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期传导是指心肌组织受抑制情况下出现的意外传导现象。这恰与正常的传导规律相反,也被认为是一种超常期传导现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超常期传导:预期延长的P-R间期意外地缩短。图2-4-1右束支超常期传导男性,65岁,冠心病、右束支阻滞。房室传导的超常期大致集中于3个时间,称为第1、第2和第3超常期。超常传导与隐匿传导有密切关系,了解超常传导,有助于对某些心律失常的解释。......
2024-01-08
【定义】 裂隙现象是指心动周期某一时相内(称为裂隙带)出现的房性激动下传,而较早或较晚发生的房性激动却不能下传心室的一种电生理现象。裂隙现象可以发生于前向或逆向房室传导过程中,也可发生于束支内或房室旁路传导过程中。
【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
1.前向传导的裂隙现象
(1)R-P间期与P-R间期始终呈反比关系,即R-P间期短,其P-R间期长;R-P′间期长,其P-R间期短。在体表心电图上,房性早搏出现在收缩早期,又均能在较长的P′-R间期后继以下传心室,无法判断是超常传导或裂隙现象。此时如患者确实无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以裂隙现象可能性大。
(2)房室前向传导的裂隙现象,应用希氏束电图记录可明确近端延迟区及远端传导阻滞区的部位,判别不同类型裂隙现象的特征。房室前向传导的裂隙现象分大致6型(表2-2-1)。以Ⅰ型、Ⅱ型最常见,体表心电图中早搏下传的QRS形态正常者大部分为Ⅰ型,有室内差异传导者大部分为Ⅱ型。准确地判断裂隙现象类型需运用心腔内心电图与程序调搏检测(图2-2-1,图2-2-2)。
表2-2-1 房室前向传导的裂隙现象分类
图2-2-1 房性早搏伴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中,第1、第2个P′波未下传心室,第3个P′波下传心室,房性早搏的联律间期280ms,比房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P′波联律间期长,比第2个房性P′波时距短,意外下传夺获心室
2.束支传导裂隙现象 多发生在房室结双径路基础上,束支或分支有效不应期大于房室快径路有效不应期是最重要的发生条件,电生理检查:
(1)程控调搏S1-S2负扫时,随S1S2间期的缩短,QRS波形呈正常→束支传导阻滞→正常的系列变化。
(2)体表心电图上随房性早搏联律间期逐渐提前,QRS波形呈正常→束支传导阻滞→正常的系列变化。(www.chuimin.cn)
图2-2-2 心房内裂隙现象
A.配对时间(AP1)为430ms,A-A时间480ms房早刺激(P1)未发生传导中断,而能下传至心室
B.稍短的配对时间(AP1)为370ms,A-A时间为420ms的人工房早刺激在BH波(房室束电波)之前发生传导中断
C.更短的配对时间(AP1为340ms)的房早刺激发生意外传导至心室。这是因为明显的房内传导延缓(P1A时间延长)使A-A时间450ms,反比图B中更长,导致房室结传导功能的恢复
【产生机制】
1.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
(1)分层传导阻滞学说:裂隙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传导径路中出现2个传导屏障区,距激动较近的区域不应期短,但其相对不应期较长,易于发生传导延迟,称为近端延迟。而距激动较远的区域,不应期较长,尤其绝对不应期时程更长,易于发生传导阻滞,称为远端传导阻滞区。较晚发生的激动,因脱离了近端不应期及远端不应期,激动得以传导通过。当激动稍提前时,落在近端的相对不应期,以稍慢的速度到达远端,落在后者的有效不应期内而被传导阻滞。激动再提前,落在近端相对不应期的更早期,以较慢的速度通过近端传导延迟区,到达远端区时,该区已脱离了有效不应期,所以激动又得以传导通过(图2-2-3)。
图2-2-3 房室传导裂隙现象的分层传导阻滞学说
(2)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学说:该学说只能解释传导延迟和传导阻滞区均发生在房室结内的裂隙现象。
2.束支裂隙现象 束支内裂隙现象的发生机制是由于两束支的不应期(主要是相对不应期)不等,造成双束支不同速度传导所致。
3.房室旁路的裂隙现象 旁路裂隙形成的机制如下:旁路的有效不应期比心房有效不应期长时,适时的房性早搏激动可受阻在旁路。当房性早搏进一步提前时,心房肌进入相对不应期,表现为传导延缓,当延缓达到一定程度,激动到达旁路时,其已脱离了不应期,结果使已经传导阻滞的旁路恢复了传导功能而下传激动,即发生旁路裂隙现象。
【临床意义】 裂隙现象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改变基础心率或药物影响心肌组织不应期能使裂隙现象消失。裂隙现象如并发房室结多径路传导,而后者易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
有关特殊心电现象解读的文章
超常期传导是指心肌组织受抑制情况下出现的意外传导现象。这恰与正常的传导规律相反,也被认为是一种超常期传导现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超常期传导:预期延长的P-R间期意外地缩短。图2-4-1右束支超常期传导男性,65岁,冠心病、右束支阻滞。房室传导的超常期大致集中于3个时间,称为第1、第2和第3超常期。超常传导与隐匿传导有密切关系,了解超常传导,有助于对某些心律失常的解释。......
