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经济巨大发展:解析工业化带来的红利

中国经济巨大发展:解析工业化带来的红利

【摘要】: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映了中国经济通过对外贸易与整个世界经济发生联系的程度。工业化快速发展让中国工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确立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

一、工业化带来中国经济巨大发展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初只是自发的社会现象。当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需求的时候,更大范围的工业活动就成为必须,于是工业化开始了。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发展也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大量产品通过更高效率生产出来的时候,工业化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富裕的必然道路,成为落后国家改变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化的领地越来越大。伴随资本无孔不入的渗透,工业化逐渐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全球化过程中,在跨国公司主导下,产业分工也在工业化中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最终形成发达国家占据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尤其落后国家占据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的分工格局。

工业化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更成为一个攸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巨大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世人瞩目。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农业文明仍居主导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工业的基础仍然非常薄弱,规模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开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1978年的引进高潮,更让中国工业第三次有了来自国际先进水平的助力。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随着资金、人才、技术和制度由沿海向内地扩散,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快速融入世界,面向全球市场的庞大工业体系得以形成和完善。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带来了中国在全球贸易量比重的上升。在加入WTO之前,中国贸易总量仅占全球贸易量的4%,而2009年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排行榜上首次跃居榜首,2010年再次蝉联第一,当年出口货物量占全球总量的10.4%;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也为中国进口提供了需求。2010年中国在货物进口贸易排行榜上也连续保持位居第二,货物进口量也从上年所占世界总量的8%攀升至9.1%,进口总量同比增长39%,快于同期出口增长率31%。WTO内部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0年间,中国从全球各国进口的各类商品总价值达7.45万亿美元,创下年均增长20%的纪录。在此期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总额增长了400%。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为发达经济体创造了出口机遇,同时也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经济体(LDCs)提供了众多商品的出口机会。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连续3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的全球最大出口市场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和逐渐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走向全球。195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中国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1980年升至第26位,此后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份额增加至11.1%,比2011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映了中国经济通过对外贸易与整个世界经济发生联系的程度。以商品贸易依存度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上升,且升幅远逾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世界平均的贸易依存度为29.27%,而中国仅为14.23%,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到2009年,中国贸易依存度比1978年大幅提高211%,达到44.27%,而世界平均贸易依存度仅上升42.3%,达到41.81%,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以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入世”后的前5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较2001年提升28.5个百分点;此后平稳回落,但基本在50%以上。2011年中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同期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这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这4国低于50%,中国对外依存度仍处较高水平。(www.chuimin.cn)

工业化快速发展让中国工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确立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7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初步确立了制造业大国地位。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资料,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据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达73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62家,总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伴随工业化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崛起。1978—2010年年均增长10%的速度,使得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从中下游向中游演进。制造业是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将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是扣除采掘行业、公用行业后的工业部门,是工业的核心。如果把世界产品的附加值和结构分成高、中、低三档,那么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中端的。因为70%以上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超过60%的出口商品是跨国公司利用先进技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所以不能算低端。20%多是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产品,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也处于低端往中端走,个别已走向高端。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出口产品大多数仍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根据2010年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不到3%。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

与此同时,低成本所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正在推升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成为促进美国“制造业本土化”以及制造业企业外迁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乃至墨西哥等南美地区的重要因素。上述差距为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增添了压力和动力。

中国制造业在层次和效益方面都不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提并论。美国、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制造大国,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三国的制造业增加值,长期高居世界前三位,直到最近为中国超越。但美国仍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体。除了金融、汽车、房地产等少数产业被重新洗牌外,美国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美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在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等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在中低端领域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优势明显下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要重回制造业时代”,“今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并不意味着美国已失去制造业强国地位。

考虑到日、德等占据全球制造业的高端,美、英等占据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同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日德争锋、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与美英争锋尚需时日的现实,未来中国最具备竞争力的领域很可能在中端和部分高端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即具备中等和高级技术水平、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处于中高端的产业集群。但要做到这一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都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但另一方面,基于欧美日在高端制造业的固有优势,以及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高端制造业并非中国制造业的唯一方向。中低端的制造业仍将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制造业尤其中低端制造业提供了需求支撑。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制造,如能实现良性互动,将成为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