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释或阐述、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尔雅》作为五经之训诂,《诗》、《书》之襟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同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尔雅》设博士之始
博士为中国古代学官的名称,起源于战国。东汉赵歧《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所谓“传记”,就是解释经义的文字,比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是对《春秋》史实的详述或对《春秋》词例的解释。《论语》、《礼记》则是言论的汇辑、集录。这些书均先后被列入了正式的经书。《尔雅》作为一部解释古代经典语词的书籍,在汉文帝时设立博士,这是由其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当时对众经训诂的迫切需求【23】。后来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必取通《尔雅》者为之,《汉旧仪》云:“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有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之。”
2.《尔雅》与历代石经
《尔雅》在汉文帝时设立了博士,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入“六艺略”,在《隋书·经籍志》中列入“经部·论语类”,由此看来,《尔雅》很早就被看作是经部的书籍。但是,把《尔雅》置于正规的儒家经典之列,则是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开始的。之后,《尔雅》收入了唐《开成石经》。(www.chuimin.cn)
石经是将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作为标准本供人校对,也具有阅读的功用。最早的石经为东汉的《熹平石经》,当时所刻,尚无《尔雅》。最早将《尔雅》收入石经的是唐《开成石经》。“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第二个年号。《旧唐书·文宗本纪》云:“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唐会要》:“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唐玄度复正石经字体。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郑覃是当时名儒,他以当时风行的楷书在石碑上主持刊刻了十二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其中《尔雅》是用郭璞注本,但只刻经文,不刻注文。石经刊成之后,“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复校字样,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24】尽管如此,《开成石经》在经学史和古籍印刷史上均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仍完好地保存在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的碑林内。唐以来,许多学者均据以校勘《尔雅》。
自《开成石经》后,将《尔雅》列入石经的尚有五代《后蜀石经》和清《亁隆石经》。五代蜀后主孟昶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在石碑上刻了九种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孝经》、《尔雅》、《论语》等,还刻了《左传》前十七卷,所以事实上它是刻了十种经书。由于刻石于后蜀,故称为《后蜀石经》。又因其为孟昶在位时所刻,所以后代文献中,如朱熹的《论语注》引用《后蜀石经》时,又称其为《孟昶石经》。此石经早已亡佚。清高宗亁隆崇尚文治,在位时曾编修《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于亁隆五十六年(1791)将《十三经》刻于碑石之上。《十三经》即《开成石经》的十二部经书再加上《孟子》。这部石经现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但其学术价值自然不能同《开成石经》相提并论。
3.《尔雅》与南北学
我国历史自魏晋之后,便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在这一时期,经学上也形成了“南学”与“北学”的对立。《北史·儒林传》序云:“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祖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这里讲的“江左”,是指长江以东地区,即南朝的代称,“河、洛”是指黄河、洛水两流域地区,即北朝的代称。实际上这里南朝、北朝就是寓指经学的南学、北学。以南学而言,清皮锡瑞批评道:“南学则尚王辅嗣之玄虚、孔安国之伪撰、杜元凯之臆解,此数家与郑学枘凿,亦与汉儒背学也,乃使泾渭混流,薰莸同器。”【25】从而使后世不能得见郑学之完全。以北学而言,其特点是学宗一家,同遵郑氏。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他打乱了今古文学的家法,俨然成为一代经学大师。皮锡瑞说:“郑君生当汉末,未杂玄虚之习、伪撰之书,笺注流传,完全无缺。欲治‘汉学’,舍郑莫由。北学,《易》、《书》、《诗》、《礼》皆宗郑氏,《左传》则服子慎。郑君注《左传》未成,以与子慎,见于《世说新语》,是郑、服之学本是一家,宗服即宗郑,学出于一也。”南学、北学在对待《尔雅》的态度上也是有所区别的,黄侃云:“河北《尔雅》之学,犹不专以郭为主也,独有《玉篇》载《尔雅》之义,取景纯者为多,然则专尚郭《注》,江南之学如此也。”【26】
有关国学经典导读·尔雅的文章
《经典释文序录》载:“郭璞《注》三卷。”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陆德明《尔雅音义》以《郭注》为本。二是郭璞以后的《尔雅》注本,基本上没有脱出《郭注》的范围。指出了《尔雅》的功用和意义。《郭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与《尔雅》原文相互证明,这种注释的方法同《尔雅》的性质与功用是紧密联系的。辗转相训是《尔雅》训诂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郭注》中多有发明。......
2024-01-09
目录为治学的第一要事,也是治学门径。1.清谢启昆《小学考》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经义考》一书,是一部研究经学的书目,但其中形声训诂方面的书籍都没有著录。其中训诂八卷均为雅学书目,其中《尔雅》书目计四十八种。此书后附有《重印雅学考跋》和《续雅学考拟目》,均为今人周祖谟所作。除前四论及末论外,其余七论可以看作是雅学提要目录。其中收录了自汉代以来研究《尔雅》的主要书目,一一考证原委,评论得失。......
2024-01-09
在所有的《尔雅》注本中,收采最为宏富,注释最为详尽的要算《郝疏》了。1.形《尔雅》虽为义书,但义由形生。《郝疏》还善于分析文字的偏旁。2.音清儒多用“以声求义”的方法,《尔雅义疏》亦属此列。一在推本字,兼明通假,此郝君之为也;一在搜求旧训以证《广雅》,此王君之为也。如《尔雅》释词与被释词中有许多假音假借的例子。......
2024-01-09
注、音义本是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1.清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此版校勘以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为本,兼采《邵疏》及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郝疏》、卢文弨《尔雅音义考证》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之说,并用众版相与参校,钩稽考核,务求其是,对明代监本、毛本之舛误,一并校勘是正。对于陆德明的《尔雅音义》,自注疏本附入音义,往往窜乱删易,以便俗学。......
2024-01-09
《尔雅》尽管非出一人一时之作,但它的析卷分篇和序次排列却包含了作者的一些主观意图,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其次,我们来看篇章的序次。可见《释宫》、《释器》序次亦有所据。又,《释天》依类分为十二部分,序次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
2024-01-09
统而言之,这几个词均为同声通假字,同义通用。《尔雅诂》没有单行本,有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丛书》本,《尔雅诂》在此丛书的第四集第三种,与清胡玉缙《说文旧音补注》合为一册,容易为人忽视。8.《尔雅义证》三卷清尹桐杨撰。这里已经开始试图用现代学科的分类来解释《尔雅》了。此书正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词义,引证出处,比较通俗。《尔雅义证》有1924年8月衡南学社石印本。......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