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肺气虚证感冒之脾肺气虚证,是指素体脾肺气虚的病人,在感受风寒后而呈现出内伤兼表的一种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③、④中1项兼⑤、⑥中1项,并具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脾肺气虚证。但脾肺气虚证应当有肺气失肃和虚馁的症状,如咳嗽吐痰,胸闷气短,面色白,自汗等。......
2024-01-08
肺气虚证
感冒之肺气虚证,多因久病体弱,七情内伤,发散太过,劳力过度等,耗损肺气,以致卫表不固,风寒外侵,形成感冒病的气虚证候。其主要症状为:恶风(或恶寒),发热,咳嗽,气短,自汗,脉浮虚等。
临床表现
主症:①恶风(或恶寒)发热;②自汗,鼻塞,流清涕;③咳嗽无力,身楚倦怠;④呼吸短促,动则尤甚。
次症:头痛头晕,胸痞满闷,痰涎清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
辨证分析
肺为华盖,主气,主卫,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主宣发,以肃降为顺。在正常情况下,肺气充沛,则卫表固护,腠理致密,邪不能独伤人,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若体质素弱,肺气不足,卫气不固,则六淫之邪必趁虚而入,或从皮毛,或从口鼻,致肌表之营卫失和,肺经之肃降不行,诸症由生。邪轻而浅者,只在肌表;重而深者,内及脏腑。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肺气一虚,固卫失职,感受风寒,必恶风(或恶寒),发热,汗出亦多。肺气不能宣达,肺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涕。肃降之令不行,故发咳嗽。平素气虚,适感外邪,必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尤甚。邪在肌表,经气不畅,上干于头则头痛头晕。他如胸痞满闷,痰涎清稀,均系肺气失肃,气不布津所致。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或②,并见③、④中任何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感冒病的肺气虚证。
疑似证鉴别
1.风寒表虚证与肺气虚证 两证都具有表虚见证,如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无力,苔白等。但风寒表虚证多无慢性虚损病史,其发病以卫强营弱为病机,多无肺气虚证的咳嗽无力,呼吸短促等;而肺气虚证必具慢性虚损病史,且有气短咳喘无力等虚象。
2.脾气虚证与肺气虚证 感冒病的脾气虚证与肺气虚证都具有气虚特点,但病位不一。脾气虚证的食少、腹胀、便溏,与肺气虚证的自汗、咳嗽、气短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由于脾主运化与肺主清肃的功能有别所决定的。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两证共见的恶风发热,鼻流清涕等表证,就会忽略气虚在病位上的不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不可不细辨之。
论治法则
补益肺气,发散表邪。
方剂选要
1.玉屏风散 本方主治虚人感冒及气虚自汗。今肺气虚,表卫不固,无以温分肉而充肌肤,肥腠理而司开合,故用甘温之黄芪为君,大补脾肺之气,白术健脾扶正,助黄芪温分肉,实腠理,培土以祛风,固表止汗为辅药。而且黄芪、白术合用补脾胃以资气血之源,脾主肌肉,脾健则肌肉充实,以拒邪于外,不使内袭扰肺。防风走表,遍行周身,为风药中之润剂,除风而不燥,并助黄芪益气以御风为佐使药。防风、黄芪合用,实表能固卫,疏表能祛邪,补疏兼用,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3药合用,既可固表止汗,又可祛风散寒。卫气振奋,腠理致密,自汗自止,表证自愈。
本方补散兼施,为肺气虚,腠理疏松,体虚感冒而没。如表虚外感风寒,恶风自汗脉缓者,可加桂枝以解肌;表虚自汗多者,可加白芍、五味子、牡蛎、浮小麦以敛阴固表;鼻塞流涕,喷嚏者,可加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葛根以疏风通窍。
2.黄芪桂枝五物汤 此方系张仲景为治疗血痹而设。对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而感受风寒者有良效。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之缓,加补正气的黄芪,倍生姜以宣通阳气,是振奋阳气,运行气血的良方。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桂枝温经通阳为辅药,助黄芪达表而行气血;佐赤芍养血和营,助黄芪以敛阴固表;生姜辛散,大枣甘温,姜枣同用以增强调和营卫之力,共为使药。全方5味,补虚解表,对肺气虚外受风寒的感冒,尤为适宜。
成药简介
1.人参保肺丸 本方益气补肺,止咳定喘。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的久咳、气喘等。咳嗽久治不愈,肺气耗散;肺朝百脉,或可累及他脏。故以人参益气补肺;玄参清热养阴;麻黄宣肺平喘;苦杏仁降逆止咳;川贝母润肺化痰;石膏清泄肺热;佐五味子养肺阴,收敛耗散之肺气,并合罂粟壳敛肺气定喘;配砂仁、陈皮、枳壳疏畅气机,以防过于收敛而发生气塞;用甘草补中,调和诸药。全方补中有疏,宣中有敛,是治疗肺虚咳喘的有效成药。如表邪未解可用紫苏叶10克煎汁冲服;气虚自汗者黄芪煎汁冲服;脉细数,心动悸,面目浮肿,喘息短气者禁用。
