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在第四季度大幅减缓。只是由于日本国债大多由日本机构和国民持有,所以至今仍未爆发债务危机。由于发达国家债务负担沉重,而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经济主角,世界经济尤其新兴国家将步入经济增长率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却可能上升的阶段。......
2023-12-07
与人口红利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老龄化。
在人口科学中,当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就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在最严格的科学定义上,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概念,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它强调人群老化,而不是个体老化。个体老化是单向、不可逆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老龄化可以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也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
一是老年人口比例,也称老年系数,系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1971年出版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提出的划分标准,65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在实际使用中,最广泛使用标准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二是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年龄中位数是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的年龄,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下,所以,年龄中位数升降可以清楚反映总人口中较长年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情况,因此是度量人口年龄结构的常用指标,也是度量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指标之一。如果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了,则人口一般出现老龄化;如果降低了,则一般为人口年轻化。按照《人口学方法与资料》的划分方法,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为年轻型人口,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是成年型人口。
三是老少比,系指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之比。在以60岁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的情况下,老少比等于60岁及以上人口数,除以0—14岁少儿人口数的百分比,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高于30%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
其中,老年系数是最常用的老龄化指标。以此衡量,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标志着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完成这一过程,法国用了100多年,而巴西、中国、日本、智利等国将在25年左右。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从2012年起的未来5年间,65岁及以上人数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化将尤其显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80年以来,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翻倍;到205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近3.95亿人。(www.chuimin.cn)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恐怖主义一道,是联合国确定的21世纪三大社会经济挑战之一。目前在世界人口中,60岁以上者约占11%。25年后这一数字将倍增至将近1/4,其中1/6老年人将超过80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受此影响,包括南部非洲,一些国家受到的冲击将尤其巨大。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2.3%, 2033年将升至25.4%。巴西也面临相同处境。这些国家刚刚脱贫不久,就要承受巨大的养老开支。老龄化问题在亚洲地区日益突出,在10个老龄化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就占四席,包括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及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内地、新西兰、斯里兰卡及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进程也都快于美国和英国。日益明显的全球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全球面临“用工荒”威胁,产业结构与社会保险制度也都因此面临压力。
老龄化是未来几十年间中国人口结构所面临的最大变化。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已进入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加速的关键时期。2011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比10年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70.14%,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上升2.93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不断加速增长,年均增速由2001—2010年间的2.1%倍增至2011—2020年间的4.2%。2020年底,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比2010年底增加5700万、增长52%。而另一方面,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将不断减少。2020年底的少年儿童人口将比2010年底减少2900万,下跌11%。
劳动力人口总量见顶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正给中国经济运行节奏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巨大挑战。虽然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较上年减少345万后仍有9亿多,但劳动人口稳步下降将是长期趋势。劳动力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将因此受到严峻挑战,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将会作为主力走上中国舞台。由于中高端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在未来十年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不会受到系统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其前景仍将看好。
在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下降趋势中,中国应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从“以价取胜”的非熟练劳动力向“以量取胜”的熟练劳动力的转变,为内涵式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劳动力基础。在微观层次,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各行各业应从利用人口红利向管理红利、创新红利转变,把握在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后消费提升所带来的巨大市场。
老龄化导致金融市场投资结构和特征发生变化。一是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增加对保险的需求。二是带来风险偏好和投资能力下降,因此相比较高风险的股票和实体资产,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的需求更大。中国老龄化可能成为股票投资的终结者。
人口老龄化也可能是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和全球低利率游戏的终结者。中国高额外汇储备支持了美国以至全球的低利率。但是,亚洲外汇储备急涨,不可能是无限期的,要么美国政府对目前的双赤字政策进行根本纠正,要么继续延迟,直至亚洲撒手退出。今天中国为了就业和出口,不惜代价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但10年后,中国劳动人口比例降幅将凸显出来,更遑论国内服务业发展还可能令劳动力短缺提前。一旦中国政府没有就业压力,增加外汇储备、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动力就会大幅下降,支持美国债市的资金自然变少,美国债市可能因此暴跌,导致全球性金融波动。
有关中国红利:解读经济大趋势与投资大方向的文章
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在第四季度大幅减缓。只是由于日本国债大多由日本机构和国民持有,所以至今仍未爆发债务危机。由于发达国家债务负担沉重,而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经济主角,世界经济尤其新兴国家将步入经济增长率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却可能上升的阶段。......
2023-12-07
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后,全球信息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伴随全球化浪潮,信息化由欧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以致在今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已达很高水平,有些指标甚至超过欧美国家。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向纵深发展。信息技术仍将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日益成型。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催化剂。......
2023-12-07
这次经济黄金增长期终结于1973年,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现象———滞胀。生产停滞作为经济滞胀的重要表现形式,意味着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低于潜在增长速度。高失业、高通胀,是滞胀的典型表现。但这种传统观点,被滞胀颠覆了。结果是,工资与物价管制取消后,通货膨胀即告反弹。滞胀增加了货币政策的难度。......
2023-12-07
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未来中国的发展。因此对中国而言,科技的发展领域不仅仅是最尖端的,而且还包括既有并不尖端的领域。2009年9月21日至22日,有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是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11月3日上午,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了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2023-12-07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兴衰,明显反映出各种文明体的兴亡历程。伦敦、纽约和东京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大、最有影响的全球城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种种社会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人类。......
2023-12-07
智慧城市具有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特点。智慧城市已被世界各国确定为金融危机后振兴经济的关键策略。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
2023-12-07
未来大趋势是什么,不少人尤其权威机构有许多不同的看法。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的报告,认为未来存在四大趋势:一是个人自主权。而获得这些必需资源的途径,未来将因为气候变化问题而进一步恶化。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全球变化存在如下未来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仍将深入发展。......
2023-12-07
(一)社会政治制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得以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逐步确立。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自此,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新时代。时至今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