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内脏运动保健法:引导方向与规律分类详解

内脏运动保健法:引导方向与规律分类详解

【摘要】:现将引导方向与规律,分类如下:摆:引导内合进行左右往返水平运动,称为“摆动”。串动是由膈肌为主力进行引导,由其他相关部位配合。与拔相反方向的引导称为“堕”,是将内合由胸腔下降至小腹以下,持续片刻;此时,被纳入内脏器官中的血液流回血管内。

(二)引导

1.什么是引导

(1)引导的概念:能使内合在腹腔里按照主观意愿移动的方法就是引导。引导是以腹肌、胸肌与膈肌为主要动力,由腰椎、胸廓与骶椎、肩胛等部位相互配合,操纵内合在腹腔(含盆腔、胸腔)内按照所要求的方向、力度与速度,进行有规律地运动的一种方法技巧。

(2)引导的作用:引导是引起内合运动、实现内运动功效的关键,内运动的所有方式方法,都必须由引导来完成。

(3)实施引导的部位:主要由腹肌、胸肌与膈肌实施引导,腹肌与胸肌负责调整方位,膈肌负责调整高度。两者密切配合可使内合的引导随心自如。同时还必须有腰椎、胸椎负责摆动、定位和旋转、肩胛负责牵拉抻拽等各个部位的紧密配合,从而使内合的引导更加顺畅圆滑;作用更加准确而显现。

(4)主导与协助:主导是指在引导中起主要引导作用的肌肉组织或部位。协助是指参与引导的次要肌肉组织或部位。一般情况下,腹部的各种引导动作,多由腹肌与膈肌主导,腰椎与胸肌配合。胸腔内的各种引导动作,多由胸肌与膈肌主导,双肩胸椎与腹肌配合。

2.内合只有在移动中才能产生疗效

学会聚拢内合,只是内运动的基础;只有将内合在腹腔、胸腔、盆腔内移动起来,带动各个脏腑器官运动起来,才会收到理想的保健效果。

内合只有在引导其移动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对内脏器官的抚摩和推动,引起内脏器官的内部生理功能的变化,才能产生功效。

内合的运行轨迹不同,参与运动的器官就不同,所收到的疗效也不同。多数内运动的项目,都是根据内合的运行轨迹或者肢体配合方法命名的。

3.引导方向

内运动的实质是在一定的部位引导内合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运动,以抚摩相关器官,或者带动相应的内脏器官参与运动。根据引导方向、方法的不同,分为摆、摇、扫、溜、振、串、旋、绕、转、抹、抻等。现将引导方向与规律,分类如下:

(1)摆:引导内合进行左右往返水平运动,称为“摆动”。“摆动”分为直线摆动与弧线摆动;书中所指的“摆”即左右往返直线摆动,往返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

①“表摆”是指引导内合进行水平左右弧线往返运动,即水平半圆形的左右往返运动。形似机械手表里的摆轮,左半圈、右半圈地水平摆动。如表摆下区与上区,常用于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

②“钟摇”又称为摇动,是指引导内合进行与水平方向相垂直、向下方的弧线往返运动,即向下方突出的半圆形的左右往返运动。形似时钟的钟摆的弧形摇动,但其重点是向下方发力。多用于对下腹盆骶部诸多器官的抚摩,如前列腺、阴道、膀胱、尿道等。摆动时,要有向下压的力。

(2)扫:是指引导内合横向、单方面运动。方法如同扫地一般,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直线扫动;扫法常用于扫盆腔底部,称为“扫盆底”。多用于对下腹盆骶部器官的抚摩,如:肛门、直肠、前列腺、阴道、子宫、膀胱、尿道等。

(3)溜:引导内合进行前后方向水平直线往返运动,称为“溜动”。常用于引导下区与上区,可预防和辅助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以上各种摆动、摇动与溜动,均是由腹肌为主导,由相关部位配合完成。

(4)串:引导内合进行上下方向垂直进行的直线往返运动,称为“串动”。串动是由膈肌为主力进行引导,由其他相关部位配合。如串动后背与腹前,常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泌尿、消化系统疾病。

(5)旋、绕、转:引导内合进行转圈的圆形运动,称为“旋转”。按照性质分为旋(前、右、后、左的水平转)、转(下、右、上、左的左右横转)、绕(下、前、上、后的前后纵转);按照方向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按照引导方法分为平转与散转。

①“旋腹”或称旋转:是按照水平方向引导内合在腹腔内水平方向转动,如同石磨旋转。转动是以腹肌为主力,腰椎配合,膈肌放松或者上提。

②“转腹”即横向垂直旋转:是指引导内合进行向下、向右、向上、向左方向,左右横向转动,好像是腹腔内有一架风车,迎着前面吹来的风在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呈圆形旋转。转动是以腹肌与膈肌共同为主力,腰椎与胸廓等其他部位配合。

③“绕腹”即纵向旋转:是指引导内合沿着向前、向上、向后、向下的圆形方向纵向转动;好像是腹腔内有一只向前(或向后)绕动着的车轮,在前进或者后退的纵向转动。转动是以膈肌为主力,腹肌、腰椎与胸廓配合。

④顺时针与逆时针:是指旋转方向按照时针的运动方向。从不同的方向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本书中约定:水平转是从上向下看;横转是从前向后看;纵转是从右向左看。

