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图示房性早搏二联律伴束支蝉联确认阻滞区恢复应激才能终止

图示房性早搏二联律伴束支蝉联确认阻滞区恢复应激才能终止

【摘要】:图2-6-1房性早搏二联律伴左、右束支蝉联现象男性,78岁,冠心病。直至出现节律和速率的改变,或迷走神经张力及隐匿传导程度的变化,阻滞区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应激性,蝉联现象才能终止。心室率减慢以后,束支蝉联现象消失,注意应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定义】 快速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伴连续的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或左右束支阻滞是常见的心电现象。1972年Rosenbaum等认为这是“蝉联现象”(linking phenomena)。该现象在束支及其分支阻滞时最常发生,称为束支蝉联现象,即心电图出现连续3或3个以上持续性束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二联律伴左、右束支的蝉联现象 窦性心律加房性早搏二联律伴交替性左右束支阻滞,是左、右束支内蝉联现象。第1个房性早搏下传时,右束支处于不应期中,房性早搏激动沿左束支下传激动左心室,并通过室间隔隐匿性逆传至右束支使其除极,由于右束支除极较晚,房性早搏的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并且与下一个窦性心搏之间的时距缩短,故其后不应期也随之缩短,当第2个房性早搏下传心室时,右束支度过了不应期,而左束支处于不应期中,激动沿着右束支下传首先激动右心室,房性早搏的QRS波群又呈现左束支阻滞图形。此时,激动又可隐匿性逆传至左束支,使其延迟除极,并与下一个窦性心律的时距变短,其后不应期也随之缩短,这样再一次的房性早搏下传心室时,左束支度过了不应期,右束支处于不应期中,房性早搏的QRS波群再次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如此双侧束支交替性“蝉联”现象不断地发生,左、右束支功能性阻滞的图形则反复交替地出现(图2-6-1)。

图2-6-1 房性早搏二联律伴左、右束支蝉联现象

男性,78岁,冠心病。窦性心律,心率75/min,P波时限0.12s,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P-R间期0.22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二联律,下传QRS波群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交替

2.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伴束支蝉联现象 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伴束支的蝉联现象是常见的。束支蝉联现象常发生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起始阶段或心室率突然加快时,心率突然减慢以后,束支蝉联现象终止(图2-6-2,图2-6-3)。

3.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束支蝉联现象 束支蝉联现象发生时,不会改变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频率。

4.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束支蝉联现象 发生于旁路折返的束支蝉联现象,可以改变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束支蝉联现象终止以后,心动过速的频率又加快。(www.chuimin.cn)

图2-6-2 房性心动过速伴右束支蝉联现象

男性,35岁。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第3个房性早搏诱发了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率230/min,呈连续的右束支阻滞图形

图2-6-3 房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阻滞

男性,75岁,病窦综合征。DDD起搏器植入术后,第1与最后1次心搏为心房起搏,起搏间期1.08s,第2个脉冲进入窦性P波上,房性心动过速起始于T波上,心房率150/min,QRS波群时限0.12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产生机制】 双侧束支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一致,室上性激动才有机会通过传导速度较快的一侧束支下传,又通过室间隔逆传至对侧束支,发生一系列束支内干扰。束支蝉联现象一旦建立,就有持续下去的趋势。直至出现节律和速率的改变,或迷走神经张力及隐匿传导程度的变化,阻滞区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应激性,蝉联现象才能终止。

【临床意义】 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中,束支蝉联现象很常见。心室率减慢以后,束支蝉联现象消失,注意应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