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知:黄梅戏的语言简介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知:黄梅戏的语言简介

【摘要】:黄梅戏的语言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分为大白和小白。随着黄梅戏的广泛流传和现代化发展,其语言也掺入了许多普通话的因素,甚至一些对白有了京白的韵味。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的文化,黄梅戏的语言也较为通俗易懂。《三字经》给小戏增加了笑料,也显示了黄梅戏艺术家们扎实的功底。

第四节 黄梅戏的语言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黄梅戏的语言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分为大白和小白。安庆方言相对于北方方言来说较为细柔,而较于南方方言来说又稍显阳刚。这种语言风格也影响到黄梅戏,使得黄梅戏相对于北方剧种如京剧豫剧秦腔之类更显娇媚,而比较南方剧种如越剧之类又有更多的清丽活泼。随着黄梅戏的广泛流传和现代化发展,其语言也掺入了许多普通话的因素,甚至一些对白有了京白的韵味。这种变化使得黄梅戏更容易被北方观众听懂、接受,对于黄梅戏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的文化,黄梅戏的语言也较为通俗易懂。细察起来,黄梅戏的语言有以下的特点:

一、通俗浅显,简短明快,口语化的色彩浓烈

比如《牛郎织女》,织女被玉帝召回时,牛郎追赶上天,有这样的唱词:

织女:(唱)回头不见亲人面,点点血泪洒人间。

牛郎:(唱)叫断肝肠妻不应,茫茫无路上青天。

(织女被推入天门)

织女:(唱)天门隔断来时路,(她抛下金梭引路)

牛郎:(唱)追不到我妻誓不还!

(牛郎循金梭银线追上织女,相呼叫——)

牛郎:(唱)多亏你抛下引路线

织女:那不是线,是我织女啊——

(唱)抽出的心丝万里牵……

这段唱词用通俗的语言把二人

生离死别的动人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缠绵的情丝萦绕在字里行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如《闹花灯》:

妻(唱)我与当家的往前行

夫(唱)前面来了几班灯

妻(唱)观长的

夫(唱)是龙灯

妻(唱)观短的

夫(唱)狮子灯

妻(唱)螃蟹灯

夫(唱)是横行

妻(唱)虾子灯

夫(唱)梨弯形

妻(唱)鲤鱼灯

夫(唱)跳龙门

妻(合唱)

乌龟灯,头一缩,颈一伸,不笑人来也笑人,

笑得夫妻肚子痛。嘿嘿,呀子一哈,哈哈嘿。

夫(合唱)

这段对唱轻快活泼,以短句为主,把这对年轻的小夫妻观灯时的喜悦心情轻松地表现出来,也把观众带进了热闹的灯场,感染了他们的欢乐情绪。

唱词尚且如此,对白更是简短明快、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以《牌环记》红梅疯癫后错把牧童当员外的对白为例:

红梅:员外!

牧童:(我是)看牛的。

红梅:我的夫!

牧童:小毛伢!

红梅:啊?

牧童:大腿胯!

红梅:哦。

牧童:吊罐锅。

(红梅将牧童按在地上)(www.chuimin.cn)

红梅:你是我的员外吧?

牧童:看牛的。

红梅:你是我的夫吧?

牧童:我是小毛伢。

红梅:(打童)哎!错认了夫君……

对白简短、整饬,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善用民歌、绕口令等民间口头文学入词

黄梅戏尤其是传统小戏中有大量从民间歌谣演化而来的唱词,如《送同年》、《绣荷包》等小戏就直接来自民歌。而《李益卖女》中,父女忍痛分离时所唱:“父女好比两只鸡,朝朝暮暮不分离。今被老鹰抓一爪,一个东来一个西。”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又如黄梅戏中的《十不清》:

杨三巧:(唱)说起卖酒清,

一斤酒,掺上四两水,

反说吃酒的没眼睛,

有朝一日阎王请,

死了变个水乌龟精。

水里浸不过,

岸上来立脚。

碰到放牛伢子真却薄,

拣个石头压你的壳。

丫环:压到你的壳。

杨三巧:(唱)压到乌龟壳,拣一根草梗提到你的脚。

丫环:提到你的脚。

杨三巧:(唱)提到乌龟脚,往前走,草绊到脚。

往后退,石头压到壳。

看你却薄不却薄。

而民歌《十不清》是这样的:

说起卖酒清,哪个见得真?只有我花郎见得真——

一斤酒掺半斤水,反说买个眼见鬼。

有朝一日阎王请,把你变个水乌龟。

水里淹不过,爬到岸上来晒壳。

放牛伢们真却薄,拣个石头压你的壳,拿一根稻草系你的脚。

往前走,压到壳,往后退,绊到脚。

看你兑水不兑水?

可见两者有极大的相似性

而绕口令在小戏中的使用也是其他剧种中少有的现象,如《三字经》中:昨日无事大街转,偶遇红粉粉红二佳人。红粉与粉红是朋友,粉红与红粉是亲朋。红粉拽粉红去吃酒,粉红拉红粉饮杯巡。红粉吃得一个醺醺醉,粉红吃得一个醉醺醺。红粉打掉红粉一个盏,粉红打掉红粉一个瓶。红粉要粉红赔她的盏,粉红要红粉赔她的瓶。红粉捉到粉红一顿吵,粉红捉到红粉一顿争。红粉抓到粉红一顿打,粉红捉到红粉一顿扪。红粉扯破粉红一条裤,粉红扯碎红粉一条裙。红粉叫粉红你要赔我的裤,粉红叫红粉你要赔我裙。

《三字经》

给小戏增加了笑料,也显示了黄梅戏艺术家们扎实的功底。

三、善用夸张手法

黄梅戏的剧本语言中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

如《打哈叭》中的《胖姑娘歌》:“六月里来热洋洋,顶头遇上个胖姑娘。这个姑娘真是胖,赛过庙堂四大金刚。一个头有笆斗大,耳朵好似筛箩筐。眼睛就是红灯笼,牙齿足有扁担长。四十八匹纱,做了一件褂,拉拉扯扯盖不到胯。三十六匹布,做了一条裤,四十八个裁缝缝不起裆。一只鞋子不晓得有多大,蒲包破片用船装。正月初一动身做,一直做到五月端阳。四十八个皮匠抬起来缮,一缮缮到九月重阳。……每餐要吃三石六斗米,青菜豆腐吃上几大缸……”这种夸张手法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剧本的内容,增强了剧情的趣味性。

以上四点是黄梅戏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另外黄梅戏还多使用衬句、衬词如“哬呀”等等,使得黄梅戏通俗的特点更加突出。

黄梅戏的故事

《岳州渡》(《胭脂褶》)

赵成仁本来是祁门人,由于家里遭了旱灾,无法生活,只好携妻带子逃往外地。走到平宁,在周百万的帮助下在当地开了家小酒店安顿下来。当地恶霸阮同生到酒店吃酒,看上了赵成仁美丽的妻子陈氏,起了霸占她的念头。阮同生约赵成仁一起到下江做生意,船走到岳州渡口时,阮同生趁没有人注意时把赵成仁推到水里淹死。阮同生回去后就逼陈氏嫁给他,陈氏为了替丈夫报仇,允许阮同生上门招亲,趁阮同生喝醉把他杀死,然后去官府自首。其实赵成仁并没有淹死,他落入水中后被神人救活,又送给他胭脂宝褶。赵成仁把宝褶进献给皇帝,被赐为进宝状元,并到平宁任知州,终于把陈氏救出来,合家团聚。

《胭脂宝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