⑤“平转”是联同治疗中的一种引导技巧,与“散转”相对而言,是指平稳而又均匀的旋转。

⑥“散转”也是联同治疗中的一种引导技巧,与“平转”相对而言,是指先转一小圈、再转一大圈,如此一大圈一小圈地交替不均匀的旋转。

(6)抹:是指引导方法如同抹擦天棚拐角处的灰尘一般,引导内合在膈肌下方右侧(肝区)或膈肌下方左侧(脾区)向单一方向呈直角抹动。抹法常用于抹肝、抹脾胰、抹肾。用于增强肝、脾、胰脏生理功能;预防与辅助治疗肝脏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等;以及长期使用药物的病人的护肝保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7)抻:是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直线牵抻,当牵抻到尽头之处须持续片刻。可增进脏器的血液更新、促进肠道蠕动。常用于寻求便意和催便。

(8)拔:是引导内合向上提拔,拔到尽头处须持续片刻。此时腹部会收拢呈舟状,胸廓张开;血液灌入各个内脏器官。

与拔相反方向的引导称为“堕”,是将内合由胸腔下降至小腹以下,持续片刻;此时,被纳入内脏器官中的血液流回血管内。因此拔与堕被称为“内脏器官大换血”。

(9)内合的反向引导:内合的引导方向可以与肢体动作的方向相同,也可与肢体方向相反:如坐操中的“扭髋搓肠”与“晃膝运动”,肢体动作与内合的引导方向相反;所产生的有力摩擦可以有效增强内运动功效。

4.躯体动作对内合的引动作用

躯体的某些动作也可以引动内合,就是通过躯体的动作,来引起内合的移动,我们将这种与引导有所不同的内合移动,称为内合的“引动”。

(1)左右摆腹:坐在椅子上,两腿屈膝叉开与肩同宽,双手扶膝,或者将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掐在髋下;身体微向前倾,腰部自然弯屈;收拢内合不要放松,以腰椎为动力,左右摆动小腹,可以感到内合随之微微摆动。如果感觉不明显,再稍用一点力来收拢小腹,边收拢边摆动,会明显感到小腹中有内合在腹中轻微摆动;这就是引动。如果以腹肌和腰椎共同引导内合进行运动,就是引导。加快速度多摆动几下,会让腹内出现酸楚的、热乎乎的得气感。由此可见,引导的效果远优于引动。

(2)左右摆膝:坐姿同上,两足跟提起,只用足尖着地;收拢内合不要放松,两膝同时向右摆动,小腹向左摆动;两膝同时向右摆动时,小腹则向左摆动;内合会明显随之移动,如果以腹肌和腰椎共同引导内合进行运动,在不停的摆动中,会出现酸酸热热的得气感;速度越快得气感越强。

(3)晃肩:坐姿同前,收拢内合不要放松,同时晃动双肩,可感到内合在小腹内,随双肩的摆动而轻微移动着。

此外,摆腰、摆肩、转腰、晃体等,许多躯体动作都可以引动内合。

5.怎样引导内合

引导内合的要领是:以腹肌轻轻地拢住内合(称“持合”)不要放松,以膈肌、胸肌、腰椎(或胸椎、骶椎)、肩胛等部位相配合,共同协调引导,使内合在腹腔、盆腔和胸腔的任意部位,按照规定的力度、速度和方向进行运动。

腹肌与膈肌微微用力拢住内合的过程,称为“持合”。持合的方法分成两步:第一步,首先聚拢内合,将下腹部(中极穴)微向上、向内提起,到关元穴以下的腹内,内合就聚成了。如果做不成,就将小腹向内上方收拢,感到小腹内隐约有个聚集物,也是聚成了内合。第二步,将小腹两侧的腹肌向内收拢,用小腹腹肌与膈肌将内合兜拢住,即为“持合”了。持合之后不要放松,直到内运动结束时才可放松。持合也不可过分用力,只需轻微的力保持内合不离不散即可;过分用力会影响引导效果,还会很累。

腹肌可控制内合在水平位置任意移动,可左、可右、可前、可后、可曲、可直、可斜、可正、可划弧、可转圈。方法是:收拢腹肌,由腹肌带动并引导内合,到达任何一个部位。您可以收拢小腹,亲自试验一下腹肌引导内合的感觉。

膈肌的升降可以调整内合的引导高度。有了膈肌的配合,使内合可以在腹腔、盆腔和胸腔之中的任何部位实施引导和运动,达到全方位的引导效果。

仅有腹肌和膈肌的引导,并不能使内合的运动准确到位、圆滑流畅,还必须有腰椎、胸肌、双肩与双髋的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内合引导顺畅自如,还能准确灵活地到达治疗部位。

引导时要注意做到呼吸自然顺畅,不可憋气,憋气有害健康

6.以腹肌主导

由腹肌单独主导的内运动比较有限,腹肌可控制并引导内合,在水平位置任意移动,但都无法提升,也不能下降。

具体方法是:收拢腹肌,由腹肌带动并引导内合,到达任何一个部位。

(1)横摆:由腹肌引导内合左右横向摆动,有腰椎配合,会让摆动更加灵活自如。

(2)弧形摆动,又称表摆:由腹肌引导内合左右横向水平弧形摆动,先摆到右肋下,再摆到左肋下,腰椎左右转动配合。

(3)溜正中条区:由腹肌引导内合在正中条区前后方向溜动。腰椎配合,可使溜动得以到位和顺畅,没有腰椎的配合,只能收放内合。

(4)水平小旋转:由腹肌引导内合,在腹腔内做顺时针旋转运动。由于腹肌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受限,旋转半径较小,腰椎配合同步旋转时,可使旋转半径加大、转动更加顺畅,更加圆滑。

腹肌是引导内合运动的主导部位之一,没有腹肌的主导,就无法实现内运动。由于腹肌的活动范围所限,单凭腹肌的引导,并不能圆满地完成所有的内运动;还必须有膈肌、脊椎(腰椎、骶椎、胸椎)的协助,有时还需多方配合。

