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青岛市市北区财政预算编制与安排

青岛市市北区财政预算编制与安排

【摘要】:区级财政预算编制,一是收入预算的编制,二是支出预算的编制,三是安排财政收支预算时坚持留有余地。是年起,城市维护费等市专项拨款的预算安排,由专款列入区级预算,按新的办法包干使用,加之年内国家拟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故试行“分税制”第一年的预算编制难度较大。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按照市财政工作会议的要求,暂比照上年度实际完成水平并保持适度增长比例来确定。

区级财政预算编制,一是收入预算的编制,二是支出预算的编制,三是安排财政收支预算时坚持留有余地。年度灶内支出预算确定后,加上市财政专项补助,财政体制结算后的税收返还,形成全区的财政支出总预算。区财政局受区政府的委托,定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与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情况,提交下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区级财政建立前预算编制

1949年青岛解放后,各区或建立财政管理机构,或采取市财政代管形式,均作为市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按照市财政统一要求,编报支出计划,统一归入全市财政预算。这一时期,各区财政支出,均按照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电支出、城市维护费、行政管理费、文教卫生费、其他支出等“三支三费”科目,编报经费支出计划,经市财政审核批准后实行。区财政机构撤销后,改由各区政府办公室编报支出计划,报市财政汇总。1958年,鉴于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财政管理范围和规模扩大,建立区财政局,始行编制辖区财政收支预算。至20世纪60年代初,各区财政收入,均按照企业收入类、工商税收、盐税、其他收入类等科目编制预算;各区财政支出,均按照基本建设支出、一般行政事业费、地质勘探事业费、支援人民公社投资等科目编制预算,并实行年终收支决算。各区财政局撤销后,恢复各区政府办公室编报支出计划的旧模式。

1985年,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财政局组建后,开始进行辖区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统计汇总,并提出年度预算安排意见,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是年起,各区实行预算内资金支出决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至1987年,各区一直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财政预算编制机制,市对区迄未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管理。

1988年(区级财政建立)预算编制

1988年,建立区级财政预算,各区所辖职能部门为区财政的预算单位,是年起正式编制辖区财政预算。区级预算编制,包括收入预算编制和支出预算编制。收入预算编制,一般按上年财政收入情况,结合区当年经济发展计划,依据区财源建设情况,适当调增财政收入,本着积极可靠的原则逐项收入进行测算,合理确定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编制,按照收入预算和所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计算出区级实得财力后,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区经济结构调整及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区分轻重缓急,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区级财政在安排财政收支预算时坚持留有余地,根据当年财力的可能,安排适当的预备费,以备预算确定后国家出台的改革措施及政策和一些不可预料的支出。区财政收支预算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生效实施。

1988年是实行区级财政预算的第一年,在预算体制上,实行“收支挂钩,比例分成”的预算包干管理办法,市财政确定市北区的分成比例是50.8%,根据这一分成比例,确定市北区切块基数为:收入基数1049万元,支出基数为532万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7%,达到1122.4万元,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640万元,较收入基数1049万元增收56.34%,较计划指标1122.4万元增收46.11%。市财政确定四方区的分成比例是33.6%,根据这一分成比例,确定四方区切块基数为:收入基数1666万元,支出基数568.7万元。确定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15%。市财政确定台东区的分成比例是40.2%,根据这一分成比例,确定台东区切块基数为:收入基数1381万元,支出基数729万元。确定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8%。是年起,各区财政收入预算,按工商税(含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体工商业户各税)、农业税、其他收入等科目编制;财政支出预算,按城市建设维护费、行政管理费、科技三项费用、文教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司检法经费支出、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及准备金等科目编制。

四方区召开部门预算编报会议(2002年)

1993年(实行“分税制”)预算编制

1993年,根据财政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办法,青岛市内5区在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之前先行试点,各区开始试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鉴于预算编制的前瞻性要求,在“分税制”财政体制具体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之前,1993年预算编制,暂按原预算体制进行预安排。1993年,市北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210万元,比上年增长9.4%;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630万元,比上年增长7.8%。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4780万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659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同年台东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630万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475万元,比上年增长9.75。是年起,城市维护费等市专项拨款的预算安排,由专款列入区级预算,按新的办法包干使用,加之年内国家拟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故试行“分税制”第一年的预算编制难度较大。

