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黄梅戏: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国粹

黄梅戏: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国粹

【摘要】:第一节百流所汇的黄梅戏一、黄梅戏的多个小名一条河流绝不仅仅源于一个支流,黄梅戏的源头也是多元化的,这一点从它历史上纷杂的别名就可以看出。黄梅调直到解放初期,黄梅戏仍沿用这一名称。所以黄梅戏又被称为二高腔。弥腔解放后传入太湖县弥陀寺一带的黄梅戏称为弥腔。

第一节 百流所汇的黄梅戏

一、黄梅戏的多个小名

一条河流绝不仅仅源于一个支流,黄梅戏的源头也是多元化的,这一点从它历史上纷杂的别名就可以看出。

黄梅调直到解放初期,黄梅戏仍沿用这一名称。1952年在上海演出时,一般人仍叫它黄梅调,但有些人已经开始称它为黄梅戏了。1953年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之后,它才被普遍叫作黄梅戏。

采茶调(戏)黄梅戏最初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之间形成的时候,其全称是“黄梅采茶调”,后来分为黄梅调和采茶调两种称谓。过去,望江县郭河嘴一带就称黄梅戏为采茶调或采茶戏。

花鼓戏或化谷戏由于黄梅戏的舞台艺术中包括凤阳花鼓歌舞成分,因此也被称为花鼓戏。关于化谷戏,有人说是花鼓戏的音讹,有人说在黄梅戏形成之初,黄梅县受水灾的难民以它为乞讨谷物的工具,故称化谷戏。后来由于被一些道学家污蔑为“花鼓淫戏”,艺人们便忌用花鼓戏的名称。

黄梅县

二高腔黄梅戏深受青阳腔的影响,有些剧目和声腔就直接来源于青阳腔,但有别于青阳腔。而青阳腔由于有高昂的特点,因此常被称作高腔。所以黄梅戏又被称为二高腔。

皖剧黄梅戏被称为皖剧,是从一件故事开始的。那是1926年的冬天,黄梅戏首次公开进入安庆市区,不料在剧场演出的第二天,艺人就被反动军警抓走了。后来有幸争取到公开审讯,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给他们出主意说:“过堂的时候不要承认是花鼓淫戏,要说是地方戏,湖北有楚剧,北京有京剧,我们安徽人唱的是皖剧。”从此就有人称黄梅戏为皖剧了。直到解放初期,还保留着这个名称,有时与黄梅调并用。

徽戏黄梅戏还曾有过徽戏(或徽剧)之称。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梅戏和京剧同台演出,对外称‘京、徽合演’。‘京’就是京戏,‘徽’就是黄梅戏。当时黄梅戏选用徽剧的名称,一则是因为黄梅戏曾经受到过徽调的影响,有徽调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以与京剧对称。后来为了避免与安徽的古老剧种徽剧相混淆而取消了。

怀腔或府调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之后,当地人用安庆话唱黄梅戏,加重了安庆味,语音变了,曲调也跟着起了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为怀腔或府调。

汉剧早期的黄梅戏受到过汉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在湖北东部和江西东北部的采茶戏接受的汉剧的东西更多。黄梅采茶戏里《乌金记》中陈林受审时四句摇板来自汉剧;《三宝记》中‘余素贞在山寨忙传将令’用汉剧的西皮倒板;《糍粑案》全用汉剧的韵白。过去有名的老艺人大都一身兼二:又唱采茶戏,也会汉剧。

弥腔解放后传入太湖县弥陀寺一带的黄梅戏称为弥腔。

通过对黄梅戏的别名的罗列,基本上可以看出黄梅戏是经过众多剧种的交汇而形成的。黄梅戏吸取了凤阳花鼓、青阳腔、徽剧、汉剧等多种地方戏的艺术营养,又与当地的方言等相结合,然而其主要源流却只有一个:来自湖北黄梅县的黄梅采茶调。

二、黄梅戏的嫡祖——采茶调(www.chuimin.cn)

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因此它的全名叫黄梅采茶调或黄梅采茶歌。从前黄梅县有很多采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就会上山采茶,在采茶的过程中他们或独自哼唱或互相唱和,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产生了一系列曲调、内容相近的小调,称为采茶调,与山歌类似。后来,采茶调的影响扩大,内容不一定都与采茶有关,还有许多情歌和反应日常生活的调子。随着采茶调日益发展,它逐渐流传到邻近的省县。

《乌金记》

由于黄梅县的地势背山临湖,极易发生水、旱灾害,仅明清两代就发生过数十次水灾,而尤其以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大水冲破严家闸的那次最为严重,这一次水灾淹掉了十八个村镇。大旱之后,加上各级赃官私吞赈灾款,更加重了当地灾民的苦难。灾民无法谋生,纷纷外出逃命。其中有一部分黄梅人逃到了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怀宁一带。外出的黄梅人除了小部分健壮的男青年可以出卖劳动力糊口以外,剩下没有技术、劳力的妇女、老人都只能靠卖唱黄梅戏来维持生计。据说黄梅人后来养成出外卖唱的习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黄梅县的水荒

黄梅戏的传统小戏《逃水荒》描写的就是乾隆五十一年水灾的惨状和灾民外出谋生的情景。其中有这样的描写:“二八女坐茅棚声悲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淹掉我黄梅县一十八畈,有洲田和洲地被水来淹。低处田被砂压已经不见,高处地被水打白浪滔天……好村庄无人住真正冷淡,庙堂内无和尚断了香烟。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人七个投奔外边。老公公在外面测字看相,老婆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厢,我姐姐帮人家去做针线,我妹妹在外面帮人家洗浆……”

黄梅县的水荒

这次的水灾直接促进了采茶调的大肆传播,灾民所到之处,将采茶调与当地的戏曲艺术相结合,比如花鼓戏、高腔、徽剧等,从而形成了黄梅戏。

黄梅戏的故事

“弥腔”的缘起

黄梅戏在太湖县弥陀寺一带又被称为弥腔,这个名字除了与该地的地名有关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缘起。据说在解放初期,群众对话剧不感兴趣,当地剧团便决定用黄梅调来演出。但演员们自己不会,附近也没有人会演黄梅戏,他们便在晚上各自去饭店里向会徽剧的客商学习,由于怀宁、潜山等地的小商人到这一带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大部分人都会黄梅戏,所以不久演员们便基本学会了。然而这样一点点从不同地区的人学来的东西,不是统一的腔调,人们统称之为“弥腔”。还有一种说法:太湖弥陀寺一带原来流行一种曲子戏,后来同从怀宁、潜山等地传入的黄梅戏相结合而成为“弥腔”。

《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浠水商人家中蔡鸣凤原有妻子朱莲,后来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与一个卖饭女相爱并同居。朱莲受到钱财的诱惑也在家中与屠夫陈大雷私通。三年以后,蔡鸣凤辞别卖饭女回家。他先去探望了岳父,然后回到家中。当晚,朱莲和陈大雷用菜刀把蔡鸣凤杀死,但被跟随蔡鸣凤回家意图偷东西的小偷目睹了全过程。第二天,朱莲的父亲去探望女婿,朱莲不承认见过蔡鸣凤,反而诬陷父亲杀害了蔡鸣凤,把父亲告上了官府,父亲被关进牢狱。后来小偷出来作证,才把朱莲和陈大雷正法,洗刷了朱父的不白之冤。

《蔡鸣凤辞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