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理可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以第1种最为常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60%~75%。B超检查见甲状腺实性包块,有部分包块可见有沙粒样钙化。病位在甲状腺,与肝脾关系密切。......
2023-12-04
温 燥 证
温燥证,是秋阳以曝、久晴无雨之时,感受燥热之邪为病的证候。其病性偏热,以燥气犯肺而致口、鼻、唇、咽等清窍津液干燥为主要见症。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而微恶风寒,头痛,少汗;②干咳少痰或无痰;③咽干鼻燥,口渴。
次症:咽痛,咳甚胸痛,鼻出血,皮肤燥热。
舌脉:舌尖边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辨证分析
秋季,燥气主令,但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是指初秋时节,炎热未尽,久晴无雨,空气干燥,侵人肺卫,发而为病。一般多在立秋至秋分之间。温燥外袭,郁于肌表,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温燥上扰清窍,则见头痛;温燥伤肺,肺失清肃,肺津耗伤,则干咳少痰或无痰;“燥胜则干”,其温燥尤易伤津耗液,故咽干鼻燥、皮肤燥热,燥甚伤及血络,则鼻出血。苔必干,脉必数,均说明温燥的特点是温热伤阴。
诊断要点
凡在秋季感受外邪发病,具见主症①、②及次症中任何一项;或见主症①、③及次症中任何一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温燥证。
疑似证鉴别
1.风热表实证与温燥证 风热表实证初起风热侵袭肺卫,其临床表现与温燥证相类似,如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但风热证初起热象较明显而无或少见清窍干燥的肺燥征象,且易形成痰热阻肺和逆传心包之变,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季多见。温燥证初起除肺卫见症外,必伴肺燥津伤之证,上部干燥症状较突出,少见逆传心包,发病仅限于秋季。总之,以临床特征及发病季节和病理变化方面去辨析,就会明确两证的不同。
2.凉燥证与温燥证 同为秋燥之候,但其病性有寒热之别。凉燥性寒,温燥性热。其鉴别要点是:凉燥证恶寒发热,而温燥证则发热微恶风寒;凉燥证口不渴,而温燥证口必渴;鼻咽干燥和干咳,温燥证甚于凉燥证;凉燥证舌质如常,虽红而不甚,脉浮而不数,而温燥证舌红脉数是为必然,以此为辨。
论治法则
辛凉甘润,透表泄热,清肺润燥。
方剂选要
1.清燥救肺汤 温燥伤肺,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亦不可用苦寒之味,以防气阴两伤。只宜用清燥润肺法。方中桑叶经霜者得金气而柔润,轻宣肺燥;石膏直清肺金燥热,两药合用,清泻肺胃燥热,以撤致病之源,共为主药。用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增液,同为辅药。用人参益气生津,苦杏仁、枇杷叶泻肺润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使外袭之燥得除,内伤之液得润,肺气清肃,诸证自解。
2.桑杏汤 秋感燥气,初起必在肺卫,故清宣肺卫,当为治法之准。方中桑叶轻宣燥热,苦杏仁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子皮清泄肺热,浙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有清宣燥热,凉润肺金之功效。咽喉干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鼻衄者加茅根、墨旱莲以凉血止血;咳痰黄稠者加马兜铃、瓜蒌皮以清热化痰。
3.沙参麦冬汤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当以甘寒救阴。方中沙参、麦冬滋养肺胃之阴为主药;玉竹、天花粉、冬桑叶润燥宣泄为辅药;生扁豆养胃健脾为佐药;甘草甘润泻火为使药。诸药配伍,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宣泄燥热的功效。若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养阴清热。
4.翘荷汤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当从轻宣凉散,以辛凉药为治。方中连翘、薄荷辛凉(寒)宣散燥热为主药;黑栀皮、绿豆皮凉润并导热下降为辅药;甘草、桔梗甘润利咽为佐使药。全方具有清散上焦燥热之功效。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成药简介
1.秋燥感冒冲剂 秋燥伤及肺卫,当辛凉甘润并用。方以桑叶、菊花、前胡辛凉清透表邪为主药;北沙参、麦冬甘寒清燥润肺为辅药;伊贝、苦杏仁宣肺止咳为佐药;山豆根、桔梗、竹叶清热利咽为使药。全方具有清燥热、养肺阴、止咳嗽的作用。是治疗温燥初起,以发热干咳及口鼻干燥为主症的良药。
2.秋梨膏 方以秋梨为主药,甘寒生津,止咳化痰;浙贝母清化燥痰,麦冬甘寒润燥,共为辅药;鲜藕生津止渴为佐药;青萝卜行气化痰为使药。诸药合用,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用于秋燥伤肺,阴虚燥咳,或久病阴亏火旺伤肺者。
