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种因素分析,尽管推动和抑制消费增长的因素同时存在,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经济由内需主导的势头难以逆转。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增多。但无疑,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稳定作用并做出杰出贡献。随着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的频率提高、差距加大,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将越来越趋于减小;吸收外资主导也将逐渐向对外投资主导转变。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23-12-07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上升,伴随来的经济成长效应。
中国是个劳动力大国,低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核心推动力之一。“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形成了迄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报告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贡献。著名人口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等人估算,人口抚养比(即少儿和老年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1982—2000年期间人均GDP的增长,做出了26.8%的贡献。
而这样的“红利”正在缓慢消失。其信号首先来自于“用工荒”的出现。2003年,浙江等地开始出现“用工荒”,随后在沿海地区蔓延。
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表》显示,2007年中国能够全部招满工的企业不足32%,至少有1/3的企业缺工在25%以上。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用工荒”戛然而止;但2010年,“用工荒”又卷土重来;2011年、2012年更是全线告急,“用工荒”由沿海向内地全线蔓延,出现在作为用劳动力输出地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供不应求。
来自劳动力输出地的数据很可以说明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全国2749个行政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此外,在城里打工的年轻民工也呈越来越少的趋势。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www.chuimin.cn)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测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该书主编、著名人口学家蔡昉警告:中国很快将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向数量型短缺过渡,估计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结束。2013年将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转折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是零增长,之后就是负增长。
但人口红利消失要比预期的来得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中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
2011年的数据表明,中国人口抚养比开始出现下降。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这种下降趋势在2012年继续延续。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经济数据显示,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大陆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比蔡昉的估计早一年。
在过去30年时间里,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其不仅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了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也为国内消费扩大提供了市场基础。不过,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综合生育率一直低于均衡人口生育率水平,甚至低于美国水平,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人口抚养比两个指标看,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且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出生人口大幅减少,1991年至2000年总计只有1.59亿人口,大大少于8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2.27亿和2.12亿,这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20—25岁年轻劳动力人口供给还将进一步下降,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已然迫近。
展望未来,虽然计划生育带来出生人口减少,但由于不断壮大的老年人口将大幅抵消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生育率下降,生产者人口增速将比消费者人口增速更快下滑,在2015年左右低于消费者人口增速,依赖于劳动力增长的“第一人口红利”消失。人们开始寄希望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消费者人口增长快于生产者,从而使生命周期财产开始改善的“第二人口红利”。
有关中国红利:解读经济大趋势与投资大方向的文章
据多种因素分析,尽管推动和抑制消费增长的因素同时存在,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经济由内需主导的势头难以逆转。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增多。但无疑,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稳定作用并做出杰出贡献。随着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的频率提高、差距加大,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将越来越趋于减小;吸收外资主导也将逐渐向对外投资主导转变。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23-12-07
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的供给充分,价格低廉。人们常说中国这十几年的发展是享受了“人口红利”,我今天要提出另一个概念——“制度红利”。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但是少数,多数是享受了“制度红利”的好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这些“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2023-12-06
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映了中国经济通过对外贸易与整个世界经济发生联系的程度。工业化快速发展让中国工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确立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
2023-12-07
“未富先老”对中国的挑战主要是三方面的:一是针对比较优势的。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最为直接。人口老龄化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现行家庭养老方式提出挑战。......
2023-12-07
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外部均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人口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目前,我国在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开展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工作,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实现区域人口均衡。......
2023-08-10
电工企业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迸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并进入国际市场,挑战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电工企业从被动地进入市场到主动迎接市场竞争,潜力逐渐释放,活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
2023-06-21
由人口的增或减所发生的影响,至为明显。若果人口一般的减少,那将危及人类社会的前途。假若企图人口的增加,自然应当提高出生率,但更要紧的是减低死亡率。......
2023-08-17
老龄化包括个体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并呈动态的变化。由于目前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差异较大,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联合国有关部门从多种标准中拟订了国际通用的综合评价指标,详见表1-1。......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