2.复芪止汗冲剂 方以黄芪益气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为辅药;麻黄、牡蛎、五味子收敛止汗为佐使药,全方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的作用,于肺气虚多汗易感冒者尤佳。
3.参苏丸 本药益气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多痰,胸闷呕逆等。方中党参、大枣益气培土以资化源;紫苏叶、葛根、生姜升散表邪;前胡、半夏、橘皮化痰祛湿;茯苓渗湿健脾;枳壳、桔梗宽胸理气;木香调气;甘草助党参、大枣健脾,兼调诸药。方药组成偏于益气化痰解表,对外感风寒而有痰阻气滞者疗效较佳。
饮食疗法
1.补虚正气粥 炙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少许,粳米100~150克。
先将黄芪、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沙锅煎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液合并,分2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人参亦可制成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煮服食。服粥时,不食萝卜、茶叶。
本粥对一切气虚证均有效。
上3味共煮1小时,候温,饮汤后,将人参及核桃仁食之,1次服完,晨起或晚间服。以上3种药物的性能,补多散少,对肺虚感冒疗效尤佳。
3.人参饺 人参10克,菠菜1500克,面粉1000克,瘦猪肉(回族用羊肉)500克,生姜10克,葱20克,胡椒粉3克,花椒粉2克,酱油50克,芝麻油5克,食盐适量。
将菠菜洗净去茎,搓成菜泥,加适量清水搅匀,用纱布挤汁待用。人参润后切成薄片烘脆研成细末待用。姜、葱洗净后切成姜末、葱花。肉剁碎,加盐、酱油、花椒粉、胡椒粉、姜末拌匀,加适量水搅成糊状,再入葱花、芝麻油和人参粉拌匀成馅。将面粉用菠菜汁合好揉匀,如菠菜汁不够,可加适量清水。包成饺子煮熟食用,根据食量分多次吃完。
本方补肺气,益脾气。对肺虚咳喘,脾虚纳呆病人,常食有益。(www.chuimin.cn)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支正、风门、列缺、迎香、太渊、肺俞;配穴:合谷、足三里、风池。
手法:补泻兼施,并可加灸。
支正、风门祛风散寒;列缺、迎香宣利肺窍;太渊、肺俞补益肺气;足三里扶正祛邪;风池、合谷疏利阳明,可增强祛风散寒,解表宣肺的作用。
2.推拿疗法
(1)风寒袭肺:直擦背部膀胱经,以温热为度。再用按法或揉法在背部两侧肺俞、膈俞治疗,每穴约2分钟。
(2)肺气虚弱:重点横擦前胸上部及背部心俞、肺俞区域,均以透热为度。再用轻柔的推法或按、揉法在两侧肺俞、脾俞、肾俞治疗。每次1~2分钟。
(3)头项强痛:取穴印堂、头维、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天柱等。用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揉印堂、太阳、百会等。再用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
3.贴敷疗法
五倍子、郁金各等份,蜂蜜适量(炼)。2味药物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加入蜂蜜调制成膏。取膏药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灵墟穴,盖干纱布,胶布固定,1日1换,7~10天见效。本方有益气敛汗作用,可以预防感冒。
4.导引健身法
两肩扭动,运动膏肓穴。合掌并两足,蹲身假坐,起三跃。本法有调畅肺气,祛风散寒作用。
验案选萃
案一 庞某,男,成年。
经年流涕,一受风寒匝月始瘥,头脑胀痛,形寒肢冷,鼻塞善嚏,咳呛多痰,胸中了了,面色少华,自汗多泄。体虚卫疏,顾薄失护,议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法。
嫩桂枝一钱,杭白芍二钱,炙甘草一钱,黄芪三钱,防风一钱五分,杏仁三钱,制半夏三钱,白茯苓四钱,生姜一片,大枣3个,白术三钱。2剂。
服后畏寒头痛已瘥,汗出遍身,形神大爽。鼻塞咳呛如故,卫和腠通,肺气尚未清宣耳。霜桑叶三钱,蔓荆子三钱,辛夷五分(去壳用仁),浙贝母三钱,橘红络各一钱五分,炒牛蒡子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苦桔梗一钱二分,生甘草八分,蝉蜕八分。2剂。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顾薄之人,更易被风邪侵袭。既袭之后,则不易骤去。因此,虚人受感,单用表药,非但外邪不去,反使正气受伤,在治疗上应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为原则。
桂枝配白芍,一散一收,伍以生姜、大枣之相须,甘草之协调,故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玉屏风散以黄芪配防风,更以白术相助,实表能散邪,疏表能固卫。二方相须从事,可达到既不伤正,又能祛邪的目的。故本例患者,服首方即畏寒头痛见瘥,汗出遍体,形神大爽。
(据《内科临证录》陈道隆案摘编)
