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脾阳虚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脾阳虚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摘要】:脾阳虚证感冒病之脾阳虚证,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复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病证。诊断要点只要具备主症①、②中一项,并见③、④中任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阳虚证。但两证相比,气虚轻而阳虚重,所以脾阳虚证,畏寒较甚,并有腹冷痛,甚则面浮肢肿等。仲景制小建中汤,其治疗阴阳不和之虚劳发热乃为功效之一。上述症状,乃脾胃阳虚、水湿不化而致。平时可作为脾阳虚患者的补益剂服用。

脾阳虚证

感冒病之脾阳虚证,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复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病证。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忧思不解,损伤脾阳,感受外邪而致。临证以畏寒发热,鼻塞流涕,腹胀便溏等为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

主症:①畏寒发热;②鼻流清涕,头痛身楚;③食少便溏,四肢不温;④脘腹胀满。

次症:面白少华,腹痛喜暖喜按,面浮肢肿。

舌脉:舌质胖嫩而淡,苔白薄腻,脉浮缓。

辨证分析

素体脾阳不足系指幼年脾胃气虚,渐至脾阳不振;或成年之后,过度劳累,或饮食失度,均可损伤脾阳;或郁思伤肝,脾阳困顿。脾居中州,灌输四旁,其精气先输于肺。今脾阳虚弱,外不能营养四末,上不能充养肺气,致使卫外阳气不足,腠理失密,风寒外袭,发为斯证。由于素体阳虚,加之正邪交争,正不抵邪,故畏寒更甚,并见发热;风寒上袭,肺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清涕;卫阳不舒,则见头痛身楚。脾阳素虚而感受风寒,使脾的运化、升清、转输功能进一步降低,故见或加重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阳气不能温运四末,故四肢不温。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面白少华;“阳虚者,寒动于中”,寒凝气滞,则见腹痛,并得暖得按则减。若脾阳虚甚,水湿积留,溢于肌肤,则具面浮肢肿。舌质胖嫩,苔白薄腻,脉浮缓,均为脾阳虚感受风寒的典型佐证。

诊断要点

只要具备主症①、②中一项,并见③、④中任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阳虚证。

疑似证鉴别

1.肾阳虚证与脾阳虚证 感冒病之肾阳虚证与脾阳虚证,都是在阳虚体质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后出现的阳虚外感证。阳虚失护,是易受风寒的内因,脏器阳气不足与卫阳失于温煦,导致通体出现寒象,如四肢不温,畏寒便稀,脉浮无力,舌体胖嫩,还有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则是两证共有的阳虚证候。但由于脾肾两脏的功能不同,故其病位和病情轻重也不同。肾阳虚证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背寒较重;脾阳虚证则见四肢不温,食少便溏,脘腹胀满。依次鉴别,自然明了。

2.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 感冒病之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其病位相同,同属里虚表寒证,其畏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是共有的见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又不能温运四末,故还均见食后腹胀,大便稀薄,四肢不温等。但两证相比,气虚轻而阳虚重,所以脾阳虚证,畏寒较甚,并有腹冷痛,甚则面浮肢肿等。这些症状只有仔细诊查才能分辨。可见寒象之有无是两证鉴别的关键

论治法则

温运脾阳,疏风散寒。

方剂选要

1.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赤芍加饴糖。桂枝汤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阳祛风。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合赤芍,甘苦相须,和里缓急。可见饴糖是小建中汤的主药。本品气味甘温,功于温脾润肺,中虚而邪不解者,并有发表作用。仲景制小建中汤,其治疗阴阳不和之虚劳发热乃为功效之一。清代医家柯韵伯、汪琥等认为本方不单于建中,且可发表。本方还有生姜之辛温,大枣之甘温,辛甘相合,温脾阳且和营卫。增入黄芪,补气固表,抵御外邪。《金匮要略》记载本方主治虚劳不足,腹中拘急,自汗短气等。全方共奏温中补气,缓急止痛,调和营卫的功效。治疗脾阳不足外感风寒的感冒颇为适宜。

