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解放后的黄梅戏-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中国国粹

解放后的黄梅戏-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中国国粹

【摘要】:黄梅戏演出高潮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开去。她的死,给黄梅戏艺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解禁,各地出现了重排黄梅戏传统剧目的热潮。这些被禁锢了十年之久的黄梅戏传统剧目一登上舞台,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第三节 解放后的黄梅戏

一、黄梅戏的第一个高潮

抗日战争的爆发,粉碎了艺术发展的一切机遇,黄梅戏艺人不但未能获得正常发展艺术的环境,相反却不得不艰难地挣扎在生死线上。

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安庆一带获得解放。为了表达解放后的喜悦心情,短短数月之间,安庆各县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数以百计的农村业余黄梅剧团。“村村锣鼓响,处处唱黄梅”,许多赋闲在家已经改行或告老封箱的黄梅戏老艺人都被邀请出来登台演出或辅导后学。一时间,黄梅戏在安庆各县家喻户晓,黄梅曲调随处可闻,一个群众性的黄梅戏演出高潮在安庆骤然兴起。

院落里的戏台

人民政府一改国民党政府对黄梅戏的歧视打击政策,采取了扶植、鼓励的态度,积极恢复职业黄梅戏剧团,帮助黄梅戏艺人重新登台演出,使得解放前夕已濒临绝境的职业黄梅戏演出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琚光华、张先哲等组建了“大众剧团”,何世勤、阮银芝等组建了“怀宁剧团”,望江县也出现了有一批著名艺人参加的“凉泉剧团”。安庆市内的职业黄梅戏班社也陆续恢复了演出,其中最著名的班社,一是由丁永泉、潘泽海、王少舫领衔的“民众剧团”,一是先由桂月娥领衔,后又有严凤英加入的“群乐剧团”(后改称“胜利剧团”)。黄梅戏演出高潮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开去。

严凤英

这一时期,各地的黄梅戏剧团创作上演了大量新的黄梅戏剧目,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观众。其中有少部分是对传统剧目的改编;而大部分新创作的剧目则是艺人们配合形势编演出来的,其中不少取材于当时的土改斗争和群众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还有一些剧目是由报刊上登载的说唱、小说等形式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成的。黄梅戏艺人还将其他剧种新编的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的剧目如《白毛女》等移植为黄梅戏进行演出,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黄梅戏的演出剧目。

《白毛女》

1952年,应上海市政府邀请,改革过的黄梅戏进入上海,在闹市区重要剧院公开挂牌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还专门邀请安徽演出队到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并要求学院师生学习、研究黄梅戏。

黄梅戏在上海的成功演出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广泛重视。1953年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宣告成立,它标志着黄梅戏成为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1953年10月,黄梅戏与京剧、汉剧、豫剧等一同组成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虽然语言有隔阂,但《打猪草》、《夫妻观灯》等黄梅戏生活小戏还是得到了朝鲜观众的热烈掌声。回国后在北京又向中央领导和首都文艺界作了汇报演出。(www.chuimin.cn)

《夫妻观灯》

二、黄梅戏的第二春

文革”十年是全国文艺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黄梅戏也难逃厄运。到1966年年底,所有的黄梅剧团都被解散。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黄梅戏的代表人物,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多次遭到残酷的批斗和迫害,在1968年4月被逼自尽,年仅38岁。她的死,给黄梅戏艺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又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解禁,各地出现了重排黄梅戏传统剧目的热潮。这些被禁锢了十年之久的黄梅戏传统剧目一登上舞台,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安庆的大街小巷重又到处哼起了黄梅戏,黄梅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81年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首次出访香港,演出了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引起了热烈的反应。黄梅戏剧团在香港连续演出八场,观众上座率一天高过一天。香港多家媒体都热情赞扬黄梅戏味道醇厚、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对王少舫、潘璟琍、马兰陈小芳等演员的出色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次赴港演出在黄梅戏的整个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黄梅戏赴港演出载誉归来,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得黄梅戏在新时期全国戏曲剧种的格局中首先占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有利位置。通过这次赴港演出,马兰、陈小芳等一批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提高了演技,获得了经验,得到了观众和舆论的认可,增强了信心,以她们为核心,逐渐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黄梅戏艺术新一代的中坚力量。

黄梅戏《天仙配》

《女驸马》

黄梅戏的故事

小戏《钓蛤蟆》片段

一日,恶霸王必虎到郊外游玩,遇到了外出上坟的白氏母女。他见白氏女翠云容貌端庄,动了色心,想娶回去做妾。他向白母提亲,没想到被白氏大骂了一顿。王必虎回到家里与师爷商议,准备让教师爷到白家抢亲。恰巧这时候杨三笑前来卖蛤蟆,得知了他们的奸计,连忙给白氏送信,叫她带女儿逃走。杨三笑自己穿着鲜艳的女衣等在白家,前去抢亲的教师爷误以为是白翠云,抢了就跑。王必虎兴高采烈地进了洞房,却遭到假扮新娘的杨三笑的拳打脚踢,还有苦难言。后来王必虎发现他是杨三笑,杨三笑说自己是白氏的表弟,然后说动王必虎拿出五十两银子和一匹骡子请自己做媒。最后杨三笑拿着银子,骑着骡子远走高飞,留下王必虎垂头丧气,空欢喜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