案二 李某,女,47岁,感冒3个月余。开始发热恶寒,头晕头痛,全身关节酸困,鼻涕喷嚏,某医院给服阿司匹林而愈,隔日复发如初,再次服之,以后旋发旋服,旋愈旋发,一拖3个月余未愈。不但原有症状未除,复加四肢无力,动则气喘自汗,面神疲,诊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此是屡用汗解,耗损肺气,卫外不固,内虚不能驱邪外出,外邪乘虚内袭。治宜扶正祛邪,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治之。黄芪30克,防风15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葛根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2克,甘草3克。2剂水煎服。自汗等症全部消失,原方去柴胡、葛根,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未再复发。
(选自河南中医研究院翟明义验案)
案三 杜某,男,70岁,农民。2年来反复感冒,经常在上次感冒愈后1至2周,或因受凉,或因劳累,或不明原因又复感外邪,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喷嚏,咳嗽,气短发热,身困肢倦,胸胁苦满,口苦纳差,少寐头晕,偶有小便不利。经西医用胸腺肽、丙种球蛋白治疗,中医多方调理,疗效不理想,前来门诊诊治。查体:精神差,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浮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鸣,心膈未见异常。血常规:WBC8.6×109/L,HGB116g/L,N0.74,L:0.26。X线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给柴胡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柴胡、防风各15克,黄芩、人参、半夏、桂枝、白术各10克,生黄芪20克,炙甘草8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后,体温正常,恶寒发热,流清涕之症消失,咳嗽气短,身困肢倦,胸胁苦满明显减轻,连服1周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为了巩固疗效,继续服用此方1周后,面色红润,饮食增进,睡眠正常,嘱患者适度户外活动,并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适,随访1年,再未有感冒罹患。
[摘自《陕西中医》2005,26(3):207]
案四 黄某,男,68岁,干部,2002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近2年来稍遇冷气即发作鼻塞流涕、干咳、咽痒,2次感冒间隔1~2个月。病人及家属颇感苦恼,曾服用很多中西药,如清热解毒口服液、维C银翘片、利君沙等。服药后症状即可减轻。但每遇劳累、受凉即发。此次感冒发作1周,症见: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全身疼痛、自汗乏力,舌苔白、舌质淡、脉细软无力。查鼻黏膜及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经辨证属气虚感冒。给予玉屏风散加味:浮小麦20克,山药、黄芪各15克,防风、白术各10克,西洋参6克,射干、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1周,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去浮小麦、射干,嘱再服1周。1年后随访无感冒发生。
[摘自《陕西中医》2007,28(8):959]
辨治按语
肺气虚感冒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认清肺气虚的特点。它的临床特征是:气短乏力,声低息微,动则自汗多汗,面无华,不任操劳。由于卫外不固,故易感风寒。它的感冒证候,有的恶寒发热比较明显;有的则以咳嗽,鼻流清涕为主要症状;而有的则以微恶风寒,暂不发热,咳嗽,吐痰清稀为主要见症。在治疗上要注意是单纯的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还是肺虚夹痰叠受风寒。前者宜益气固表,实脾护卫,如玉屏风散法;后者宜益气固表,健脾化痰,如桂枝汤合六君子汤类。若年老虚弱太过,或久病重病之后,肺气久虚,卫外失固,感受风寒,治非短时所能奏效者,解表切忌汗多,补虚也不可操之过急,重在缓以补气,以待元气有复,自可抵御风寒。
案三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表证,是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治邪在半表半里而偏于表的首选方;加桂枝辛甘温化,取其发表散寒,温经通阳的作用,能增强小柴胡汤透达解表之功。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表虚自汗及体质虚弱易受风邪者,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固表止汗,护养卫气;防风能疏风散邪,用其散邪疏风而不伤阴。二方合用,治外感表证,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举凡表里失和,营卫不调,脾胃虚弱,肺气不宣等病机,均可用此方益气固表,运转气机。将其应用于反复感冒,特别是老人感冒,可达到效如桴鼓的作用。
有关感冒论治学的文章
脾肺气虚证感冒之脾肺气虚证,是指素体脾肺气虚的病人,在感受风寒后而呈现出内伤兼表的一种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③、④中1项兼⑤、⑥中1项,并具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脾肺气虚证。但脾肺气虚证应当有肺气失肃和虚馁的症状,如咳嗽吐痰,胸闷气短,面色白,自汗等。......