2.桂枝人参汤 即理中汤加桂枝。理中汤以温补脾胃之虚寒为特长。方中人参温补脾胃之阳气为主药;干姜温脾阳祛虚寒为辅药;白术健脾益胃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为使药。增入桂枝之辛温,意在温经散寒调和营卫。仲景用此方治疗外证未除、协热而利的表里不解者。即既有脾胃虚寒的下利不止,又有恶寒发热、头身痛的表证不解。实为治疗脾胃虚寒感受风寒的对证方药。

3.理中汤加味 清代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把理中汤作为太阴感寒的基本方药。他说:“凡见腹痛,吐利交作,脘闷不食,六脉沉细,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饮,此太阴感寒本病也,当以理中汤为主治。”上述症状,乃脾胃阳虚、水湿不化而致。治当温中阳,运水湿。理中汤为正治之方。兼外感加紫苏叶,腹胀加厚朴,食不消加青皮、陈皮,呕吐加公丁香、藿梗,泄泻加木香、木瓜

成药简介

1.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增入附子,即附子理中丸。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于脾阳虚之甚者,非此莫为。服用时以生姜、葱白煎送服,就可以起到外散风寒,内温脾阳的作用。

2.黄芪建中丸 即黄芪建中汤的成方制剂。服用时,可用紫苏叶煎汤送服,增强辛温解表的功效。

3.丁蔻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公丁香、白豆蔻组成。公丁香辛温,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白豆蔻辛温,芳香健胃,行气暖土。2味加入理中丸,就使该药不但有温中散寒,健脾补气的功效,而且具有行气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于脾胃虚寒兼浊气不降与气滞不和证候,症如脘腹隐痛,食后泛恶,大便稀薄,脉沉缓等,尤为适宜。若脉浮缓有表证者,可用紫苏叶、葱白煎汤送服。

4.温中健胃丸 方用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炒麦芽、药曲健胃消食。合用成丸,适于脾胃虚寒,食滞不化。症见腹痛喜暖,呕吐清涎的患者。用紫苏叶少许煎汤送服,是治疗脾胃阳虚兼食滞而感冒的良药。

5.小建中合剂 为小建中汤的成方制剂。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良方。平时可作为脾阳虚患者的补益剂服用。感受风寒时,可用生姜、葱白适量煎汤混合服用,内补外散,疗效显著。

饮食疗法

1.葱白生姜羊肉汤 葱白15克,生姜15克,羊肉150~200克,橘皮6克,吴茱萸3克,白胡椒粉适量。

将葱白、生姜、羊肉等一同放入沙锅内煮,等肉熟后,吃肉喝汤,服后微汗,每日1次。

羊肉温中补虚,扶助正气。葱白、生姜能祛风散寒。吴茱萸、胡椒粉温中散寒。橘皮行气健脾,止咳化痰。合之,具有温中助阳,解表散风寒的作用。中焦虚寒而外感风寒者最为适宜。

2.猪肚姜桂汤 猪肚150克,生姜15克,肉桂3克。

将猪肚洗净,放于碗内或陶瓷器皿内,加入生姜、肉桂、少许盐及水,隔水炖之,猪肚熟后,分2次饮汤吃肚。

猪肚甘微温,入脾胃二经,长于健脾养胃。生姜、肉桂温中散寒。3味同用,既温中健脾养胃,又有辛散表寒的作用。

3.狗肉粥 黄狗肉200~250克,粟米400~500克。

将狗肉切片。粟米洗净,加水煮粥,放入狗肉、盐、豆豉适量。待肉熟米烂后,食用。

狗肉、粟米两物同用,有温补脾胃及肾气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纳少,肢冷等症。可作为脾阳虚病人的日常食补方。感受风寒时,可加入适量生姜、葱白,以解肌表之风寒。

4.薏苡仁粥 薏苡仁60克,葱白2根,生姜10克,莲子15克,大枣5个,红糖30克。

先将薏苡仁、莲子、大枣放入沙锅内同煮30分钟,再放入葱白、生姜、红糖,煮沸2分钟后即可食用。

薏苡仁为脾胃之药,善长益土生金。莲子、红糖、大枣均为甘温补益脾胃之气良品。葱白、生姜发散风寒。合之,共奏温中健脾,散风祛寒的功效。于脾胃阳虚、感受风寒不甚者,可以食用。(www.chuimin.cn)

5.鹌鹑党参淮山汤 鹌鹑1只,党参15克,淮山药30克,肉桂3克,生姜10克。将鹌鹑去毛和内脏,切块,洗净,与党参、淮山药、肉桂、生姜共煮,加入少量盐调味,待煮30分钟后可食肉饮汤。

