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其中,收入增长既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这一目标被称为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显然,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将奠定中国市场规模扩大的坚实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2023-12-07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利益的重大调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多个方面,涉及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改革,这既是一项紧迫工作,更是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全面、深入的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撬动新增长动力的重要杠杆。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随着改革红利耗尽,社会结构日益板结,为了激发活力,提高效率,避免“中低收入国家陷阱”,新的结构性改革也是中国必然的选择。这些改革包括国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生产要素价格机制改革,其中都涉及既得利益集团,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的三项任务,第一是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
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人终究是“制度人”,有合理的制度设计,才有合理的收入分配。从农村到城市的市场化改革,在电信、银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通过行业放松规制、公司分立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加入WTO从全球引入竞争机制,都是重大的制度变革,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行为,大大激发了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主导的基础性作用,过去通过行政管制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症结解开了。
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局性改革不同的是,现有的结构性改革涉及强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因此不可能指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来实现。期待通过自身改革来优化全局,无疑是不可行的。结构性改革中最关键者,在于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打破种种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体现公平正义。在政治领域,规范政府权力,避免政府权力对于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在经济领域,打破国企垄断,准许民营资本进入;在人事领域,实现体制内外的统一,实现同工同酬;在城乡领域,打破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投入等方面的二元制度安排,城乡居民享有平等权利,是提高经济活力、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性环节和支点。
公权与私权的进一步规范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后,国有经济占据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行政赋予的权力缺乏制约,就势必带来对于私人权利的侵害。以交通运输为例,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网络带来的结果,也使权力掠夺民间财富的能力达到空前的高度。目前全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运输总量加在一起,2012年全国范围的货运量将会超过350亿吨,按照13亿人口来算,一年的人均货运量达到26吨的水平。这种经济规模应是很可观的,但需要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正如陈志武所说:“有了这些高强度、大规模的运输容量和运输能力,如果同时行政权力不受制约,那么,不受制约的政府权力对民间财富的潜在威胁,或者说政府能够侵犯民间财富的能力和程度也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www.chuimin.cn)
”
正是基于资源、行政等种种垄断,市场分割成为阻碍中国大市场形成的最主要障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明显的区域、行业间市场分割似已罕见,但若从市场进入成本考虑,市场交易往往要经过种种关卡才能完成,那么市场分割就很常见。路桥、行业准入、区域准入的种种垄断,种种巧立名目的费用和税收,还有贪污腐败的费用,导致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处于较高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般为8%—10%左右。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06—2011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8.3%、18.4%、18.1%、18.1%、17.8%和17.8%,虽有逐步下降趋势,但仍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过高的物流成本不仅阻碍商品流通,而且推高商品价格,阻碍商品交易。
加强规范,打破垄断,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人尽其用、物畅其流的市场网络。在中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同时,降低收费是建立中国大市场的重要途径。2012年9月30日,中国首次实行高速公路假日免费通行政策。一时间,全国各地高速公路涌入成千上万的私家车,因此带来了高速公路严重拥堵、热门景区不堪重负、车流过后垃圾遍地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蜂拥而至的旅游大军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软着陆和中国消费的光明前景。按照现行政策,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可以说,这是一个短期性的制度安排,要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有待长期性的制度改革。
伴随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十八大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届时中国将释放64万亿的购买力。而如果按照未来几年中国GDP平均同比增长7%、美国同比增长2%的情景假设,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波士顿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达到美国水平的80%。
有关中国红利:解读经济大趋势与投资大方向的文章
而这其中,收入增长既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这一目标被称为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显然,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将奠定中国市场规模扩大的坚实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2023-12-07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可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将有效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战略机遇,将促使供给和需求两端相互促进,使得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
2024-01-19
近几年来,全球保险市场增速下滑明显。2018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费总额仅增长了1.2%,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二次出现中国保险市场增速落后于全球增速。(二)北美保险市场2018年是美国保险业的丰收年。......
2023-08-11
周人翦商,是商、周关系长期紧张的结果。依照《史记》,武乙最狂妄无道的行为,是要和天搏斗。好酒酗酒,是周人眼中商人最不可原谅的耽溺罪行,也是周人认定商人之所以败亡的主因。至于沉湎女色,那是周人宣传纣王最重要的失德行为之一。很有可能,《山海经》的来源和商人、商文化关系密切,因此在周朝以后,就只能以散乱的形式存留,无法正式进入周人的典范系统中,一直都是边缘性的文本。......
2023-08-28
在全球经济走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难得成绩,与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密不可分。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看,内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投资需求稳步趋缓的同时,最终消费需求的贡献提升。二是产业结构服务化态势明显,服务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增长结构重塑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空间上反映。......
2024-01-19
第2节1985—1998年: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一、政策出台背景由于粮食连年增产,我国在1984年出现了粮食过剩,导致“卖粮难”问题,这向相关部门的收购和储存能力提出了挑战。至此,粮食流通“双轨制”建立并完善起来。至此,粮食统销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1993年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又决定定购粮食实行“保量放价”,标志着中国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更加深入。随后,中国各地相继兴办了一些粮食批发市场。......
2023-12-06
同时,由于国家进入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主辅分离、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多种因素叠加,使这个职工、家属数万人的“小社会”迅速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与众多国有企业一样,五冶进入了艰难的时刻。在深入改革的阵痛中,五冶再次面临了新时代的考验。三次奋斗,三上台阶,五冶实现了全方位的变革,在新世纪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