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感冒,是中医疾病学中最为概念化的名词之一。感冒病具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这样,就使许多人虽患同一疾病,临床表现却有一定或很大的差异。典型感冒应当是系列性明确,阶段性明显,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其原因,与病人体质、受邪轻重、治疗早晚及用药情况有关。所以,我们在诊治感冒病的时候,还必须与其他一些时病相鉴别。......
2024-01-08
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证,系指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闭,肺气失宣所致的感冒证候。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苔白等为主症。
临床表现
主症:①恶寒重,发热轻,无汗;②肢体酸痛或头项强痛;③鼻塞声重,时流清涕。
次症:①咳嗽,痰多稀薄;②头重,身困;③胸闷,喘促,泛恶,不食。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辨证分析
本证系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风为阳邪,具升发向上、向外之性,易伤头面诸窍。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易伤阳气。两邪杂感,束于肌表,使毛窍闭塞,玄府不通,邪正交争,发为斯证。邪气郁闭,正气不充,虽有交争,但风寒偏盛,故恶寒重、发热轻;风寒束表,腠理闭塞则无汗;足太阳之脉主一身之表,其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风寒客之,经气不舒,甚或收引,故见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袭表,内犯于肺,肺气失肃,气道不利,故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痰稀,重者则见胸闷、喘促;脾湿素重的病人,还会见到头重,身困,或泛恶、不食等;其他如苔白、脉浮紧,乃为风寒表实证的典型舌脉。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①、③,并见典型舌脉者;或见主症①及次症两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实证。
疑似证鉴别
1.风寒表虚证与风寒表实证 两证病因都是感受风寒病邪,且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苔白脉浮等症状。但风寒表虚证为风邪偏胜,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见汗出而脉浮缓;风寒表实乃寒邪偏重,寒性凝滞,腠理束敛,故而无汗且脉浮紧,依此便可鉴别。
2.风热表实证与风寒表实证 风热表实证与风寒表实证,同为病邪在表、肺卫受邪的证候,故其初起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等表证,但由于病因有风热与风寒之别,其临床表现就有明显的不同。风热证为风热郁表,肺失清肃,故以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渴、脉浮数为特征;风寒证则为风寒郁遏,肺卫受病,故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脉浮紧为特征。另外,风热证咳嗽,痰多黄稠,多有咽肿痛;而风寒证咳嗽,痰多清稀,一般咽不肿痛。
3.凉燥证与风寒表实证 凉燥又名“次寒”。其病初起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酷似风寒表实证,故应鉴别之。凉燥证发于秋深,为燥气寒化所致,发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有明显的时令性;而风寒表实证多见于冬春两季,这是两证区别之一。其二,“燥胜则干”,故凉燥证多见口咽鼻干燥之象,且痰少而黏;而风寒表实证咳痰清稀,又无干燥的表现。据此,便可明确两证的不同。
论治法则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选要
1.麻黄汤 本方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首选方剂。适应于感冒风寒表实证。方中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药;配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祛邪为辅药;佐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若服用后汗出热不退者,可佐知母一味于本方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若兼挟湿邪,头重身困明显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若痰多壅阻肺气,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喉中辘辘有声者,可加紫苏子、茯苓、桑白皮降气化痰。若无汗而烦躁甚者,为风寒外束,郁热不宣,宜加重麻黄用量,并增生石膏清内热,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素有痰饮,复感风寒,表邪引动内饮,以致内饮外寒,互结不解,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苔滑脉浮者,可于本方去杏仁,加赤芍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加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散寒降逆,佐五味子一味酸收之品,意在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太过。
