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感冒护理调摄可不药而愈

感冒护理调摄可不药而愈

【摘要】:护理调摄感冒本属轻浅之疾,轻证患者只要护理调摄得当,可不药而愈。因此,除要及时正确进行治疗外,护理调摄,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辨证施护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的证候,从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护理调摄

感冒本属轻浅之疾,轻证患者只要护理调摄得当,可不药而愈。症状较重者,需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治疗,短期亦可治愈。但对于老年人、婴幼儿、身体虚弱,以及时行感冒重症患者,容易夹杂其他病证,甚或发生传变,引起其他严重疾病。因此,除要及时正确进行治疗外,护理调摄,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一般护理

(一)加强宣传

在感冒流行季节,除普遍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外,更应有针对性的对病人及其家属宣传有关防治及护理调摄的知识,便于观察病情,妥善处理,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二)适当休息

感冒轻者,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可照常工作,但应适当增加休息时间,以利正气恢复,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过度劳累可降低机体抗病能力,邪气乘虚入内,引起其他变证,应尽量避免。时行感冒病情多较重,往往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应卧床休息,并积极治疗。

(三)注意隔离

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在流行季节患者应尽可能减少外出或应酬社交以防传染。外出应戴口罩。多人同室居住时,应尽量少接触,也可以用帷幔将房间隔开。对流感病人更应注意隔离。

(四)环境适宜

主要指室内环境。一是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经常开窗通风换气,阳光不要直射病人,以免刺激病人眼睛,影响休息。开窗通风时,应给病人加衣被,不可直接吹风。夏季可在窗内加挂竹帘,既可避风,也使室内环境雅静。应避免室内有杂味,如病人的排泄物、剩余汤药等。

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肺为娇脏,恶寒恶热亦恶风恶燥。故冬天要有一定的防寒保暖措施,这对素体阳虚者尤为重要。但室内亦不得过于温燥,否则可致病人咽干鼻燥,咳嗽加重,甚至咯血、鼻衄,此对素体阴虚者尤为重要。室内应经常洒水,如生火炉,则在炉上置一壶水,令其蒸发。天太热时,可在室内放置冰块,既降温,又可使室内空气湿润。

室内有电扇或空调者,应注意电扇不宜直吹病人,风不宜太大,时间不宜过长。空调温凉度应适宜,不可与室外气温悬殊过大,亦应定时开窗通气,或病人在室外休息、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

(五)调畅二便

肺与大肠相表里,感冒之为病,肺卫首当其冲,亦可移热于大肠;肺又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从六经辨证而言,足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邪自皮毛入者,首犯足太阳膀胱经。因此,对感冒病人,二便调畅,可使邪不内闭,不致入里传变。风寒感冒者,宜多喝温开水或热稀粥;风热感冒或素蕴内热者,宜喝凉开水,频饮之,或饮蜜糖水,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使二便通调。但单纯表证切忌滥用通利之药,以免诛伐太过,而虚其里,且有引邪入内之虞。

(六)调节饮食

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切忌炙煿厚味及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之物。饮食调味,应根据平时习惯,亦不宜过偏,但风寒感冒或平素脾胃阳虚之人,可酌食一些酸辣汤类,有助解表或温中。

(七)煎服药法

药之效与不效固与辨证用药有关,但煎服之法亦为重要。(www.chuimin.cn)

煎药器皿以沙锅为宜,亦可用搪瓷锅,忌用铁、铝等金属容器。煎药用水以清洁井水或河水为佳,城市一般用自来水。感冒病的防治药物多系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一般方法为:将药物置于锅内,视剂量大小加适量冷水或温水浸泡并搅拌,约停半小时后用武火急煎,煎沸后10~15分钟即可。煎药时应加盖,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切忌煎煮时间过长,致药力耗散,降低疗效。体虚感冒,往往补虚药与解表药同用,煎药时则宜先煎其他药,解表药后下。有些方剂有特殊的煎药要求,按医嘱区别掌握。解表药一般煎1~2次。

解表药,一般是煎好后乘热顿服,以助汗出,意在使邪由肌表随汗而出。但服法必须适宜,《备急千金方·伤寒》提出感冒服解表剂时自护3条,即避风、复服、啜热粥。“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疾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对于高热等病重患者,服药确不要拘泥于日1剂,必要时1日可进2~3剂,务使全身津津汗出,方可驱邪外散,邪从汗解。一般病人亦可将1剂药连煎2次,药汁混合,贮于暖瓶,分2~3次服用。意在使药汁浓度一致,药力均匀。中成药服法可按说明进行,或遵医嘱。

