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与财富累积

中国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与财富累积

【摘要】: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重要力量。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财富累积、以及人均GDP增速之间保持正相关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中国的城市化

近年来,我行走中国各地,在耳闻目睹之中,对中国城市化或者城镇化进程深有感触。由于人口逐渐积聚于城市或者城镇,江西的一些村落已经人口稀少,甚至于仅有一户人家;在四川,有的居民从山上迁移到城镇,也带来村落人口的大幅减少。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也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增添了困难。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六个阶段。建国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至2010年667个。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中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重要力量。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财富累积、以及人均GDP增速之间保持正相关关系。单位城市土地面积/GDP在过去10年增长5倍,且呈加速增长态势。2000年之后虽是中国城市化平均增速最快的阶段,但人均GDP增长速度更高,两者间的增速之差直线上升至60个百分点。财富向中心城市、大城市迅速集中,以单位土地GDP和人均GDP作为参考标准进行衡量,经济密度最高、最为富裕的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区域性增长中心。中国GDP规模最大的十个城市在全国的比重最高时曾达25%,近年一直稳定在23%左右

城市化伴随人口大量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从内陆向沿海、从西部向东部迁移。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了1.1亿,增长超过8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49.68%,城镇人口比重比2000年普查时上升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尤其是西部地区降幅最大。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比在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流动人口作为生产和消费主体,对城市生产密度、消费密度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城市繁荣。(www.chuimin.cn)

城市化伴随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长。建国以来,中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在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发展。1949年,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只有10座,2008年,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在2008年已达122个,其中有93座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增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大城市规模不断继续扩张。中国一直试图抵制“城市病”,但市场和体制因素都在推动大城市继续发展。在中国现行城市行政等级体制下,政府资源分配与城市等级挂钩,城市级别越高,可调动资源越多,自然可以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更多,最终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这种差距势必导致更多的人口向高级别城市流动。

据各市统计数据,2002—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率以超过20%的速度大幅增长,最高时达37.97%。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800万人的目标;上海市常住人口达1921.32万人,已达《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所确定的2020年上海市2000万左右人口总规模;深圳市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0万人窜升到近900万人。2012年,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069.3万人、2380.43万人和约1050万人(2011年为1046.74万人)。伴随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

大都市连绵区逐步成长壮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凭借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达较高城市化水平,形成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聚集庞大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核心。2008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106242.6亿元,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33%;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9745.6亿元,京津冀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2541亿元,分别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16.7%、9.2%和7%。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56566元、56000元和37494元。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始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