7.以腹肌、膈肌共同主导

腹肌与膈肌共同主导可以将内合引导到腹腔的任意部位。腹肌可在水平位置上引导,而膈肌可以自由升降,从而调整内合的引导高度:膈肌压下去可以将内合压到盆腔底部,使内合在盆腔底部引导;膈肌升起来可以将内合提到脐上、直至膈肌下。

(1)三区摆动:腹肌与膈肌可以共同主导内合在上区、中区和下区进行左右横向摆动。我们可以实际体验一下:

①膈肌不动,用腹肌引导内合左右横向摆动,所摆动的部位在中区。这是因为没有膈肌协助主导,引导范围只限于中区(脐上下一带)。

②将膈肌向下压,再用腹肌引导内合左右横向摆动,所摆动的部位在下区。膈肌下压,将引导范围变换到下区。

③将膈肌向上提,再用腹肌引导内合左右横向摆动,所摆动的部位又变成了上区。这是由于膈肌上提,将引导范围变换到了上区。

(2)三区水平旋转:腹肌与膈肌可以共同主导内合在上区、中区和下区进行小范围的旋转运动。我们可以按上述方法实际体验一下。

(3)三区左右立转:腹肌与膈肌共同主导内合,在间区进行横向旋转运动。我们可以实际体验一下:在腹肌与膈肌的共同主导下,引导内合自下腹向右下腹、经右髋向上到膈肌,再沿膈肌向左,经左髋向下,再回到原位。在腹腔中左右方向立转了一圈,这是腹肌与膈肌完美配合的结果。配合越好,圈就转得越圆越大。

(4)三区前后纵向立转:腹肌与膈肌共同主导内合在正区进行前后纵向的立转。我们可以实际体验一下:在腹肌与膈肌的共同主导下,引导内合自下腹向前下腹、经前腹壁向上到胸口以下,再沿膈肌向后,经腹腔后壁向下,再回到原位。在腹腔中前后纵向立着转了一圈,实现了腹肌与膈肌完美配合。

8.振法

“振”是引导内运动的一种方法,是指将内脏器官向单一方向直线冲振的引导方法。冲振要短促、有力,可反复多次。通过对内脏器官反复的单方向牵引与抚摩,可以有效地引发神经传导,增进血液供应、促进器官功能等效能。常用于引发肠管蠕动,寻求便意和催便。

(1)振降结肠:降结肠在脐的左侧,上下走向,上接横结肠,下连乙状结肠,中心位置与脐相平。振降结肠是寻求便意和催便的主要方法之一。

方法: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水平方向向左振动。要略带突发性和冲击感,并将动作反复几次,以产生振的效果。让我们实际体验一下:

端坐2姿,双手掐在髋部,聚内合于脐部。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沿水平方向,从脐部向左肋下部冲振一下,然后迅速返回(图2-3)。

②同①的动作再冲振一下。

③同①的动作再冲振一下。

④还原。

图2-3 振降结肠

⑤~⑧拍重复①~④的动作。如此3振1停,动作要到位,连续做4个八拍。

(2)振升结肠:升结肠在脐的右侧,上下走向,上接盲肠,下连横结肠,中心位置与脐相平。振升结肠也是寻求便意和催便的主要方法之一。

方法: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水平方向,向右振动;要略带突发性和冲击感,并将动作反复几次。让我们来实际体验一下:

端坐2姿,双手掐在髋部,聚内合于脐部。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从脐上沿水平方向向右肋下部冲振1下,然后迅速返回。

②同①的动作再冲振1下。

③同①的动作再冲振1下。

④还原。

⑤~⑧拍重复①~④的动作。同样是3振1停,动作要到位,连续做4个八拍。

振法与摆法不同,摆法是左右往返直线运动,是一种摆去又摆回的均衡运动。而振法则是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9.抻法

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直线抻牵,当牵动到尽头之处须持续抻牵片刻。通过对器官的抻牵,促使相应的神经系统产生应答反应。

抻法可用于各个部位,有增加器官血液供应、促进器官生理功能等效能。

(1)抻升结肠:是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中力中速向右平抻至尽头时,持续牵抻片刻之后再放松,以产生抻的效果。让我们来实际体验一下:

端坐2姿,双手掐在髋部,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脐部。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中力中速,从脐部沿水平方向,向右肋下方抻牵,达到尽头之处后仍需持续1~2秒钟,然后还原(图2-4)。

②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③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④还原。

⑤~⑧重复①~④的动作。如此抻3抻,停1停,动作要到位,连续做4个八拍。

用途:常用于寻求便意和催便。

(2)抻降结肠:降结肠在腹腔的左侧。抻降结肠是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中力中速向左水平抻牵至尽头时,持续牵抻片刻之后再放松。以产生抻的效果,让我们来实际体验一下:

图2-4 抻升结肠
引导内合向右平伸

端坐2姿,双手掐在髋部,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脐部。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中力中速,从脐部沿水平方向,向左肋下方抻牵,达到尽头之处后仍需持续1~2秒钟,然后还原。

②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③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④还原。

⑤~⑧重复①~④的动作。抻牵时,内合要用力抵住左肋下。动作要到位,连续做4个八拍。

用途:增进腹腔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肠道蠕动功能,常可出现近似于“胃-结肠反射”的效果而引发集团蠕动。常用于寻求便意和催便。

(3)抻肝:肝脏在右上间区,抻肝即抻右上间区。方法是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以中力中速向右水平牵抻至尽头时,持续牵抻片刻之后再放松,以产生抻的效果。让我们来实际体验一下:

端坐2姿,双手掐在髋部,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膈下心口窝处。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从心口窝处沿水平方向向右肋横向抻牵,达到尽头之处后仍需持续1~2秒钟,然后还原(图2-5)。