2024-01-08
脾气虚证感冒病的脾气虚证,是脾气虚弱,复感风寒,而出现的一种虚性感冒证候。辨证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生化气血则正气虚弱;卫气滋养于中焦,脾虚卫气生化不足,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形成感冒病之脾气虚证。诊断要点具备主症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气虚证。脾阳虚感冒除具有脾气虚证的主要症状外,必须具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
2024-01-08
肾阳虚证感冒之肾阳虚证,是指素体阳气虚弱,命门火衰,复受风寒所致的感冒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③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③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肾阳虚证。两证除表证类同外,肾阳虚证也是相同的。适用于肾阳虚而致的腰膝酸痛以及腰部劳损等。......
2024-01-08
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及次症中任何一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湿证。风寒表湿证为风寒湿邪袭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淫雨季多见;水上井下作业者亦易患本证。风寒表实证不夹湿邪,故不具备表湿症状。而风寒表湿证,必见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难以转侧等表湿症状。本方发汗祛湿,疏风散寒,用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甚为合拍。本方适应范围较广,风寒表湿证即在其列。......
2024-01-08
肺肾阴虚证感冒之肺肾阴虚证,乃因肺肾两脏阴液亏耗,复感外邪,出现以发热恶风,头痛,干咳,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为主要症状的感冒证候。辨证分析感冒之肺肾阴虚证,多见于慢性虚损者。故感冒病之肺肾阴虚证,表证多热。但肺肾阴虚证,病变涉及到肺与肾,肾之府为腰,藏精,主水,故肾阴不足,虚热内迫,可见腰膝酸软,盗汗,遗精,五心烦热等。肺肾阴虚之感冒,可单独服用。以上3、4、5三方,对肺肾阴虚证感冒解表有益。......
2024-01-08
鉴别诊断(一)烂喉痧与感冒烂喉痧同感冒一样,都是冬春季常见的时病,始见发热、咽痛、脉浮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三)春温与感冒春温属温病之一,也是时邪所致的疾病。在病因方面,春温是受春季温热之毒而致,感冒则是感受风寒之邪而发,即是温邪所感,也较轻微。另外,春温由表入里,入脏较快,而感冒由表入里伤及脏腑者较少。且感冒病失治亦可导致鼻渊,而鼻渊病人又易患感冒,所以两者应作鉴别。......
2024-01-08
诊断要点凡具见主症①、②、③、④,或主症①、③及次症②,或主症②、③及次症①、②,并具典型舌脉者,即可诊为太阳少阳并病证。与桂枝合剂同时应用,对于太阳少阳并病证有迅速退热之效。案二为典型的太阳少阳并病证,具有腹痛拒按,显为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太阳少阳并病证而偏于表的方剂。......
2024-01-08
血虚证感冒病之血虚证,系素体血虚,或产后血亏未复,或大失血后营阴不足,复感风邪,导致卫不和的一种体虚感冒证候。疑似证鉴别肺阴虚证与血虚证感冒之肺阴虚证与血虚证,同属体虚兼感,虚实错杂,表里同病之证,但病因病机不同,各有其证候特点。感冒血虚证服用时,用薄荷、竹叶煎汤送服更佳。......
2024-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