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青岛市北区财政管理机构改革与发展方案

青岛市北区财政管理机构改革与发展方案

【摘要】:1988年建立区级财政以后,各区区街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扩大,各区财政管理规模和领域不断拓展,人员编制有所增加,机构设置逐步细化。1999年,取消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市北区和四方区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亦随之撤销,同时设立“监督检查办公室”,将财政监督检查纳入常态化管理。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根据市内各区的区情实际和财政状况,台东区人民政府设立财政科,实施财政管理。市北区、四沧区不设立区财政机构。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后,不再设立财政机构,改由区公所助理员或管理员负责辖区财政实务。1951年青岛市市区区划调整,四方与沧口分设为市区两个区。次年改设市区区公所为区人民政府,仍不设立财政机构,沿袭区办公室内设“会计室”的理财模式。“二五”初期,随着国家壮大地方经济,下放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战略部署的实施,区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规模得以扩大,台东区设立区财政局。20世纪60年代初,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重工业发展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台东区财政管理范围和规模相应收缩,区财政局撤销,又恢复“会计室”财政的传统管理模式。直至1984年9月前,各区未设立财政机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街办企业和乡镇企业日益壮大,区级财政量能逐步放大,建立区级财政机构提上紧迫日程。1984年后,随着我国全面实行“利改税”,财政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财政局相继建立。1987年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后,各区财政局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单位。1988年建立区级财政以后,各区区街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扩大,各区财政管理规模和领域不断拓展,人员编制有所增加,机构设置逐步细化。随着区财政局的职能逐步提升,各区相继成立了归属区财政局的国债服务部、会计师事务所、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办公室和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办公室。为支持区街经济发展,各区组建了挂靠财政局的区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为适应区街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还在试点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起街道财政所。区级财政管理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1993年,各区实施机构改革,原财政局、审计局组建为区财政审计局。次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调整青岛市行政区划的通知》精神,原市北区整体和原台东区整体,以及原四方区、原崂山区合并,成立了新行政区划的市北区(1994~2012年)。原台东区财政局随之并入,组建成立了新行政区划的市北区财政局(1994~2012年)。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日益凸显,经市编委批准,市北区、四方区财政审计局加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牌子,对全区国有资产实行管理。1995年,各区财政审计局撤销,职能分别划归各区财政局、审计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区归属财政局的会计事务所先后改制、脱钩。1999年,取消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市北区和四方区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亦随之撤销,同时设立“监督检查办公室”,将财政监督检查纳入常态化管理。(www.chuimin.cn)

进入21世纪,市北区、四方区相继成立区会计核算中心,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十一五”时期,区级财源建设提上重要工作议程,市北区、四方区相继设立综合治税办公室和财源建设办公室,并撤销了局属的区经济开发投资中心。

2012年末,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组建新的市北区。原市北区、四方区财政局随之撤销,组建成立新的市北区财政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