②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③同①的动作再抻1下。

④还原。

⑤~⑧重复①~④的动作,动作要到位。

用途:增进肝脏的血液供应、促进肝脏功能。常用于肝胆保健和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4)抻脾:脾脏在左上间区,抻脾即抻左上间区。方法与抻肝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抻牵要到位,连续做4个八拍(图2-6)。

图2-5 抻肝
肝脏在右上间区,抻肝即抻右上间区

图2-6 抻脾
抻脾即抻左上间区

用途:增进脾脏的血液供应、促进免疫功能。

10.振法与抻法的比较及禁忌

(1)振法与抻法的相同点是:两者均为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都属于“只有摆去,并无摆回”的那种不均衡运动。

(2)振法与抻法的区别在于,振法是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冲击式牵动,动作短促而有力,振完即回,毫无持续;而抻法则是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的尽头处抻牵,抻牵到尽头之处不可立即返回,尚需将抻牵持续片刻,然后才能返回;动作是靠持续而增效。

(3)振法与抻法都是较强烈的内运动项目,孕妇、肝硬化、腹腔肿瘤、肋间神经痛等病人,或运动时感到不适者,均不宜做振法、抻法。

11.扫法

“扫”是指引导方法如同扫地一般,引导内合向单一方向直线扫动,扫动时要缓慢、均匀、有力。最常用的是“扫盆底”法。

“扫盆底”是指用扫法抚摩盆腔底部器官。扫时要以腹肌主导,腰椎与膈肌配合,引导内合在盆腔底部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均匀缓慢地向下用力的横向扫动。

(1)自左向右扫:端坐2姿(产妇要伏坐或俯坐,防止子宫后倾),聚内合于左下腹。

①引导内合在间区,从左下腹向下压住左侧盆腔底部,以中等力度自左向右缓慢地横向扫动,扫到盆底最右端为止,呼气。

②还原,将内合重新移至左下腹,准备下次扫动,同时吸气。

动作要领:扫动时力度要向下,要透到盆底以外。方向自左向右,不要来回扫;呼吸要自然,不可憋气。

(2)自右向左扫:坐姿同上,聚内合于右下腹,方法与上相同,动作要领也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用途:扫除盆底有害淤积物质,增进盆腔的血液供应、促进盆腔各器官功能,预防与辅助治疗盆腔各种疾病。

12.抹法

抹与扫的引导方法相似,“抹”是引导内合如同抹擦灰尘一般,在膈肌下方右侧(肝区)或膈肌下方左侧(脾区)向单一方向呈直角抹动。抹动时,动作要缓慢、均匀、有力。

(1)抹肝脏:是指在膈肌右下角处,引导内合抹动肝区。抹肝分为正抹与反抹两种:

■正抹肝:沿右肋向上抹,到达肝区之后向左拐。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肚脐右侧,右肩向上提,以固定胸廓。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间区,以中力中速沿右肋向上抹,抹到膈肌时,再向左拐,到心口窝处结束,同时吸气。

②还原,将内合重新移至肚脐右侧,准备下次抹肝;同时呼气。

■反抹肝:是从心口窝处向右抹,到达肝区尽头肋缘处之后向下拐。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心口窝处。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间区,以中力中速沿肋下缘向右抹,抹到膈肌右侧尽头时,再向下拐抹;同时吸气。

②还原,将内合重新移至心口窝处,准备下次抹肝;同时呼气。

动作要领是:抹肝时,力度要适中,拐弯要连贯顺畅。抹向上、下方向时,要有右侧肩胛的升、降配合;呼吸要自然、均匀,不可憋气。

■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方法,正抹肝10下,注意动作要领。

②按照上面的方法,反抹肝10下,注意动作要领。

用途:疏通气血,增强肝脏血液循环,促进肝脏功能,利于胆汁排出。常用于肝胆保健。预防与辅助治疗肝胆疾病。

注意:严重的肝硬化、肝肿瘤以及其他肝胆重症病人不宜。

(2)抹脾脏:脾脏在左上间区,练习一下抹脾的动作。抹脾也分为正抹与反抹两种。

■正抹脾:是沿左肋向上抹,到达脾区(膈肌下方)之后向右拐。按照抹抚方向不同,分为正抹脾与反抹脾;两者功效相同,可任选其一。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肚脐左侧。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间区,以中力中速沿左肋向上抹,抹到膈肌时,再向右拐,到心口窝处结束;同时吸气,见图2-7(1)。

②还原,将内合重新移至肚脐左侧,准备下次抹肝;同时呼气。

■反抹脾:是从胸口处沿膈肌下向左抹,到达脾区尽头处之后向下拐。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剑突下(心口窝)处。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间区,以中力中速沿剑突下(心口窝)向左抹,抹到膈肌左侧尽头(左肋)处时,再向下拐抹;同时吸气,见图2-7(2)。

②还原,将内合重新移至剑突下(心口窝)处,准备下次抹脾;同时呼气。

动作要领是:抹脾时,力度要适中,拐弯要连贯顺畅。抹向下方时,要有左侧肩部提升相配合,可使下抹更加顺畅;注意呼吸要自然、均匀,不可憋气。

■练习(www.chuimin.cn)

①按照上面的方法,正抹脾10下,注意动作要领。

②按照上面的方法,反抹脾10下,注意动作要领。

用途:促进脾、胰及胃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3)抹肾脏:是指在后区的左右两侧,引导内合抹动肾区。抹肾要从下向上抹。

