《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在所有的《尔雅》注本中,收采最为宏富,注释最为详尽的要算《郝疏》了。1.形《尔雅》虽为义书,但义由形生。《郝疏》还善于分析文字的偏旁。2.音清儒多用“以声求义”的方法,《尔雅义疏》亦属此列。一在推本字,兼明通假,此郝君之为也;一在搜求旧训以证《广雅》,此王君之为也。如《尔雅》释词与被释词中有许多假音假借的例子。......
2024-01-09
注、音义本是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1.清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此版校勘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为本,兼采《邵疏》及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郝疏》、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之说,并用众版相与参校,钩稽考核,务求其是,对明代监本、毛本之舛误,一并校勘是正。对于陆德明的《尔雅音义》,自注疏本附入音义,往往窜乱删易,以便俗学。......
2024-01-09
目录为治学的第一要事,也是治学门径。1.清谢启昆《小学考》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经义考》一书,是一部研究经学的书目,但其中形声训诂方面的书籍都没有著录。其中训诂八卷均为雅学书目,其中《尔雅》书目计四十八种。此书后附有《重印雅学考跋》和《续雅学考拟目》,均为今人周祖谟所作。除前四论及末论外,其余七论可以看作是雅学提要目录。其中收录了自汉代以来研究《尔雅》的主要书目,一一考证原委,评论得失。......
2024-01-09
《尔雅》尽管非出一人一时之作,但它的析卷分篇和序次排列却包含了作者的一些主观意图,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其次,我们来看篇章的序次。可见《释宫》、《释器》序次亦有所据。又,《释天》依类分为十二部分,序次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
2024-01-09
均可与《尔雅》互相补充证明。仍,《尔雅·释诂》:“因也。”另外,《尔雅》岁阴的名称同《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所述文字略有不同。如《尔雅》“大荒落”,《史记·天官书》作“大荒骆”。《史记·天官书·索隐》引《韩诗》云:“大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