2.香苏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兼有气滞,或素有肝气郁结而外感风寒较重者。方以紫苏叶辛温芳香,疏风解表,兼以温中行气为主药;香附疏肝行气为辅药;陈皮理气健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共奏解表散寒,宽中和胃,行气解郁之功效。若表寒重者,可酌加葱白、豆豉以增强辛温散寒的作用;若气滞明显,脘腹疼痛者,可加乌药、干姜以冀气行痛止;若外感风寒,内宿痰饮,证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头痛鼻塞,胸膈满闷者,可于本方加半夏、桔梗、前胡、茯苓燥湿化痰,表里双解。
3.活人葱豉汤 本方适应于风寒表实证初起一二日,头项强痛连及腰背,恶寒无汗而咳喘,脉浮紧者。方以葱白辛温解表、通阳发汗,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药;豆豉解肌退热、散邪除烦,葛根升阳发表、解肌生津为辅药。药虽4味,但功专力宏,故自宋代以后,被许多医家列为治疗感冒之良方。
成药简介
1.表实感冒冲剂 方以辛温之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定喘,紫苏叶辛温芳香也能发汗解表,葛根解肌退热生津,3味共为主药;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防风、白芷发散风寒,共助主药解表,为辅药;杏仁、桔梗、陈皮宣肺止咳,生姜散寒走表,为佐药;甘草性缓,能防止大汗伤津,为使药。全方配伍,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之功能。适用于风寒表实感冒,证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者。
2.川芎茶调丸 方以辛温之川芎祛风散邪,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即偏头痛或头顶痛;辛温之羌活祛风散寒,善治太阳经头痛,即后头痛连及项部;辛温之白芷善入头部祛风散寒,专治阳明经头痛,即前额痛,3味共为主药。细辛、薄荷、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共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取清茶苦降,制约升散温燥太过之弊,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寒郁闭,经络不和所致的头痛。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甚,无汗,鼻塞声重,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
3.午时茶冲剂 方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邪;紫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羌活、白芷发散风寒,通痹止痛,共为主药。以苍术、厚朴、藿香、陈皮、枳实辛温行气,健脾和胃;山楂、神曲、麦芽健胃消食;柴胡和解表里,共为辅药。川芎走诸窍并入血分,连翘制约大队温燥药之热性,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药。桔梗、前胡引诸药入肺,以助宣化解表,止咳化痰;红茶入脾胃,和中化滞,共为使药。全方配伍,具有解表散寒,和中化滞之功,系表里兼顾的解表和中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患者。应用指征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吐泻腹痛、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脉浮滑等。
4.榄葱茶 方以橄榄清肺化痰,利咽解毒;葱头解表散寒、温中;生姜发汗解表、温中和胃;紫苏叶解表和胃。共具解表平胃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感所致恶寒发热、头痛、呕吐恶心、胃寒不适等。
5.感冒软胶囊 用于素体血虚,外感风寒湿邪所致风寒表实证感冒。方中麻黄、桂枝、荆芥穗发散风寒;羌活、防风祛风胜湿,五味共为方中主药,发散风寒湿。葛根解肌发汗,除项背强;白芷芳香上达,除风寒头痛;桔梗宣肺,苦杏仁肃肺,合而调肺之升降;以上4味共为辅药。石菖蒲性辛温,芳香化湿,醒神和胃;薄荷轻扬升浮,配桔梗利咽喉,配白芷散邪止头痛;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大队辛温剂中,佐制温燥太过,尚可防寒邪化热而清之,寓意深矣;川芎活血,当归补血,合而养血活血,川芎秉升散之性,上行头目,配白芷、防风治外感风寒头痛,功效尤著。诸药相合,对外感风寒所致恶寒无汗、周身骨节酸痛、头痛等风寒表实证,用之合宜。口服每次2~4粒,1日2~3次。
6.感冒清热颗粒 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处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兼清里热各占1/2。方中荆芥穗、紫苏叶、防风、白芷发散风寒为主药。辅以苦杏仁苦泄肃肺降气止咳;葛根、柴胡解肌清热;薄荷、桔梗宣肺利咽亮音,配杏仁以调肺之宣肃升降,化痰止咳;苦丁茶清热散风,除烦止渴;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葛根、柴胡、薄荷、桔梗、苦丁茶、芦根共为佐使药,以清内热。对风寒在表失解,入里化热;或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内热者,用之颇宜。纯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无内热者,用之不宜。临床使用注意:不可被“感冒清热”名称“误导”而用于风热感冒;也不可按世俗所云用于“冬季感冒”而不辨证使用,20世纪90年代某年北京暖冬暴发流感,属冬温、春温范畴,治当清热解表或卫气同治,误投感冒清热冲剂以辛温解表,出现咽痛、咽喉痛、鼻血等误治坏症,教训不可不记。