图2-7 抹脾
(1)正抹脾:沿左肋向上抹,到膈肌下方之后右拐 (2)反抹脾:从心口窝处沿膈肌下向左抹,到尽头处向下拐

■抹左肾:是沿左后条区自下向上抹,到达膈肌之下向前拐。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左下腹。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左后条区,以中力中速沿后腰向上抹,抹到膈肌时,再向前拐一下;同时吸气。

②还原,内合回归左下腹;同时呼气。

■抹右肾:是沿右后条区自下向上抹,到达膈肌之下向前拐。

坐姿同上,上体微向前倾,聚内合于右下腹。

①以腹肌、膈肌为主导,腰椎配合,引导内合在右后条区,以中力中速沿后腰向上抹,抹到膈肌时,再向前拐一下;同时吸气。

②还原,内合回归右下腹;同时呼气。

动作要领:抹肾时力度要适中,要单方向向上抹,不要向下抹,也不可来回抹;呼吸要自然、均匀,不可憋气。

■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方法,抹左肾10下,注意动作要领。

②按照上面的方法,抹右肾10下,注意动作要领。

用途:疏通肾脏气血,增强肾循环,促进肾脏泌尿功能;利于血液中有害物质排除。常用于预防与辅助治疗肾脏疾病。

注意:肾功能衰竭病人、腹腔肿瘤病人,不宜进行抹肾。

13.以膈肌与胸肌协同主导

膈肌与胸肌共同主导可将内合引导到胸腔的任意部位。胸肌可以在水平位置上引导,但不能升降。而膈肌可升降以调整内合的引导高度,使内合可以在胸腔之中的任何部位实施抚摩和运动。

(1)引导内合在胸腔上、下横向左右摆动。

①用胸肌与膈肌相配合,引导内合在膈肌之上左右横向摆动,部位在胸腔的下区。

②膈肌向上提,再用胸肌引导内合,在胸腔上部左右横向摆动。所摆动的部位明显上提,是由于膈肌上提,将引导范围变换到了胸腔的上部。

(2)引导内合在胸腔上、下水平旋转。

①以胸肌与膈肌共同聚合并持合,引导内合在膈肌之上,自前胸经右腋下向后,再经后背向左,沿左腋下向前,回到原处,旋转了一圈。

②膈肌向上提,再用胸肌引导内合,在胸腔的上部,自前胸经右锁骨下向后,经后肩背向左,沿左肩下向前,回到原处,旋转一圈。从中体验一下膈肌与胸肌的配合。

(3)引导内合在胸腔内横向左右立转。以胸肌与膈肌共同聚合并持合,引导内合在膈肌之上,自左向右,经右腋下向上,再沿锁骨下向左,经左腋向下,由左膈上回到原处,绕了一圈。圈要尽量绕得大一点、圆一点。

14.拔与落

(1)拔:是引导内合向上方直线牵抻,方法与聚拢胸腔内合相似:小腹收拢,胸廓张开并尽量向上扩展,以带动膈肌上提,同时呼气;当抻拔到顶点之后,持续2~3秒,以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抻拔,降低腹腔压力,促使血液向脏器内灌注。同时可引发神经系统产生应答反应。

(2)落:与拔相对应,有拔才有落。指“拔”的动作完成之后,引导内合原路返回,同时吸气;将内合堕落至小腹下,每次间隔数秒。其目的是将灌入脏器的血液返回血管,实现内脏器官的大换血。

■练习:端坐2姿,双手扶膝,上体自然前倾,以膈肌与胸廓主导,聚内合于下腹。

①引导下腹内合向上拔起,胸廓张开并尽量向上扩展,以带动膈肌上提,同时呼气;当抻拔到尽头之后,持续2~3秒,把余气呼尽。

②引导内合原路返回,同时吸气。

③~⑧重复①~②的动作,连续做2个八拍。

用途:促进腹腔器官更换新鲜血液,预防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注意:动作要与呼吸密切配合,不要憋气。

15.脊椎与引导

脊椎(含胸椎、腰椎与骶椎,下同)在内运动中,起着关键的协助和定位作用。如果没有脊椎的参与,所有的引导都很难到位。脊椎与腹肌(含胸肌)、膈肌三者为引导内合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腹肌负责水平引导;膈肌负责上下引导;脊椎则负责配合腹肌、胸肌圆满进行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变化。三者各司其责,才能使内合的引导随心所欲。

(1)脊椎的左右移动,可以协助引导内合左右摆动。

①腹肌停滞不动,只左右摆动腰椎,可以感到腹部器官没有运动效果。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是机器在空转,没有挂档。

②聚拢内合、持合,在左右摆动腰椎的同时,同步左右摆动腹肌,就可以明显感到腹部器官的运动效果,好像是给转动的机器挂上了档。

③腹肌的摆动,既可以与腰椎的摆动同方向,也可以与腰椎的摆动方向相反。让我们实际体验一下:腰椎向左摆动,腹肌持合向右摆动;即可以出现内合摆动方向与腰椎的摆动方向相反。反复来回进行摆动练习。

(2)脊椎左右转动,可以引导内合呈弧形摆动,即文中所说的“表摆”。让我们实际体验一下:腹肌持合向右摆动,腰椎也必须随摆动而向右转动。然后再向左摆动,反复体验。腰椎如果不转动,就无法实现“表摆”动作。

(3)脊椎的前后移动,可以协助引导内合前后溜动。让我们实际体验一下:用腹肌持合,引导内合前后溜动;同时也使腰椎同步前后运动配合,可以感到腹部及盆腔器官的运动效果。

(4)脊椎向右移动或者向左移动,可以将引导范围扩大进入腹腔右区或左区。让我们实际体验一下:

①将腰椎向右侧尽量平移,然后按照上面(3)的方法,让腰椎配合腹肌,前后溜动。此时可以感到所溜动的部位是在右区(靠近右肋的下部),说明脊椎向右移动,能将引导范围引入右区。