3.羊胆丸 方以羊胆干膏与浙贝母为主药,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百部与白及为辅药,清热化痰,止咳止血;甘草为佐使药,甘润泄火,调和诸药。本药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干咽燥等。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兼以止血的功效。
4.川贝清肺糖浆 本品又名川贝清肺露。方中以川贝母、枇杷叶、苦杏仁肃肺止咳为主药;以麦冬、地黄、蔗糖滋阴清肺为辅药;薄荷、桔梗为佐药,有宣达肺气的作用;甘草为使药,调和诸味。本品用于燥热伤肺引起的咳嗽、咽痛、低热、口渴等。有清肺润燥、止咳退热之功。
饮食疗法
1.薄荷糖 薄荷粉30克,白砂糖500克。
将白砂糖放入铝锅内,加水少许,用文火熬稠,加入薄荷粉,调匀,再继续熬至拉起丝状,以不沾手为度,即停火。将薄荷糖倒入涂有熟菜油的搪瓷盘内,冷却后,将糖取出,先切成条状,再切成块,随时食用。
2.雪梨百合冰糖饮 大雪梨1个,百合10~15克,冰糖适量。
将雪梨洗净,切块,百合洗净,同水煮,加入冰糖,水煮沸30分钟后,取汤饮之。
3.银耳百合沙参汤 银耳12克,百合15克,北沙参12克,冰糖适量。
将银耳先用清水浸泡几小时,待膨开后,与百合、沙参、冰糖同放沙锅中水煮,1小时后取汁饮用,银耳、百合可食用。
以上3方均有清肺润燥作用。
4.甘蔗粥 甘蔗汁100~150毫升,粳米50~100克。
用新鲜甘蔗,榨取汁100~150毫升,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日1~2服。
甘蔗粥对肺燥咳嗽,热病伤阴,大便干结等病,治疗效果颇为理想。
5.润肺止咳茶 玄参、麦冬各60克,乌梅24克,桔梗30克,甘草15克。
上药干燥后共研碎,混匀,分装,每袋18克,每服1袋,1日2次,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玄参、麦冬养阴润肺,乌梅生津止渴,桔梗、甘草止咳祛痰。此茶剂用于温燥干咳症较好。
6.清热止嗽茶 甘菊花、炙枇杷叶(包)、霜桑叶各6克,陈皮、黄芩各3克,生地黄、焦枳壳各4.5克,鲜芦根2支。
将芦根切碎,上药共为细末。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温服。
此茶剂对温燥证的干咳及诸窍干燥症,有清润作用。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大椎、外关、少商。
手法:毫针浅刺,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上诸穴为手太阴、阳明、少阳诸经穴。鱼际配尺泽清泄肺热,化痰止咳;曲池配内庭清热保津;大椎配外关、少商清热解表。合之,有疏散表热,清肺润燥之功。
2.推拿疗法
取穴:大椎、肺俞、风门、曲池、内庭、头维、印堂、太阳、迎香、百会。(www.chuimin.cn)
手法:首先按揉大椎、肺俞、风门等穴,各1分钟;再拿两侧肩井;继之按拿两侧曲池、合谷以酸胀为度。然后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再用一指禅推法。(方法见“凉燥证篇”。)
3.贴敷疗法
清肺咳嗽膏。瓜蒌大者1个,大浙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
先将浙贝母、青黛混合研细末,再将瓜蒌连子皮捣融(如系干品可研为细末),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上药,调和如膏。
取膏分别摊贴肺俞、大杼、后溪(均双),盖以纱布,胶布固定,1日1换或2日1换。本膏如配合内服,每次6克,取效更速。
验案选萃
案一 王某,35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病因:初秋久晴无雨,天气温燥,遂感其气而发病。
症状: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旋即咳痰多稠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
舌脉:脉右浮数左弦涩,舌苔薄白而干,边尖俱红,此《内经》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是也。
疗法:遵经旨以辛凉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汤加减。
处方:冬桑叶9克,生石膏12克(冰糖水炒),原麦冬4.5克,光苦杏仁6克,南沙参4.5克,生甘草3克,制月石1克,柿霜4.5克(冲),瓜蒌仁12克(杵)。
先用鲜枇杷叶30克(去毛筋)、雅梨皮30克2味煎汤代水。
次诊:连进辛凉甘润,肃清上焦,上焦虽渐清解,然犹口渴神烦,气逆欲呕,脉右浮大搏数者,此燥热由肺而顺传胃经也。治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甘寒清镇以肃降之。
次方:生石膏18克(杵),甘蔗浆两瓢(冲),毛西参4.5克,生甘草1.5克,竹沥4.5克,原麦冬4.5克,鲜竹叶30克,雅梨汁两瓢(冲)。
先用野菰根60克,鲜茅根60克,鲜刮竹茹9克煎汤代水。
三诊:烦渴已除,气平呕止,惟大便燥结,腹满似胀,小溲短涩,脉右浮数沉滞。此由气为燥郁,不能布津下输,故二便不调而秘涩。张石顽所谓:“燥于下必乘大肠也。”治以增液润肠,五汁饮加减。
鲜生地黄汁2大瓢,雅梨汁2大瓢,生莱菔汁2大瓢,广郁金3支(磨汁约2小匙)。
用净白蜜30克,同汁重汤燉温,以便通下为度。
四诊:1剂而频传矢气,2剂而畅解燥屎,先如羊粪,继则夹有稠痰。气平咳止,胃纳渐增,脉转柔软,舌转淡红微干。用清燥养营汤,调理以善其后。
白归身30克,生白芍9克,肥知母9克,细生地黄9克,生甘草1.5克,天花粉6克,蔗浆2瓢(冲),蜜枣2枚(劈)。