2024-01-08
异位心律在激动的传出过程中发生的阻滞,称为异-肌传出阻滞。异-肌传出阻滞是心脏电活动中的自我保护现象,也是许多异常电活动存在的基础。房性心律消失,能除外房性停搏者,就是三度房-肌传出阻滞。③房性早搏隐匿性二联律、三联律时,其机制是传出阻滞。异-肌交界区始终处于绝对不应期,产生三度传出阻滞。异肌交界区发生3相传出阻滞和4相传出阻滞,可能成为传出阻滞的原因。......
2024-01-08
韦登斯基效应与韦登斯基易化作用,总称为韦登斯基现象。图2-3-1室性逸搏引起左束支韦登斯基现象男性,36岁,因晕厥入院。韦登斯基现象多发生于房室交界区,也可见于窦房交界区、束支内等部位,偶可见于并行心律的传出传导阻滞中。在某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中,各种类型的逸搏和逸搏心律、韦登斯基易化作用及韦登斯基效应,共同组成防止心室停搏的三种代偿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4-01-08
称为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3.交界性逸搏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内差导。2.逸搏起源于分支Massumi提出伴有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的交界性逸搏实际上起源于左束支分支:①根据希氏束电图显示,此种逸搏的QRS波群与H波几乎同时发生,可除外逸搏起源于交界区。②交界性逸搏合并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的QRS平均电轴与基本心律的QRS平均电轴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偏移。......
2024-01-08
4.房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房性心动过速开始的第1个QRS波群,或连续数个QRS波群呈现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6.反复搏动伴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反复搏动下传心室,某一束支或分支仍处于不应期时,可出现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病理情况下,束支不应期异常延长,室上性激动不是过早地抵达心室,也可能遇到一侧束支不应期,因而发生心室内差异传导。......
2024-01-08
铝薄膜互连线,需要至少在绝对温度达到1/2的熔点时开始产生电迁移现象。换句话讲,如果物质的浓度场是无源场的话,原子和空位的扩散通量将会均匀分布,则在互连线中也不会发生电迁移现象。如果在某个区域中,它们的分布是十分均匀的,则会有电迁移现象的发生,但并不会有电迁移所导致的损伤出现,其本质原因是其场量是无源的。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接着分别讨论微观结构、溶质原子和应力对于焊点的电迁移现象的影响作用。......
2023-06-20
授籍国对船舶进行有效管辖,也是授予船舶国籍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方便船籍的一些弊端。国际法委员会的公海制度专题小组专门负责处理船舶国籍问题。这种意见为国际法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所接受,并在国际法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一个确定船舶国籍取得条件最低要求的草案。......
2023-07-24
在房性心律、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以后,也可见到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3.不伴有逆行心房传导的交界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引起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的机制,可能与直接隐匿激动心房内传导束有关。4.心房内传导系统病变心房内差异传导绝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房肌的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变化等,是产生非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的基本病因。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的发生,大多指示有心房肌病变。......
2024-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