②将腰椎向左侧尽量平移,然后按照上面(3)的方法,让腰椎配合腹肌,前后溜动。此时可以感到所溜动的部位是在左区(靠近左肋边),证明脊椎向左移动,会将引导范围引入左区。

(5)脊椎进行绕圈时,可以协助引导内合同步旋转。

①用腹肌持合,在腰椎保持不动时,用腹肌引导内合进行顺时针水平旋转;此时可以感到旋转很是困难,旋转半径也很小。

②用腰椎同步旋转来配合上面的旋转,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同小鸟展开了翅膀,立刻变大了。让旋转形成了大圆圈,又大又圆又均匀。

■提示

(1)脊椎的参与与配合,是确保动作顺畅、引导到位的关键,更是内运动取得良好功效的关键。绝大多数的内运动都必须有脊椎的参与。为此,以下文中无论是否提及脊椎,都必须有脊椎的协助。

(2)对内合的引导,须由腹肌(含胸肌)、膈肌与脊椎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完成。

(3)进行内运动时,不要将后背紧靠在椅子上,以免影响脊椎的正常活动。

(4)脊椎强直或患有感染性疾病、不宜活动者,不可采用内运动健身法。

16.节奏感、得气感的引导与应用

(1)节奏感是一种动作要求:是指有拍节的意思,多指各种摆动、溜动、串动时的动作技巧,是要求引导动作要有节奏地进行,以有效提高内运动的功效。通过有节奏地引导内合在腔体内进行有效振动,让内脏器官迅速产生应答反应。适用于减肥、寻求便意、催便及相关病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2)怎样才能引导出节奏感:内运动的节奏感来自于停顿,每摆动(或溜动)一下,立即停顿一下,然后再突然开始摆动或溜动,再停顿一下;有停顿,有力度,如此反复,自然就出现节奏感了。摆动的力度越大,节奏感越强。但要注意自身情况,切不可过分用力。

(3)心肌梗死、心衰、孕妇、经期、肝硬化、腹水、消化道溃疡、肿瘤、身体过于虚弱者均不适于采用节奏感的动作。

得气感是自身对内运动健身法的直接感受;当进行内运动时,连续的运动会使腹腔内的相应部位产生轻微的酸楚感或者微热感,即为“得气感”。说明你的运动方法得当、卓有成效。但这种得气往往因人而异,也有的可能感觉不出。一般情况下,在腹腔的内运动,可以稍有力度和速度,比较易引发出得气感。而在胸腔的运动,一般不提倡力度和速度,也不会出现得气感。

在胸腔内的引导很少出现得气感,原因是由于胸腔内脏的特殊结构,引导内合力度不能太大、速度也不能太快。

17.学不会怎么办

内运动虽然简单,也许有人看不懂,学不会,做不来。那么,如果学不会该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了解什么是内合、什么是引导,才能熟练掌握内运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内合与引导:

简单地说,内运动的实质是:收拢小腹,运动腹腔。一是聚拢内合,二是引导内合。

“收拢小腹不放松,内合自然在腹中;腹肌膈肌相配合,绕摆自如就成功。”这当中既有内合,也有引导。收拢小腹,就可以聚拢内合;运动腹腔,内合就会跟随移动;内合的移动,就是引导。只要掌握了聚拢内合、引导内合,就掌握了内运动。

让我们在动作中实际体验一下:

(1)收扰与移动方法:当我们收拢小腹时,可以隐约感觉出,收拢的部位似乎有一个物体;当我们松开小腹时,“物体”立即消失。再收拢又出现。

①上体端坐,挺胸,双手放在膝上,缓缓向内收拢小腹,然后再缓缓放松。在反复收拢与放松中,仔细体验小腹中内合的感觉。

持续收拢小腹不要放松,做下列动作:

②腰椎向右移动,腹肌配合,将收拢的小腹向右侧水平缓慢移动;到尽头之后,再返回向左侧水平移动到尽头;如此反复并逐步加快速度与放慢速度,体验内合的左右移动。

③挺胸,双肩上举,胸廓展开,膈肌尽力向上提,将持续收拢的小腹垂直向上拔起,然后还原;如此反复并逐步加快速度与放慢速度,体验小腹中内合上下提落的感觉。

④持续收拢小腹不要放松,并随意转动腹腔,如同转呼啦圈;如此反复并逐步加快速度与放慢速度旋转,体验内合在腹腔内的随意转动。

(2)收拢与不收拢小腹对比法:如果经过以上动作之后仍然没找到内合与引导感觉,可以通过收拢与不收拢小腹对比法进一步感觉与体验。方法是,不收拢小腹或者挺着小腹,同样做上面②、③、④的动作,与上面收拢小腹的②、③、④的动作逐一进行对比其中的不同感觉,从中体验内合与引导。

按照上述方法反复练习和体验,找到了内合的聚拢和引导的感觉之后,即可回到本篇的前面相关部分,重新学习内合及引导技巧了。

18.引导练习

■由腹肌单独主导的内运动,是指由腹肌持合并引导的动作:

(1)收放内合:坐在椅子上,两腿屈膝叉开与肩同宽,双手掐在髋下,身体微向前倾。卧床病人可屈膝平卧2姿,腹部自然放松。如果坐着练习不得要领、对内合的感觉不明显时,可采用侧卧姿体验,找到要领后,再坐起来练习(请参照图1-9)。