效果:连进4剂,胃渐纳谷,神气复原而愈。
(据《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摘编)
案二 王某,女,工人,27岁。1960年10月5日初诊。
病因:秋燥之邪外束,痰热之郁内阻。
症状:身热头痛无汗,咳嗽痰稠,口渴喜饮。
舌脉:舌苔薄腻微黄,脉来浮滑且数。
疗法:辛凉以祛外邪,苦寒以清痰热。
处方:荆芥穗4.5克,蔓荆子9克,嫩前胡4.5克,金银花12克,连翘壳12克,黑山栀12克,薄荷叶4.5克(后下)。
二诊:10月6日。身热退而未尽,胸痞不畅,两目无神。舌苔薄净,脉来濡数。燥热夹痰互阻,气机郁塞不宣。今拟原法出入。
原方去黑山栀,加枯黄芩、冬桑叶、嫩紫苏梗各4.5克。
三诊:10月7日。身热得汗渐解,咳呛未止,胸痞未畅。舌苔薄腻,脉来濡滑微数。燥热夹痰内壅肺胃,尚未清彻。
今拟叶香岩辛凉甘润之意,以桑杏汤化裁。
冬桑叶6克,白蒺藜9克,嫩前胡4.5克,苦桔梗3克,清炙草3克,光苦杏仁12克,川贝母粉4.5克(包)。
四诊:10月8日。身热已退,咳呛未止,头晕目眩,苔薄净,脉濡软。血虚之体,燥热伤肺。当以甘凉润肺而养营血。
白归身4.5克,炒白芍4.5克,黑稆豆衣12克,天花粉12克,川贝母粉4.5克(包),光苦杏仁12克,生甘草3克。
五诊:10月10日。咳呛渐稀,头晕神疲。再以原法续进,原方2帖。
六诊:10月12日。咳呛渐瘥,入夜较甚。舌质红绛,脉濡滑。今拟清燥润肺而养营血。
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白归身4.5克,炒白芍9克,川贝母粉4.5克(包),甜杏仁9克,苦杏仁9克,黑稆豆衣12克,茅芦根各9克。
七诊:10月14日。咳呛渐少,头晕神疲,纳谷不香。苔薄净,脉来濡数。病后气血两虚未复。今拟益气养血,润肺止咳。
党参4.5克,白归身4.5克,炒白芍9克,光苦杏仁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川贝母粉4.5克(包)。
(据《内科临证录》摘编)
辨治按语
“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燥证则宜柔润;火郁可以发之,燥邪则宜濡之;治火可用直折,治燥只宜滋润。
温燥近似风温,宜辛凉甘润。案一首进辛凉甘润之清燥救肺汤以清上焦之热,次以竹叶石膏汤之甘寒清镇以清肺胃之热,终用清燥养营汤养血润燥而收功。药随证变,总不越上焦治气,中焦增液,下焦治血之旨。案二为燥热夹痰为害,故用辛凉甘润,清燥润肺为治,终用益气养血,润肺止咳之品而益其虚。
有关感冒论治学的文章
按病理可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以第1种最为常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60%~75%。B超检查见甲状腺实性包块,有部分包块可见有沙粒样钙化。病位在甲状腺,与肝脾关系密切。......
2023-12-04
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细胞癌或移行上皮癌,75%发生于后叶,其次为前叶和侧叶,亦有部分多发性。前列腺癌早期多无症状,凡50岁以上男性排尿如有不适即应就诊检查。以前常用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近年普遍采用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1%~5%。......
2023-12-04
急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胆心痛、胁痛、黄疸等范畴。2.肝胆湿热 起病较急,病情较重,多见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脓毒型 病情危急重,多属于胆囊积脓或坏疽性胆囊炎。仅适合于单纯性胆囊炎。主治各型急性胆囊炎。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2023-12-04
本病的基本病因为外感热邪,脏腑蕴毒,其基本病机则责于气血凝滞。水煎服,用于痈化脓未溃破。如有糖尿病,应同时治疗,及早得到控制。2.手术治疗 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做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清除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2023-12-04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本病在中医学称之为“脉痹”,中医认为本病与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或热毒等因素相关。患肢脉搏减弱或消失伴头晕头痛,视力减退。适用大动脉炎脾肾阳虚者。益气活血,温阳通络,适用大动脉炎气虚血瘀型者,症见头晕乏力,肢体发凉麻木,舌质淡有瘀点苔白脉细。......
2023-12-04
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凡狂犬咬伤者服药后必泻下猪肝、鱼肠样黑色大便,小便如苏木水样,服至大、小便正常为度。攻下解毒,防治狂犬病。治疗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甚则收牙缩舌,以及疯犬咬伤。2.试用狂犬病免疫血清 10~20ml或按40U/kg体重计算,肌内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