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毛滴虫症的防治与治疗-赛鸽健康制胜攻略

毛滴虫症的防治与治疗-赛鸽健康制胜攻略

【摘要】:毛滴虫症也不能光靠某一种药物治疗,一切全靠鸽友正确地使用药物来帮助鸽子强化其自然免疫力,借助免疫力和药物的双重效能,保护鸽子免受毛滴虫的伤害。一般状况下,幼鸽会依靠自然免疫力,克服毛滴虫的侵害。种鸽孵蛋时期是毛滴虫排出量最高的时候,可选择在这段时间进行2天的治疗。

毛滴虫的本质及传播方式

毛滴虫症是由原虫类鸽子滴虫属的毛滴虫所引起的,毛滴虫生活在鸽子的消化道中,特别是喉咙和嗉囊中,另外也会影响其他相关部位如胆管。毛滴虫这种单细胞有机体在体外环境中非常脆弱,一旦离开鸽体,仅能生存数分钟。它的这种特性有助于对这种疾病的控制。

毛滴虫症和蛔虫、副伤寒等其他疾病完全不同,鸽子不会在鸽舍里通过环境渠道直接感染毛滴虫,而是需要鸽子个体之间亲密接触才会感染传播,通常是借助唾液和鸽乳传染。唾液会污染食物和饮水。带有毛滴虫的鸽子喝水时,毛滴虫会从它的喙部进入水槽中,等其他鸽子喝水时,连同水中的毛滴虫一起喝了进去。当鸽子吃食特别是挑食时,掉落下来的谷粒也会带有少量的唾液,毛滴虫也会经由食槽传播开来。成鸽的“亲嘴”动作也会传递毛滴虫,父母鸽进行哺喂时也会将毛滴虫传给子女。

育种期间的控制

为了尽可能增强断乳后幼鸽的自然免疫力,育种期间的正确用药非常重要。毛滴虫症的严重程度会因鸽舍条件不同而各异,所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防治方法可循。毛滴虫症也不能光靠某一种药物治疗,一切全靠鸽友正确地使用药物来帮助鸽子强化其自然免疫力,借助免疫力和药物的双重效能,保护鸽子免受毛滴虫的伤害。

好发原因

健康的父母鸽(也包括保姆鸽)每次哺育幼鸽时,都会将本身体内的一些毛滴虫或卵传给幼鸽(真正不带毛滴虫的成鸽几乎不存在)。一般状况下,幼鸽会依靠自然免疫力,克服毛滴虫的侵害。如果种鸽传给幼鸽或者幼鸽的毛滴虫数量较多,这些幼鸽或幼鸽可能会显现出该疾病的症状。

处于下列情况时,种鸽传播毛滴虫的机会更高。

1.当种鸽受到各种应激时

任何可能让种鸽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都会提高它们传播毛滴虫的机会,包括鸽舍设计不良、粗放的管理、不正确的饲喂以及其他临时性不利因素等。

2.种鸽本身自然免疫力不够

通常情况下,成年种鸽对本鸽舍里存在的毛滴虫都有相当的抵抗力,但不同鸽舍里的鸽子,携带有不同种属的毛滴虫。当鸽舍里引进新的种鸽时,不同种属的毛滴虫会趁机而入。原舍的成年种鸽在不受应激的情况下(如处于非育种期和非换羽期),即使接触到外来鸽所携带的新种属毛滴虫,也不太可能发病。但是,它们对新种毛滴虫尚未建立足够的抵抗力时,若繁殖期开始了,配对产蛋孵化……接下来的哺育压力将会使它们的抵抗力濒临“崩溃”,此时会产生和排出很多的毛滴虫。同样道理,新引进的种鸽也需要对新环境里的毛滴虫建立起免疫力,这需要时间。因此那些引进新种鸽不久,或引进新种鸽数量较多的鸽舍,毛滴虫问题通常较多。停止引进外来种鸽,新种毛滴虫出现的机会就降低了。只要鸽子对舍内既有的毛滴虫已发展出稳固的免疫力,便不会有太多毛滴虫问题发生。