①将内合收拢,用腹肌将内合引向后骶部;②小腹突然放松,腹肌向前突出,将内合弹出腹外。

动作要领:①首先收拢下腹腹肌,尽量将小腹往里面收;最好是能感到内合已经被收拢到直肠的后方;②腹肌向前鼓,将小腹腆出,使内合原路返回,弹出小腹以外,两拍一收一放为一个回合;开始可稍慢,逐步加快;每拍之间要有短暂的停顿,使动作有节奏感;注意要用口呼吸,不可憋气;连续作10个回合。

(2)摆内合:引导内合向左右肋下摆动;坐姿或卧姿。

①以腹肌为主导,腰椎与膈肌配合,在保持上体不动的情况下,将小腹腹肌向左摆动,同时引导内合从脐下向左肋下摆动。②以腹肌为主导,腰椎与膈肌配合,在保持上体不动的情况下,将小腹腹肌向右摆动,同时引导内合从脐下向右肋下摆动,连做10下。

(3)提内合:引导内合向剑突下串动;坐姿或卧姿。

①以膈肌与腹肌为主导,胸廓与两肩配合,引导内合向上串提,直到剑突下。②各部放松,由腹肌引导内合原路返回;连做10下。

■由腹肌与腰椎配合主导的内运动,是由腹肌持合并引导,腰椎配合;腰椎可以带动内合进行各种灵活自如的水平方向的运动,既可以前后或左右摆动,也可以转圈或者弧形摆动。

(4)左右平摆:坐姿或卧姿;聚内合于右腹,持合,以腹肌为主导。

①引导内合从右腹摆向左腹。②原路摆回。

如此引导内合进行左右直线摆动;可由轻到稍重,再由稍重到轻;由慢到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由无节奏感到有节奏感(节奏感来自停顿,每次摆动后稍微停顿,即可产生节奏感)进行反复练习。如果坐着练习对内合感觉不明显时,可采用屈膝平卧2姿,就可以体验到内合在腹腔左右平摆的感觉;然后再坐着练习。

(5)溜动三区:是引导内合分别在中右、中正、中左三条区溜动。要点是由腰椎前后运动配合溜动;分区时,也是由腰椎分别向右、向左平移,来改变右区和左区。

坐姿(卧姿)同前,同前方法持合。

①聚内合于脐部,由腹肌与腰椎配合主导,引导内合向后腰部。

②引导内合向前,原路返回脐部(①~②的动作与“收放内合”很相似;由于有腰椎前后运动配合,使溜动幅度大于收放内合)。

③将腰椎向右平移,聚内合于脐右,由腹肌与腰椎向右平移配合主导,引导内合沿右侧,向后溜动。

④引导内合向前,原路向前溜动。

⑤~⑥,重复①~②的动作。

⑦将腰椎向左平移,聚内合于脐左,由腹肌与腰椎配合主导,引导内合沿左侧向后溜动。

⑧引导内合向前,原路向前溜动。如此反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由无节奏到有节奏,反复练习。

(6)弧形表摆:“表摆”是均匀又有节奏地左右弧形摆动。坐(或卧)姿同前,同前方法持合。

①引导内合沿腹壁经脐前,向右摆动到右肋以下;摆时内合要有摆向腹外的离心力。

②引导内合从右肋下向左原路摆回到左肋下;如此左右交替呈弧形摆动,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由无节奏到有节奏,反复练习。

(7)顺时针平旋:坐姿或卧姿。引导内合从肚脐前沿前腹壁向右,经右髋向后,沿后腰部向左;再经左髋向前,再沿前腹壁回到脐前,顺时针水平旋转一圈。开始稍慢,圈要转大一点、圆一点;然后可以逐步加快些,最后再变慢,反复练习。

(8)逆时针平旋:与上面顺时针平旋方向相反;引导内合从肚脐沿前腹壁向左,经左髋向后,沿后腰部向右;再经右髋向前,再沿前腹壁回到脐下为顺时针水平旋转一圈。圈要转大一点、圆一点。开始稍慢,然后可以逐步加快些,最后再变慢,反复练习。

■由腹肌与膈肌配合主导的内运动,是由腹肌持合,膈肌配合引导的动作;膈肌的升降,可将内合提升或者降下。

(9)膈下平转:坐姿或卧姿。以腹肌与膈肌相互配合;吸气,将胸廓张开,膈肌向上提,使内合上升到膈肌之下的心口窝处;用腹肌引导内合从心口窝向右,经右肋向后,沿后背部向左;再经左肋向前,再沿前腹壁回到“心口窝”处,在上腹部顺时针水平旋转一圈。开始稍慢,圈要转大一点、圆一点;然后可以逐步加快些,最后再变慢,反复练习。

■由腹肌、腰椎与膈肌三方配合主导,可以引导内合在腹腔内任意进行各种摆动、溜动与串动;可以引导内合在腹腔内任意旋转,并且可以不断变换位置。

(10)随风转腹:坐姿或卧姿。以腹肌与膈肌为主导,以胸肌与腰椎为配合,引导内合从下腹底部向右,经右髋、右肋向上,沿膈肌向左;再经左肋向下,进入盆腔后沿盆底向右回到下腹为顺时针旋转一圈,犹如随风旋转的风车。要领是膈肌的配合,当内合去下腹时,膈肌要向下压;当内合进入上腹时,胸廓要张开,膈肌上提,将内合引入上腹腔。要掌握旋转要领,膈肌、腹肌、胸廓与腰椎相配合。反复练习,使动作圆滑顺畅。