1994年,税制改革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新税制刚刚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尚未确定,各区按照中央和市的统一部署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对税收返还基数进行全面测算、分析,并根据辖区财税状况,提出测算方案,争取市对区合理核定税收返还基数。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按照市财政工作会议的要求,暂比照上年度实际完成水平并保持适度增长比例来确定。1994年,市北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782万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704万元,与上年持平。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在1月召开的区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对财政预算只做了预安排:财政收入按照增长8%的比例进行安排;财政支出按照上年度正常支出数予以控制。之后,在7月召开的区人大十三届十次常委会上,根据原区划的情况,对财政收支预算做了预安排。9月全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根据新区划的收支范围,向区人大十三届十三次常委会做了调整1994年财政收支预算的报告,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年度财政预算收入为4243万元,灶内支出为3200万元。台东区财政收入预算,按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0%编制,财政支出预算2660万元。是年,全市区划调整,台东区建制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财政局人员、工作对接到位后,根据新的区划范围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向区人大常委会做了调整1994年财政收支预算的报告,经审议批准后,执行变更年度预算。

市北区委、区政府召开市北区部门预算改革动员大会(2004年)

2002年(改革“分税制”)预算编制

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试实施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区税收征收范围由原来的区属企业改为属地化征收,以2001年为基期年,区域内企业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牌照税,实行市与区5∶5分成。为此2002年市北区、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编制,是以抵减所得税基数上划中央50%后,按同口径增长比例测算确定,财政支出预算编制,是按市对区财政体制扣除2002年取消的税收财力、上解税收增量返还及各种增支因素测算确定。是年,市北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2684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财政支出预算安排306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5055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801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4.5%。2002年,由于实行新的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中央、省、市三级政府集中财力增幅较大,严重制约了区可用财力的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连年出台增资政策,使政策性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为此,以改革预算编制为切入点,从源头上入手保证财政支出增长的合理性。是年初,在编制2002年预算草案时,注重工作的前瞻性,即按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的要求编制年度预算,并将此次改革的影响和作用纳入其中,使全年预算执行得以顺利实施。

市北区人大代表就2006年财政决算情况进行视察和调研(2007年)(www.chuimin.cn)

2008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编制

2008年,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将原市级固定收入契税调整为市与市北区、四方区7∶3分享。市与市北区、四方区统一调整为5∶5分享。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意见,2008年市北区、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编制,是以抵减契税收入上划市财政70%、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上划市财政50%后,按同口径增长比例测算确定,财政支出预算编制,是按市对区财政体制扣除2008年上划的税收及教育费附加财力及各种增支因素测算确定。是年,市北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3683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5%;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388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2%。同年四方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642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4%;财政支出预算安排700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

新市北区财政预算编制

2012年,市北区预算安排,围绕区委“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提升财源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完成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各项目标任务提供财力保障。是年,区级财政预算收入安排为236300万元,同比增长15%;区级财政支出预算234260万元,同比增长19.3%。四方区按照“十二五”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并综合考虑各项增减收支因素影响,全年区级财政收入安排126100万元,增长15%。区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33100万元,同比增长25.7%。是年7月,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同年12月,部分市区区划调整,原市北区、四方区合并组建新的市北区。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原四方区年初财政收支预算,按新财政体制口径调整并进行两区合并计算后,作为新的市北区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2013年,市北区财政预算安排既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收入方面,区划调整后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欢乐滨海城、中央商务区、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新都心等重点板块和园区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将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开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压力较大。支出方面,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增支政策,部分民生政策也将进一步扩面提标,教育、科技等法定增长基数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根据中央、省、市和区委的总体要求,2013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760400万元,增长15%。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重点是:支出安排14000万元,支持产业升级和重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支出安排140082万元,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支出安排14421万元,支持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全区医疗服务水平;支出安排31110万元,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安排2332万元,支持文化产业文体事业发展,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支出安排14957万元,支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出安排44668万元,支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区生态环境;支出安排4484万元,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支出安排34250万元,加大危旧房改造和危旧陋房屋加固维修等资金投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13年,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大力支持现代化学校装备更新,改善办学条件。

