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匿传导常与快速心律失常,干扰与脱节、蝉联现象或起搏心律并存。隐匿交界性早搏连续插入室性周期之中,引起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图2-5-2隐匿性交界性早搏引起假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自上而下依次为心电图、希氏束电图和梯形图。①文氏周期中第1个P-R间期意外延长,是阻滞前的P波在房室交界区内发生了隐匿传导。心房颤动伴隐匿房室传导而使心室率得到控制,对人体是有益的。
【定义】 激动传导过程中产生了局部电位,这个局部的电活动在心电图上是隐匿的或没有表现的,只给下一次传导带来了障碍,或引起心脏节律顺延,称为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常与快速心律失常,干扰与脱节、蝉联现象或起搏心律并存。根据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隐匿传导的存在。
【心电图特征】 隐匿传导可发生于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但以房室交界区最常见。
1.窦房结或窦房交界区隐匿传导 早搏、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激动可通过窦房交界区进入窦房结,使窦性激动提前发放或重整窦性节律,引起窦性抑制甚至窦性停搏,或窦性激动传出障碍,是窦房结或窦房交界区隐匿传导的表现(图2-5-1)。
图2-5-1 隐匿性窦房交界性早搏引起假性二度窦房阻滞
A.显性窦房交界性早搏;B.梯形图显示长P-P周期是隐匿性窦房交界性早搏造成的
2.心房内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使P波变形房性早搏后P波改变的原因是心房内隐匿传导造成的。房性早搏隐匿性激动某一结间束,产生新的不应期,下一次窦性激动到达心房时,该结间束仍处于不应期,心房除极程序发生了改变,引起P波变形。
3.交界区隐匿传导
(1)早搏引起完全代偿间歇:早搏隐匿传导至交界区,使之产生新的不应期,干扰下次窦性P波下传,产生完全代偿间歇。
(2)早搏引起不完全代偿间歇:交界性心律伴交界性或室性早搏,激动隐匿逆传至交界区,引起交界性心律节律重整,表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3)插入性早搏后窦性P-R间期延长:插入性交界早搏或插入性室性早搏之后窦性P-R间期延长。
(4)隐匿交界性早搏引起假性房室传导阻滞:①引起窦性P-R间期延长。窦性激动传到交界区,正处于隐匿交界性早搏造成的相对不应期中。②引起下一次窦性激动下传受阻。窦性激动下传到交界区,正处在隐匿交界性早搏所造成的绝对不应期中发生心室漏搏,酷似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5-2)。③引起伪文氏现象。隐匿交界性早搏连续插入室性周期之中,引起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酷似文氏现象。(www.chuimin.cn)
图2-5-2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引起假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自上而下依次为心电图、希氏束电图和梯形图。交界性早搏呈二联律,第1个交界性早搏使P-R间期和A-H间期延长,第2个交界性早搏使窦性部分未能下传,类似于文氏周期中的漏搏
(5)房性早搏伴房室交界区隐匿传导:两个房性早搏连续受阻。第1个房性早搏下传受阻,是由于早搏激动处于上次激动造成的不应期中;而第2个房性早搏下传受阻是由于第1个房性早搏在交界区内发生隐匿传导所致。
(6)室性早搏逆传房室交界区:影响交界性激动的形成,室性激动隐匿性逆传至房室交界区,引起交界性节律重整(图2-5-3)。
(7)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引起的隐匿传导:每一例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都伴发有交界区内隐匿传导(图2-5-4)。
(8)房室阻滞合并隐匿传导:隐匿传导加重二度或高度房室阻滞的程度,也可以使其暂时改善。①文氏周期中第1个P-R间期意外延长,是阻滞前的P波在房室交界区内发生了隐匿传导。②高度房室阻滞可因隐匿房室传导而使逸搏心律不规则。
(9)束支内隐匿传导:激动从一侧束支下传通过室间隔隐匿逆传导至对侧束支,使其产生新的不应期,下一次激动到达时,发生传导延迟或传导中断。
图2-5-3 室性早搏室房隐匿传导,促发加速的交界性心律
图2-5-4 心房扑动,室性早搏隐匿传导引起长的代偿间歇
【产生机制】 激动进入传导系统的某一部位时,该区处于绝对不应期转向相对不应期的临界期,此时的膜电位较小,引发的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度较慢,振幅也低,激动在除极较慢的细胞中传导就容易产生递减传导。由于传导过程中0相上升幅度进行性减弱,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最终完全停止传导。体表心电图上无P波或QRS波。但由于它已激动了一部分传导组织,产生新的不应期,影响了下一次激动的传导。隐匿传导常引起其他起搏点节律重整。
【临床意义】 隐匿传导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心脏停搏,对心脏是有害的。心房颤动伴隐匿房室传导而使心室率得到控制,对人体是有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