很多鸽友在种鸽出现毛滴虫问题时会感到纳闷:“鸽舍卫生没有问题,管理也很完善,对毛滴虫做了精心防范,怎么还会出现毛滴虫症呢?”——有些种属的毛滴虫活动能力超强,不论鸽子受到多么好的照顾,还是无法彻底避免毛滴虫问题。

处理方法

赛鸽育种期间出现毛滴虫问题,处置方面有两项考虑。

1.治疗发病的幼鸽

曾发生过毛滴虫问题的鸽舍,必须每天检查全部幼鸽。幼鸽患病时可以痊愈的,而且还有成为冠军的机会。鸽友可以选择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这个系列的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甲硝唑最有名,鸽友知道的也最多,价格也最便宜。替硝唑推出后,鸽友普遍反映效果优于甲硝唑。而奥硝唑是最新品种,与甲硝唑、替硝唑想比,抗感染优势更为明显,药效持续时间长。建议使用奥硝唑片剂,用量为每羽成鸽1/4片,幼鸽1/4或1/8片,剂量稍大,观察没有什么问题。每天一次直至痊愈,通常需要1~4次。同时,应将同孵鸽和父母(保姆)鸽也一并投药2天。用药后症状未见改善的,最好将其淘汰掉。如果某对种鸽育出过感染毛滴虫的幼鸽,下一轮配对最好拆开更换配偶(插图1)。

2.减少新病例

通常每隔3周用药一次,使用水溶性药物,饮水前适当停水数小时,使得幼鸽群有明显口渴的感觉,也让药剂溶解得相对更彻底,药物成分遍布饮水中。为了预防效果确实,应连续治疗2天。应注意避免过度用药,让发育中的幼鸽接触到适量的毛滴虫,在不发病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免疫力。

处理育种期间的毛滴虫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请鸽友们记住:那就是毛滴虫这种疾病永远不能仅靠药物治疗来控制,让鸽子发展强健的自然免疫力才能长期保护鸽子。我们的原则是,可以用药物治疗鸽病,但决不能让其妨碍鸽子免疫力的发展,形成对药物的依赖。

总体预防

1.上一繁殖期种鸽曾出现毛滴虫问题

配对前,全部种鸽治疗5~7天;配对后,每隔2~3周治疗2天。种鸽孵蛋时期是毛滴虫排出量最高的时候,可选择在这段时间进行2天的治疗。如果某些配对的后代显示仍有问题,那就只针对有问题的配对进行治疗。可以让它们继续留在种鸽舍里;若条件具备,可将有问题的配对拆开更换配偶,下一轮育种时情况会有改善。

携带有大量毛滴虫的种鸽,一旦配对后,除了容易连续做出感染毛滴虫的幼鸽,同时也会将对毛滴虫的易感体质遗传给子女,从长远角度来看,最好淘汰或弃用这样的种鸽。不过,若这样的种鸽恰巧是舍内最优秀种鸽时,我们应该对其做精心的预防和治疗,或者,拆对另配以期情况获得改善。

2.上一繁殖期种鸽没有毛滴虫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治疗的必要。如果去年的幼鸽全都没发生毛滴虫问题,新繁殖期最好不要对种鸽做例行的毛滴虫的处理和治疗。任何治疗都会在一段时间里中止种鸽排出毛滴虫,使得生长中的幼鸽,没有机会接触适量存在毛滴虫的环境,这会导致幼鸽这一方面的自然免疫力发展不全,结果是这些幼鸽断乳后更容易遭受毛滴虫的攻击。