鹌鹑味甘性平,有很好的补益脾胃作用,与党参、淮山药3味同用健脾养胃。肉桂温中散寒,生姜祛寒解表。5味合用,于脾胃虚寒而感受风寒者适宜。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列缺、迎香、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

手法:风池、大椎、列缺、迎香用泻法。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用补法,加灸。

2.按摩疗法

用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再用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再按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最后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足三里、中脘等穴治疗,每穴约3分钟。

3.拔罐疗法

选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用投火法拔罐。每次留置10~20分钟,每日1~2次。前4穴也可用滑罐法。

4.贴敷疗法

(1)暖脐膏:石硫黄30克,白矾30克,朱砂15克,丁香10克,麝香0.5克,独头蒜(去皮)3枚,芝麻油250毫升,生姜200克,黄丹120克(炒)。

将前6味药混合捣融成膏,制成丸药如黄豆大,再将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姜,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黄丹,收膏备用。

取药1丸,放入摊成的膏药中间。贴于穴位,1穴1丸,3日1换。

选穴为神阙、脾俞、大肠俞。

(2)久泻糊:白矾50克,白面20克,米醋适量。

将白矾研为细末,加入米醋、白面,调和如糊状。

取药糊分别涂布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1日换药3~5次。

选穴为涌泉(双)、神阙、止泻穴(脐下2.5寸)。

5.熏洗疗法

(1)芫荽加味汤:芫荽1把,防风15克,荆芥15克,桂枝15克,煎水。先用蒸气熏浴,再用毛巾蘸洗胸背、头面及四肢。

(2)黄芪防风苏叶汤:黄芪60克,防风15克,紫苏叶15克。煎水,熏洗法同上。

6.耳穴压贴疗法

取穴:脾、肺、内鼻、肾上腺、皮质下、额、太阳等穴。

方法:用0.5厘米见方的小胶布,将王不留行粘贴在耳穴上。并需用手指按压穴位,每天按压4次,每次1~2分钟。

验案选萃

案一 宋某,男,55岁,1960年4月20日初诊。患者本体素弱,平时易罹感冒,此次感冒持续月余,服药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出,身倦乏力,关节不利,二便正常,舌淡无苔,脉象沉迟无力,此属阳虚感冒,营卫不固,治宜温阳益气,宗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五钱,防风一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三钱。先煎附子30分钟,再纳余药同煎,去渣取汁,分2次温服。

复诊: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见轻,仍时汗出,脉弦缓,右沉迟,左沉弱,舌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用温阳利湿为治。

处方:生黄芪四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二钱,薏苡仁五钱,山茵陈三钱,桑枝(炒)一两。

再诊:诸症大减,气机舒畅,尚微感恶凉,脉缓有力,前方去桑枝加高良姜二钱,以温胃阳。

末诊:服药后已不畏冷,脉右沉迟,左弦缓,继宜温阳补中,改用丸剂缓调以善其后,早服附子理中丸二钱,晚服补中益气丸二钱。逐渐恢复而获痊愈。

(据《蒲辅周医案》摘编)

案二 刘某,痢疾复作,投当归银花汤,另送伊家制痢疾散茶2包,病虽愈,惟便后白色未减,心下痞鞭,身热不退。愚思仲景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遂书此以服,大效。后因至衡州取帐目,途中饮食不洁,寒暑失宜,病复大作,遂衡邑将原方续服3剂乃愈。

(摘《中医杂志》谢安之医案)

辨治按语

前人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训。阳虚外感,特别是脏腑阳气虚弱的外感,治表治里或表里兼顾,要权衡表里轻重而施。仲景有伤寒下后表里缓急先后治法的遗则。大凡外证未除,里证虚寒严重的,当先救里后解表;若里和表未解者,则急当救表。而表里证均不甚急者,可解表救里兼施。案一治法,始终用芪术附加味治疗,若仔细玩味,亦是先治表而后治里之法,特别是善后之方,完全是为恢复脾(肾)阳而设。案二为协热下利,表里证相当,故选用解表和里的桂枝人参汤治之。由此可知,阳虚外感治法,应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三表七里,灵活达变,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