(11)旋转胸腔:是引导内合在胸腔内水平旋转,上胸区转一圈、下胸区转一圈,上下交替旋转。

坐姿(卧姿)同前;膈肌上提,将内合聚提于膈肌之上。

①以膈肌、胸肌与胸廓联合主导,腰椎与腹肌协助,引导内合沿锁骨下向右,向后,再沿后肩下向左、向前,再向右回到原处,在上胸区顺时针旋转一圈。

②同样方法,引导内合在膈肌之上的下胸区顺时针旋转一圈(图2-8)。

③~⑧重复①~②的动作;动作要求到位,反复练习。呼吸要自然,不要憋气。

提示:内合要由腹肌、膈肌或胸肌主导,身体其他部位不要用力,防止“僵持”。

练习注意事项

①练习的关键是引导内合。内合是打入腹腔之内,实现引动内脏器官的关键因素;每项练习要自始至终拢住内合、引导内合,不可放松。

图2-8 旋转胸腔
引导内合在胸腔内水平旋转

②采用坐姿进行内运动时,要注意椅子的高度要适中;将小腿垂直于地面时,椅面与膝眼应基本持平;落座后,膝关节内夹角以90°左右为宜,椅子过高与过矮都会影响引导效果。

③适中的引导力度足以达到保健效果;不要用蛮力,以免伤害健康。

④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未愈者,肝、脾肿大、腹水患者及孕妇,不能进行腹内运动治疗。

⑤引导时要注意保持呼吸自然顺畅,不可憋气。

19.引导力度

(1)引导力度即用力大小,引导力度是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运动效果。内运动的作用原理是抚摩内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针对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导力度。力度太小了,效果欠佳或者无效;力度太大,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结果。

(2)力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①轻力度:用很轻微的力量来引导内合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不仅用力轻微,引导的幅度也较小、较慢。

②中力度:中力是指力度适中,不轻不重;应用较多,没有明确要求的,都是指中度用力。

③重力度:是指力度较重,重力度会使组织器官产生强烈刺激,掌握不当会引起器官损伤;一般不用。

(3)选择力度:要根据自身的需要,以感到舒适为准;切不可过分用力,更不可用蛮力。

老年人和久病体弱者宜采用轻力度,也可逐渐适当加到中力度。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避免重引导力度。初始练习使用本疗法者,可从轻力度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至中力度。

每次进行内运动时,最好是先从轻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到中力度;在结束之前仍减低为轻力度;以有利于内脏器官的生理适应性。

对于某些内脏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者,也要从轻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力度;不要超过中等力度。

20.引导频率

引导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或者引导速率的快慢。

引导频率的快慢,会对人体内脏器官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引导方法可用不同的频率;同一种引导方法用于不同的用途时,也会变换不同的频率。

不同的引导频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谓“急泻慢补”,即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有些引导方法明确要求用一定的频率。引导频率可分为:慢速、中速和快速三种。

(1)慢速:指引导速度缓慢而柔和、使动作平稳有序,适用于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

(2)中速:引导速度适中,使动作从容而有序,是较常用的引导频律,多用于各种健身、防病和辅助治疗,适用于各种人群。在操作中,凡没有明确规定速度的,都用中速。

(3)快速:引导速度稍快,使动作协调而有序。适用于某些内脏器官功能衰退、敏感度较差者;也用于寻求便意和催便时,引发结肠“集团蠕动”的频律。

21.引导时间的选择

内运动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如果选择晨起,还可以进行排便引导;习惯于晨起排便者,如果没有便意的话,可依照方法引导便意。

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人,饭后1小时之内不要进行内运动。

减肥者,在餐前(饥饿时)进行内运动效果最佳。

每次引导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力度较大、频率较快者,引导时间宜短;引导力度较小、频率较慢者,引导时间宜稍长;一般情况下,每次引导时间不少于2分钟,不超过20分钟。保健与治疗每次5~15分钟。用于减肥时间可稍长一点,每次引导10~20分钟,每日2~3次。以上仅是参考时间,具体引导时间,要依据个人情况。

22.补与泄

内运动的补与泻是指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使之产生不同效果而言。引导方法有刚与柔、顺与逆、缓与速、短与长之别,也就形成了补与泻之分。

柔、顺、缓、短为补;刚、逆、速、长为泻。

需要说明的是“顺”与“逆”:顺之为补,逆之为泻。自古就有“追而济之者,补也;迎而夺之者,泻也”,“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来者为顺,往者为逆”之说。消化系统的运行是从上向下为顺;大肠的走向是顺时针方向,从回肠向右进入结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都是自上向下为顺。本书约定,凡是旋转式引导,均以顺时针方向为顺;从上向下为顺;从右向左为顺;顺之为补。在旋转式引导方法中,平转为补,散转(即一小圈一大圈,呈回字形旋转)为泻。

还有平补平泻,也很常用,是指有来有回、有轻有重、有缓有速、有迎有随的引导方法而言。可以根据自我感觉和需要,围绕目标脏器的位置进行随心所欲的引导。这种有补有泻的方法,即为平补平泻。

对于重症、体弱和老年病人,要以补为主,引导力度宜柔。补与泻要因人而异,健壮的实症患者以泻为主,引导力度宜刚;身强体壮的虚症患者,引导力度要刚中有柔。体弱的实症患者,可用柔中有刚。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注意事项

(1)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选择引导方法、强度、运动次数、时间长短;内运动虽然具有直接起效等特点,但由于个体差异,器官应答反应也会有所区别;引导时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使用蛮力。体质过于虚弱者,也可以作几天停几天,贵在坚持。

(2)引导操作时要用口呼吸,或者自然呼吸,千万不要憋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引导操作一定要与呼吸配合,引导要均匀得当,呼吸自然,避免影响心律和血压。

(3)发热、过度疲劳、过饱、醉酒、暴怒者,均不宜进行内运动。肝脾肿大、腹腔肿瘤、消化道出血、月经期以及孕妇等也不宜实施此项运动。

(4)引导幅度应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并随时注意自我感受而适当调整;在结束内运动之前,引导逐渐减慢减轻,使腹部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