3.上一繁殖期种鸽没有毛滴虫,但今年引进了新种鸽

如同上述,鸽子体内都携带本鸽舍种属的毛滴虫,通常它们已对这些毛滴虫发展出很强的自然免疫力,日常的检查和观察是看不出有任何毛滴虫症状的。一羽新引进的种鸽当然会携带毛滴虫进来,它所携带的毛滴虫是引进它的鸽舍里原有的鸽子所没有遇到过的类型。同样,新引进的种鸽也没有接触过新居里原有的毛滴虫。新来的与原舍的鸽子都必须通过彼此的接触,才能对另一种毛滴虫建立起免疫力。如果在非育种期引进鸽子,不进行繁殖的种鸽没有育种期间的应激反应,也不处于褪毛换羽期,鸽舍环境条件良好,食物充足,此时一般不会有任何疾病的症状出现。但是,育种开始后,对种鸽来说是一种应激反应,也是通常所说的“紧迫”感觉,任何已经产生的免疫功能都将受到考验。如果种鸽的免疫力在育种开始时尚未建立完备,就有把过量的毛滴虫哺喂给幼鸽可能,导致幼鸽出现毛滴虫感染。有鉴于此,对于那些配对前引进的新种鸽,最好能让它们在独立的配对笼里进行配对繁殖,同时加强对它们所繁殖的幼鸽的监控。如果种鸽舍里的幼鸽已经开始出现毛滴虫症状,则应按照“育种期间的控制”和“如何处理”这一部分的内容来做善后处置。

断乳期间的控制

从繁育实践过程中观察,幼鸽未断乳之前,鲜有出现毛滴虫症状的,即使是猝死的幼鸽也很难界定是什么疾病导致的。20天左右的幼鸽,是毛滴虫症状易发时段,我们的对策是只治疗患病的幼鸽;若全舍治疗,将会妨碍其他幼鸽自然免疫力的发展。若是已经下窝的患病幼鸽,应当被隔离,以1/4片奥硝唑(或替硝唑和甲硝唑)进行塞喂治疗,每天1次,直到痊愈,过程通常需要1~3天。若有超过10%的幼鸽因毛滴虫感染发病,才需要做整体治疗,可以使用鸽店有售的诸如滴虫净(治疗和预防毛滴虫专用粉剂)。这种药物是中德合作生产销售,高效,安全,无副作用,不影响赛鸽竞翔体能,不会产生呕吐现象,对幼鸽和种鸽无伤害。预防的量,可以每月使用1~2次。

毛滴虫是鸽界的全球性问题。绝对没有毛滴虫是一种愿望,现实中极难做到尤其是持续做到。结合我国鸽友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滴虫对成鸽的危害较弱,对幼鸽和当年参赛幼鸽的危害比较大,因为随着鸽龄的增长,对毛滴虫的免疫力、抵抗力也会提高。

种鸽配对前一定要做毛滴虫防治,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实践中看,即使做过毛滴虫预防性用药,每一对种鸽在繁殖和哺育期间表现还是不一样。观察现象:一羽或同窝两羽幼鸽,在20天大的时候,身体生长的速度突然停滞了,食量减少,不断鸣叫,体重减轻。有时咽喉处摸到肿块,有时后腹部摸到肿块,十分坚硬,这就是种鸽将毛滴虫大量传输给幼鸽,在幼鸽体内局部聚集,形成“肿块”。这样的幼鸽,不用药治疗或者治疗不对症,多半会夭折;即使坚持到下窝,也是孱弱至极,活不过俩月,但种鸽并不发病,看上去很正常。下一窝幼鸽依然如此。次年的繁殖季,假若这一对种鸽仍未拆对继续繁殖,后代罹患毛滴虫症的概率很大(插图2)。

比赛期间的控制

如果比赛期间鸽子体内潜伏有毛滴虫,受到应激时就会发病,直接影响参赛鸽的成绩。不过,只要经过良好的管理和正确使用药物,大部分鸽子都能在赛季开始前产生相当强的自然免疫力。比赛时的应激,会对鸽子已经建立的免疫力形成考验。毛滴虫的数量会随着鸽子所受的应激程度不同而有起伏。数量高时,鸽子身体会衰弱下来,接着便很容易受到继发性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直接影响比赛时的表现,或者根本不能参赛。鸽子的毛滴虫感染症状呈现多样化,一些规律性表现可以让鸽友们知道是毛滴虫开始作怪了,例如:

•企鹅站姿。

由于鸽子的前胃(腺胃)和嗉囊疼痛,鸽子会竖立起身体像企鹅般站立,并且喘不过气来,这现象在进食和饮水后特别明显。

•羽毛干枯。

由于细羽不脱落和没有产生羽粉所致。

•铅一般沉重的手感。

病鸽将不会进入状态,用手握持时会有沉重的感觉。

•湿粪。(www.chuimin.cn)

因消化道发炎而产生口渴感觉,导致鸽子饮水量激增,产生更多尿液。病鸽粪便会被一圈像清水一样的液体环绕。

•绿便。

由于消化道发炎所致,同时有些病鸽食量下降。

•喉咙发炎。

扁桃腺发炎,出现透明、灰色的泡沫痰液。

•嗉囊功能被干扰。

嗉囊清空时间延后,病鸽有时候还会呕吐。

•饲料消耗量增加。

整个鸽群的饲料消耗量变大。

•间接症状。

家飞或路训时状况不佳,治疗呼吸道症候时效果不佳或是迅速复发;但在进行毛滴虫治疗后,鸽子整体活力获得极明显的改善,这些全都可视为罹患毛滴虫的佐证。

为了有效防治毛滴虫,比赛鸽舍可分成两种状况作不同的处理。

1.没有毛滴虫寄存的鸽舍

若舍内参赛鸽真的没有毛滴虫寄存,这时就主要防止参赛鸽自比赛归巢后将毛滴虫带回鸽舍。预防方法是参赛鸽每次归来,都提供掺有鸽滴虫净药粉的饮水。1升水加入1/2茶匙(约2.5克),而且必须连续使用24小时。参赛鸽归巢后会大口大口地饮水,即使不足以治疗严重感染,但却能清除刚接触的毛滴虫。

2.已有毛滴虫寄存的鸽舍

在育种期间,虽然不一定明显发病,但毛滴虫已极有可能对这类鸽舍构成威胁。这时再为比赛归巢的参赛鸽进行治疗已非重点,因为这些毛滴虫早已存在于鸽舍里,目前的核心要务是抑制既存毛滴虫的数量以免影响竞翔状态,做法是连续投药2天。由于每个鸽舍的环境条件不同,所以治疗的天数和频率也不同,大多数的鸽舍只要每2~3周用药1~2天,便能压低毛滴虫的数量。没有精确的检查条件,建议每3周固定治疗2天,通常在周一和周二投药为好,能确保毛滴虫维持在极低数量,不致影响竞翔状态。路训增加及天气寒冷等原因都会带给鸽子应激反应,导致毛滴虫症提早爆发,这时就该缩短治疗的间隔时间。国外资料显示,赛季开始时,治疗的需要程度会降低,因为参赛鸽子的鸽龄已经足够大,状态和自然免疫力会相应提升。 我国鸽界喜欢使用当年幼鸽比赛,情况恰恰相反。对于赛鸽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要辩证看待,活学活用,不宜高仿型照搬。

毛滴虫出现在其他部位

鸽友们通常认为,毛滴虫大多侵害鸽子的喉咙,发现于口腔。事实上,毛滴虫也会侵害鸽子的其他部位。

脐部

假如鸽乳溢出洒落到巢钵,玷污了幼鸽尚未完全愈合的脐部,脐部便会出现毛滴虫结瘤。这时应每天用正确剂量的奥硝唑等药物来治疗,通常治疗1~4天;或者是每天在幼鸽脐部涂上杀菌消毒剂,如优碘(又称聚维酮碘,畜禽业常用消毒剂)等,直到该部位变干为止。几天以后,这个结瘤会像痂一样突起来,与下面的健康组织脱离而掉落。这种状况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痊愈后的幼鸽才能保留比赛能力。当巢窝卫生状况欠佳时,将导致幼鸽脐部愈合延后,这时毛滴虫便会在此有机可乘。因此,脐部毛滴虫往往跟“湿巢钵”和不适当的巢内填料如影随形。如果父母鸽或保姆鸽哺喂的毛滴虫数量很大时,这种情况也容易发生。

