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特殊心电现象解读:韦登斯基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特殊心电现象解读:韦登斯基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韦登斯基效应与韦登斯基易化作用,总称为韦登斯基现象。图2-3-1室性逸搏引起左束支韦登斯基现象男性,36岁,因晕厥入院。韦登斯基现象多发生于房室交界区,也可见于窦房交界区、束支内等部位,偶可见于并行心律的传出传导阻滞中。在某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中,各种类型的逸搏和逸搏心律、韦登斯基易化作用及韦登斯基效应,共同组成防止心室停搏的三种代偿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定义】 心脏受到抑制时,可出现代偿机制,暂时改善心脏受抑制的状态,以免心脏陷于停搏,韦登斯基现象就是心脏代偿机制之一。韦登斯基效应与韦登斯基易化作用,总称为韦登斯基现象。

【心电图特征】

1.窦性激动意外地夺获心室。出现于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及室性心律的ST段或T波上的P波意外下传夺获心室。

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逸搏后的室上性激动连续夺获心室(图2-3-1)。

韦登斯基易化作用引起心室夺获后,连续多个窦性激动能够意外地下传,心脏传导得到较长时间的改善。这就是韦登斯基效应的心电图表现。

【产生机制】 韦登斯基现象的发生机制:①传导阻滞区远端受到刺激。②窦性激动适时到达传导阻滞区近端,在逸搏之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窦性P波可下传夺获心室(图2-3-2)。

图2-3-1 室性逸搏引起左束支韦登斯基现象(www.chuimin.cn)

男性,36岁,因晕厥入院。窦性P波规律出现,连续P波未下传,考虑左右束支阻滞,室性逸搏引起左束支传导改善,激动沿左束支连续下传心室,而阻滞于右束支

图2-3-2 韦登斯基现象

A.促进对侧传导改善型:促发性激动在阻滞区隐匿性传导使对侧激动的传导功能改善而下传;B.促进同侧传导改善型:促发性激动在阻滞隐匿性传导的作用,使同侧激动的传导改善并下传;C.混合型:A与B的组合,常是韦登斯基易化作用,继而引发韦登斯基效应

【临床意义】 韦登斯基现象仅见于有传导阻滞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它的出现提示传导系统病变。韦登斯基现象多发生于房室交界区,也可见于窦房交界区、束支内等部位,偶可见于并行心律的传出传导阻滞中。

在某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中,各种类型的逸搏和逸搏心律、韦登斯基易化作用及韦登斯基效应,共同组成防止心室停搏的三种代偿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