7.正柴胡饮颗粒 本方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和阵》正柴胡饮原方。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和解退热;防风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2味合为君药;陈皮辛苦温,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合为臣药;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共呈表散风寒,解热止痛之剂。外感风寒,邪未入半表半里,慎勿早投。用于既有风寒表证、又有少阳证(半表半里证)者,较为恰当。
饮食疗法
1.葱豉饮 葱白15根,淡豆豉10克,生姜10克。
3味捣烂,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或煮沸2分钟。取汁温服,服后加衣被静卧取汗。
2.生姜粥 生姜6~9克(切细或捣烂),粳米50克,葱白2根。
先用粳米煮稀粥,粥成后加入生姜及葱白,再煮片刻,温热顿服取汗。
3.姜糖饮 生姜15克,葱白3段。加水500毫升,煮沸加红糖20克,趁热1次服下,盖被取微汗。
4.紫苏叶鸡蛋 紫苏叶30克,鸡蛋2枚。
先煎紫苏叶数分钟,去渣,再将鸡蛋打破搅匀倒入药汁中,上火煮3~5沸即成。顿服,1日2次。药后覆被取汗。
以上4法,对风寒表实感冒之轻者,均有发汗解表的治疗作用。
5.姜葱梨鸡蛋 梨120克,生姜15克,葱白15克。(www.chuimin.cn)
3味煎汤。取鸡蛋2枚打入碗内搅匀,用煎好的药汁乘沸时冲入。乘热顿服,覆被取汗。
本方对风寒束表,肺气失宣的感冒、咳嗽最为适宜。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①风池、列缺、外关;②风池、列缺、风门、合谷。
手法:用毫针浅刺,泻法,体虚者亦可用灸法。2组穴位交替使用。
2.火罐疗法
(1)推罐:患者俯卧,先在背部涂上液状石蜡或凡士林或植物油,后在大椎穴部位置大口径火罐1个,然后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脉向下推移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缓慢推移,停于肺俞穴。接着仍按上法另置1个火罐于对侧肺俞穴,停留5分钟后取下。
(2)拔罐:选择胸背部肌肉丰满处,各拔小火罐4~6个。四肢酸痛者,可在四肢肌肉丰满处拔罐。头痛者,可在前额和颞侧处拔罐。采用投火法或闪火法均可。
3.按摩疗法
取穴:合谷、曲池、风池、风府、肩井、角孙、太阳。
手法:拿、按、抹、扫散法。先用双手拇指按太阳穴,再抹前额,然后扫散法于角孙穴。最后拿合谷、曲池、风府、肩井穴结束。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
4.塞鼻疗法
取大蒜剥去外皮,削成圆柱形塞入鼻孔中,约20分钟取出。每天上、下午各1次,或用大蒜汁滴鼻亦可。
本法有通窍宣肺作用,可作辅助疗法使用。
5.雾化疗法
紫苏叶15克,葱白15克,生姜15克,淡豆豉15克。
用瓦罐盛水煎之,离火后趁热令患者面对药罐吸其蒸气,最好用布盖头,保持10分钟或更长时间,令其汗出为度。
本法发汗作用较强,体弱者切忌受风,且取微汗即可。
6.刮痧疗法
(1)用五分硬币或小羹勺,蘸凡士林、植物油或酒水各半均可。从大椎穴由上向下刮,另刮肩、颈、项、印堂、太阳等,由轻到重,力量适中,但不能反复刮,刮至局部出现红紫条痕为止。
(2)或用食、中指弯曲后蘸上白酒或姜汁,用力反复挟捏印堂、太阳、大椎、风府、曲池等穴,捏至皮肤红紫为度。
验案选萃
案一 邹某,男,22岁,农民。素体强健,初病发热恶寒,口渴息粗,头身疼痛,某医作风热外感治,书银翘散予之,服2剂其热更甚。切其脉浮数而紧,舌苔虽黑而滑润,肌肤灼热而喜近衣被,口渴而不多饮,身无汗,二便通利。知其为伤寒误治也。法当辛温散寒,使邪从汗解。桂枝10克,麻黄10克,白芷10克,石菖蒲6克,穿山甲9克,厚朴10克,蝉蜕5克,羌活6克,甘草6克,葱头5节,水煎温服。嘱服1~2剂,得汗透即止。
上方初服1剂,微微汗出,服2剂大汗淋漓,热退,全身酸痛减轻。其父见病好转,欣然再剂,尔后汗出不止,畏风,四肢挛急,屈伸不利,口微渴,小便短涩,脉濡缓,舌苔黄白而润。拟桂枝加附子汤,再重加黄芪,服2剂汗止,不渴,仍身疼痛,脉迟缓无力,舌淡少苔,宗新加汤之意加附子,3剂而愈。
(据《王湘医萃》王志高医案摘编)
案二 沈某之房客某君,12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求医,延至1个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余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
(据《经方实验录》摘编)
案三 黄某,女,31岁,2003年11月7日诊。妊娠6个月,因前日妇科检查过程中,室内冷气太过,不慎外感风寒,遂致恶寒身痛,鼻塞流清水,喷嚏不止,纳少口淡,舌质淡、苔白,脉浮滑而略紧。此暴受风寒所致,治疗当以解表为急。用麻桂各半汤加减。炙麻黄8克,苦杏仁、桂枝、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2剂后症状消失,饮食起居恢复正常。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5]
案四 王某,女,3岁。1996年11月11日来诊。体温39℃,鼻流清涕,喷嚏,无汗,轻咳,指纹浮红,脉浮紧。外感风寒,卫阳被阻,腠理闭塞,故而恶寒较重,而发热无汗。鼻为肺之窍,咽喉乃肺胃之门户,风寒侵袭肺卫,肺气不得宣利,因而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吐稀白痰。风寒郁于太阳经脉,故患儿常感头痛。证属风寒型感冒,宜用祛风散寒、宣肺解毒之剂,药用感冒散1号。敷药2剂,其病若失。
感冒散1号方为荆芥、防风、苦杏仁、桂枝、赤芍、金银花、板蓝根各10~15克,共为细末,加醋调和呈糊状,每次用10~15克,视年龄太小而定剂量,敷贴于神阙穴上,用纱布盖上,再用绷带或布条拦腰扎好(松紧适度),每日换药1次。