治疗方式建议如下

•每天使用治鸽虫同时治疗父母鸽和幼鸽。

•每天使用优碘涂抹脐部。

•清洁巢钵。

•要为出现“湿巢”的父母鸽,进行适当的治疗,使用保健砂、矿粉和益生菌。

•改善巢窝状况。

嗉囊

毛滴虫也会结瘤于嗉囊底部或腺胃内,当这些结瘤变大时,将会压迫气管,使病鸽呼吸困难并阻塞嗉囊出口,这将妨碍嗉囊的清空功能,让嗉囊里暂存的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进到鸽子消化道中去。这还导致嗉囊的细菌感染,使得鸽子产生继发性饥饿及脱水。当毛滴虫结瘤延伸到胃壁时,会造成胃中的内容物渗透到胸腔内,往往导致鸽子的死亡。另一种情况是,毛滴虫结瘤会使心脏受损,破坏胸腔内的大血管,引起突发性的严重出血。病鸽最后往往会嘴中吐血,被发现死在鸽舍地面上。对于有价值的种鸽,当然值得加以治疗。建议:

•隔离病鸽。

•清空嗉囊。

•饮水里加入电解质。

•每天2次,用3滴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溶液滴服治疗病鸽。

•每天1次,用1/4片甲硝唑治疗病鸽。

泄殖腔

泄殖腔就是鸽子的臀部。其内壁有一个称为“法氏囊”的腺体,这是幼鸽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腺体,它在鸽子进入发情期时便会自行萎缩并消失。如果鸽乳中含有毛滴虫并污染了巢盆,便会在幼鸽的泄殖腔内发展成为毛滴虫结瘤。受到影响的幼鸽通常会有点儿萎靡,与同龄的幼鸽相比发育略显迟缓。检查泄殖腔时,会感觉到皮肤上长有一个固定的肿块。有时候,这些肿块并不明显,直到断乳期才会被发现。这类病鸽应每天使用奥硝唑(替硝唑、甲硝唑)1/4片,持续治疗3~4天;此时结瘤的位置通常已经固定,只要轻柔但稳定地挤压泄殖腔,便能够把它们挤出来。

喉咙或嗉囊

较大的幼鸽或成熟的种鸽,因拥有较强自然免疫力,若感染毛滴虫,其患病部位往往会固定在某一处并形成结瘤。如果是在喉咙,这个结瘤肉眼便可以见到;如果是在嗉囊里,通常也能感觉到,结瘤坚硬但会移动,大小直径在0.5~4厘米之间。可每天使用甲硝唑类药片治疗。一旦患病部位固定(一般为1~4天后),可用棉花棒刮除喉咙的结瘤,而嗉囊内的结瘤则可用手直接挤压,让它剥离掉进嗉囊里。但是,如果结瘤还未变硬,常会导致大量的出血。依笔者的经验,若不使用药物治疗控制而单纯刮除毛滴虫结瘤,效果不理想:一是看似刮除干净了,其实很快会在原处复发;二是伴随出血往往相当严重,幼鸽挣扎时会造成血液回流气管而窒息。

毛滴虫治疗药

俗话说人畜一理,人类治疗滴虫的药物,主要是硝基嘧唑类。通常为三硝唑——奥硝唑、替硝唑和甲硝唑。鸽子相比其他畜禽更加易感毛滴虫,最直接的治疗药物也是硝基咪唑类的“三剑客”。唯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片剂虽效果明显,但只适合个别患鸽用药,剂量也难准确掌握。如今的赛鸽产业中,赛鸽用药物和保健品的生产已经成为产业中重要领域,国际国内许多制药企业和新兴赛鸽用药专用企业,毛滴虫治疗药物为首选产品,以水溶液和粉剂的形态出现,便于大面积的预防和治疗使用,效果也都确实、显著。例如,德国德拉帕企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的毛滴虫清除液和毛滴虫清除粉,灌服和兑水饮用,操作起来都很方便,唯价格略贵。鸽友们也可选用国产药品,物美价廉。

应当注意的是,鸽友们防治毛滴虫的过程中,不要单一使用某种药物,即使其效果十分令人满意;最好是交叉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以减少因鸽子产生耐药性而使药效变差,尤其是每经过3~4次的疗程后即换用其他品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