2014年财政预算,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提升年”为主题,突出“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即以财源建设为中心,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财政改革,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区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在收入预算安排上,坚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既与区内各项经济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又充分考虑宏观调控及结构性减税带来的影响,同时兼顾社会事业发展和各项民生增支政策对财政增收的需求,努力通过发展财源型经济,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在支出预算安排上,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优先保证法定支出、民生支出、棚户区改造、政府实事及事关全区的重点项目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等行政运行成本,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公用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原则比2013年各压缩5.0%。是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904000万元,同比增长13.0%,体制结算上解市财政392000万元后,2014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财力为512000万元,同比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相应安排512000万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预算支出18325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35.8%,同比增长4.9%;支持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安排253748万元,占财政支出的49.6%,同比增长31.1%;政府实事和政府财力投资项目支出安排63000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2.3%,同比增长20.9%;预备费安排12000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的重点是:支出安排17000万元,以支持蓝色跨越为引领,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发展,扶持重点企业、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支出安排148097万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支出安排38908万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出安排21840万元,推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及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保障。支出安排6444万元,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扶持高端文化项目,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支出安排17130万元,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出安排11687万元,加强社会安全体系建设。支出安排45932万元,维护市政设施,优化服务设施,美化城区生态环境。支出安排41897万元,用于棚户区改造、危旧陋房屋加固维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安排3500万元,支持青岛市开展黄标车提前淘汰、燃煤锅炉废气污染治理等项目。2014年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4000万元,全部用于中小学校舍维护和教学设备购置。

部门预算编制

20世纪90年代末,市北区、四方区加强对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堵塞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漏洞,为实行部门预算编制做好前期准备。2000年,市北区、四方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进行改革,由专项预算、科目预算改为统一实行部门预算。2000年至今,先后由前期试点到全面推开,由编制规范化到编制精细化,由建章立制到深化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渐进发展,不断完善。

2000~2002年,进行部门预算试编前期试点。组织、指导试点单位试行部门预算编制,按照“两上两下”原则,在编制部门预算中既反映预算内收支,又反映预算外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将所有资产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和预算管理的真实性,使预算编制更加切实可行。2001年起,各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建立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预算编制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期间,积极推行和运用计算机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通过试编部门预算试点,各单位、部门追加预算的事项大大减少,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2002年,市北区、四方区财政支出实行“零基预算”,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方法,着眼于需要和可能,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进一步细化支出项目,增强了预算透明度。是年,实行预算内外资金财政统管,将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使用。

2003~2004年,在重点搞好部门预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试编部门预算。2004年,制定了《部门预算实施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定额管理意见》《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暂行)》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暂行)》,组织各部门按各项制度规范试编预算,为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实施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市北区召开了全区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动员大会,下发了《市北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针对部门预算编制进行了业务培训,对2005年的部门预算编制按照“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进行了布置,各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年内按照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建立起部门预算规范化的编制程序、方法,加强重点项目论证分析,逐步建立支出项目库。区内各预算部门,明确了编制原则,统一了编制口径和标准,规范了编制程序,明细了编制项目,初步建立起部门预算的基本运作机制。

2005~2006年,推进部门预算编制规范化。市北区财政局制定《市北区部门预算实施意见》《市北区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市北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市北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定额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采用了部门预算软件,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编制综合预算,细化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为2006年部门预算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2006年,四方区财政局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依法科学理财。年内全面推进预算编制与管理改革,努力实现预算管理效益最大化。工作中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科学核定公用经费支出定额,严格核定部门经费,保证了财政支出预算的真实可靠、科学公平,预算约束力进一步增强,预算执行更加规范,预算执行分析水平不断提高,工作预见性和措施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同时,整合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安排调度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优先保障全区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确保了科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功能和作用初步显现。