(八)详察病情

感冒虽为小恙,但却不可忽视,尤其对高龄、宿疾、体弱、婴幼儿、孕妇产妇及病情严重者,更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以免发生意外,特别应注意:

1.汗出 感冒服解表剂后,汗出表解是正常现象。但汗出一定要适度,即遍身img12微汗,自头面胸腹至手足四肢,全身湿润。若服药后仍不出汗或汗出不透,病必不解,可增加衣被、多喝开水等促使出汗,必要时可再进剂或加食疗针灸等其他治法。但亦不可大汗淋漓,汗出太过则耗伤气津,甚则有亡阴亡阳之虞。故《医林绳墨·伤风》言:“治法注意,有汗当实其表,无汗当发其表,凡发不可大发也,又当疏泄之。”汗出之后可暂停药,亦须避风以防复感。

2.体温 药后汗出,体温亦应随之逐渐下降,如药后出汗体温不降,当考虑有其他病变,尚需认真辨证。如药后汗出,体温下降急骤,则应及时检查心脏、脉象和血压,以防虚脱。

3.大便 风热外感,或外感夹有宿食、内热者,用药中往往含有清热或通腑之品,药后应汗出便畅热退。如引起大便泄泻,则说明寒凉太过,且有引邪入里之患,应以热粥服之,并及时复诊。

4.服药格拒 有的病人服药格拒不入,旋即呕吐。遇此情况,可在服药前后嚼以生姜,或候药凉后少量频服。尤以小儿,惧怕服药,应尽量鼓励自动服药,不要捏鼻强行灌服,否则易致呛咳或呕吐。

(九)勿乱服药

有的病人,尤其感冒重症及性情急躁者,欲疾病之速愈,往往杂药乱服或中西药并用,致使发汗不止或引起变证。医护人员应在用药、食疗、起居、饮食等方面给予指导。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与辨证论治一样,是中医的特色。辨证施护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的证候,从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感冒一病属中医的表证,但感邪有不同,体质有虚实,邪气有兼夹,故应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以辨证为前提,以证候为依据,在护理时区别对待。

(一)辨证候的性质,区别护理

证候不一,护理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如风寒感冒,以恶寒重为特点,此类病人应注意防寒保暖,药宜热服,加衣被,啜热粥。饮食可佐姜、葱、蒜、椒等以调味,助药力散寒祛邪。风热感冒,以发热重为特点,应顺其病势,不需强发其汗。风热感冒出现高热,一般不采用凉水敷或冰敷降温,因为此种物理降温法,可使腠理闭塞,汗不易出,与因势利导的汗法相悖。咽痛者,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宜清淡,禁忌公鸡、鲤鱼、狗肉等发物。如此等等,当视病情而区别护理。

(二)注意体质虚实,加强护理

感冒一病,体质壮实者病程短、疗效快,选用解表剂即可。而体虚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视其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而加强护理。如阳气虚者,易患风寒感冒,在发汗同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居室宜温暖,饮食宜辛辣温热,发汗勿太过,更应防止漏汗不止。阴血虚者,易感风热,居室宜通风凉爽,饮食应清淡,多食蔬菜瓜果,多饮水。根据“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对阴血虚弱者,不宜强发其汗,尤其产后、亡血,劫汗太过必更伤阴血。可加用食疗清补之方,以滋汗源,但亦不应过用寒凉,免至冰遏。对虚证病人平时喜进滋补者,在感冒期间,一般应暂时停服常用之滋补药物。婴幼儿体质娇嫩,重症感冒变化最速,尤应加强护理,严密注视变化。

(三)辨邪气兼夹,注意变证

感冒病常可诱发宿疾,或素有痰饮、食滞、气滞等,复感外邪,致使感冒与他病相互兼夹,病情复杂,对这类病人的护理,一方面要注意外感病邪的进退,另一方面应注意观察宿疾的发展情况。因为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往往会此起彼伏。因此,在护理时应全面观察,权衡标本,针对不同情况掌握护理重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对病人负责的态度,还要有较高的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