[摘自《河北中医》1998,20(2):69]
辨治按语
风寒表实证的治疗原则以发汗解表为主,正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除非邪气化热外,不可内服寒凉药物。否则,邪气郁闭,难以透散。如案一误用寒凉方药,致高热不退,后改用辛温解表,邪从汗解。案二虽病程1个月,但麻黄汤证具备,故放胆用麻黄汤治疗,亦获显效。
解表散寒方药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须喝热粥或开水以助药力,必要时加衣被温覆,促其出汗,汗后及时更衣,以防再受风寒。饮食应清淡,不宜生冷油腻之品,以防留邪。
发汗解表,服药后以遍身微微有汗为度,不可汗之太过。过汗则病不解,甚则反生他变。若发汗太过,身寒畏风,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而敛汗。若汗出伤阳,证见四肢挛急,屈伸不利,小便少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温经散寒,调和阴阳。
有关感冒论治学的文章
诊断标准感冒,是中医疾病学中最为概念化的名词之一。感冒病具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这样,就使许多人虽患同一疾病,临床表现却有一定或很大的差异。典型感冒应当是系列性明确,阶段性明显,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其原因,与病人体质、受邪轻重、治疗早晚及用药情况有关。所以,我们在诊治感冒病的时候,还必须与其他一些时病相鉴别。......
2024-01-08
鉴别诊断(一)烂喉痧与感冒烂喉痧同感冒一样,都是冬春季常见的时病,始见发热、咽痛、脉浮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三)春温与感冒春温属温病之一,也是时邪所致的疾病。在病因方面,春温是受春季温热之毒而致,感冒则是感受风寒之邪而发,即是温邪所感,也较轻微。另外,春温由表入里,入脏较快,而感冒由表入里伤及脏腑者较少。且感冒病失治亦可导致鼻渊,而鼻渊病人又易患感冒,所以两者应作鉴别。......
2024-01-08
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及次症中任何一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湿证。风寒表湿证为风寒湿邪袭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淫雨季多见;水上井下作业者亦易患本证。风寒表实证不夹湿邪,故不具备表湿症状。而风寒表湿证,必见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难以转侧等表湿症状。本方发汗祛湿,疏风散寒,用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甚为合拍。本方适应范围较广,风寒表湿证即在其列。......
2024-01-08
国家基本药物治疗感冒病证中药制剂品种目录1983年始,卫生部原药政管理局设立了中成药整顿委员会,组织全国450余名中医药专家参加,历经10年时间,对全国中成药进行整顿。到2005年1月《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制剂品种目录》已修订过3次,原订每4年修订1次。......
2024-01-08
脾气虚证感冒病的脾气虚证,是脾气虚弱,复感风寒,而出现的一种虚性感冒证候。辨证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生化气血则正气虚弱;卫气滋养于中焦,脾虚卫气生化不足,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形成感冒病之脾气虚证。诊断要点具备主症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气虚证。脾阳虚感冒除具有脾气虚证的主要症状外,必须具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
2024-01-08
第二节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血尿的病因十分繁杂,尽管尿红细胞形态基本上可以明确该血尿是肾小球性还是非肾小球性,但还需要做大量的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尽管如此,约10%的非肾小球性血尿患者仍不能明确诊断,只好暂时诊断为“特发性血尿”,在以后的观察当中仍会有部分患者可以找到病因而明确诊断。......
2024-07-03
肾阳虚证感冒之肾阳虚证,是指素体阳气虚弱,命门火衰,复受风寒所致的感冒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③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③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肾阳虚证。两证除表证类同外,肾阳虚证也是相同的。适用于肾阳虚而致的腰膝酸痛以及腰部劳损等。......
2024-01-08
诊断要点凡具见主症①、②、③、④;或见主症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及次症,并见苔白脉浮者,即可确诊为太阳阳明合病证。疑似证鉴别1.太阳少阳并病证与太阳阳明合病证两证均为太阳经与他经相兼为病,同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故提出加以鉴别。另外,彼证由于邪传于里,热迫大肠,传导失职,所以独见大便臭秽,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这是太阳阳明合病证所不会见到的。乃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加半夏治疗。......
2024-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