2007~2009年,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2007年,市北区、四方区财政部门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继续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统筹管理预算内外资金。通过细化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实现了部门预算与人员工资信息、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衔接,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出、政府采购的衔接。2008年,坚持“规范、实用、细化”的原则,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区预算编制单位将专项业务费、项目经费细化到具体内容,政府采购预算单独归类汇总,同时参照部门上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核定当年预算编制项目,基建项目实行由区发改局提前立项的综合预算管理。预算草案面向人大、审计广泛征求意见,并加强与部门沟通,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认可度。是年,市北区率先在全市12个县市区财政系统推出远程报账改革试点,实现了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信息反馈一体化管理。不仅强化了预算约束,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编报规范、细化的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奠定了基础。市北区、四方区财政局加强了对专项资金预算的审核,对专项资金的项目性质、依据、绩效评价等方面做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对单位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后,结合区财力,按照轻重缓急,编制全区财政支出预算。预算一经确定,除当年发生的涉及保稳定、救灾等不可预见的临时性突发事件必须保障支出外,对各单位未批准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的专项经费,年度内一律不再追加。在编制2009年度部门预算中,结合辖区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对公用经费在2008年对电话费定额标准改革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测算,对单位车辆保养修理交通费以及区机关行政办公大楼以外的单位办公用房取暖、制冷费的预算重新制定定额标准,由2008年部门预算中以单位车辆数和办公用房面积为标准改为以单位的在职人员及实职行政级别按相应标准核定,实现单位除招待费外的全部公用经费均按人员情况进行核定,使预算编制更具有合理性。

四方区财政局召开全区201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暨培训会(2009年)

“十二五”时期,全面深化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区财政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有关规定,结合辖区实际,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编制及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部门收入预算包括一般性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专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上年结余结转收入等。有非税收入执收职能的部门,非税收入预算应根据单位实际收入再考虑政策性增减因素后确定。非税收入征收计划要全面分析,低于上年征收计划的应书面说明理由,政策性调整应附文件依据。支出预算的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支出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预算、专项经费支出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其中前三项之和等于部门支出预算总数,政府采购预算为辅助支出预算。支出预算编制要按照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的编制要求,统筹部门预算内外资金,合理安排支出。一是人员支出预算。人员支出预算按照单位编制内实有人数和现行工资、津补贴政策据实编制,包括在职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离退休费、住房补贴、遗属抚恤费等,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仅包括应由单位发放部分。二是公用支出预算。公用支出预算按有关定额标准编制。为鼓励预算单位严格控制财政供给人员,公用支出预算按照单位人员编制数核定。包括办公业务综合费、办公用房综合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培训费、工会经费及离退休人员特需、公用费。三是专项支出预算。专项支出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除正常基本支出外对承担的重要工作职能必要的资金保障。专项支出预算根据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预期目标和业务需要,考虑周全,确定支出预算,并细化到具体项目。专项支出预算要充分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及区委、区政府已确定的重大项目外,凡国家、省、市没有明确要求的,一律不再编制部门专项支出。其中,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费,按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主管单位须向区发改局提报并列入年度政府财力投资计划后,向区财政局提报经费预算。政府办实事经费,涉及区财政安排资金的年度政府办实事项目,主管单位须提前与区财政局沟通并提报经费预算。会议、奖励表彰费,按各区会议审批及经费管理办法和奖励表彰管理暂行规定的财政经费负担范围执行。四是政府采购预算。单位的各项支出预算中属政府采购项目的,须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其中,属于区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严格按照目录中品目编码和品目名称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目录中未列明品目编码和品目名称,但数额达到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应按目录以外、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必须明确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公用经费、财政预算专项经费、财政追加专项经费、财政拨付业务补助经费、财政市级专项经费、单位上级专项经费、其他经费等。部门预算批复后,各单位应根据批复的预算编制具体政府采购年度计划,于10个工作日内报送区采购办审核备案。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原则进行。具体程序:(1)各单位向区财政局提报部门预算建议数,将部门预算表格的纸质、电子格式及相关资料报区财政局。(2)区财政局对各单位提报的部门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结合区级财力情况编制各单位部门预算控制指标数,并下达至各单位。(3)各单位将确认后的预算控制指标反馈至区财政局。(4)区财政局根据各单位对预算控制指标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向区政府报告年度区级预算安排意见。(5)区政府将年度区级财政预算草案提交区人代会审议。(6)区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区财政局向各单位正式批复年度部门预算指标。部门预算编制从内容、方法到管理规则和程序得到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