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经济:转型为内需驱动,实现稳健增长

中国经济:转型为内需驱动,实现稳健增长

【摘要】: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2008年是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受益于低成本、大规模的中国经济主动全球化的过程,出口大幅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努力扩大内需,让内需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必须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特别是向消费驱动转变,才能实现长期较快增长。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借助资金和技术引进,依靠经济全球化下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采取以低成本为主的竞争策略,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据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GDP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老大。截至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年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20%,有些年份增速甚至高达40%。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2001年之前的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阶段,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激励和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由低效率国有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非国有部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上升,且升幅远逾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世界平均的贸易依存度为29.27%,而中国仅为14.23%,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到2009年中国贸易依存度比1978年大幅提高211%,达到44.27%,而世界平均贸易依存度仅上升42.3%,达到41.81%。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1—2008年是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受益于低成本、大规模的中国经济主动全球化的过程,出口大幅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截止2011年,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至124个,居全球第一,远远超过美国的76个。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利用劳动力充裕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2011年,中国进出口对外贸易总额达3.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并在进口量上,与全球进口第一大国美国的距离很小。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带来了经济外向度的进一步提高。2002年后,中国贸易依存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较2001年提升28.5个百分点;此后平稳回落,但基本在50%以上。(www.chuimin.cn)

200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深受打击,经济复苏一波三折。经济增长的引擎由发达国家转变为新兴国家。发达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第一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其经济增长率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成为危机后全球经济恢复最显著的特征。2010年全球经济反弹增速达5.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7.3%,为发达经济体3.1%的两倍多。2011年,金砖四国(不算规模较小的南非)加上韩国、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共创造近3万亿美元的GDP,超过英国,与美国相近,约占全球GDP的25%。但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很高,仅美国、欧元区与日本就占2011年世界GDP总量的48.63%,而中国对美欧日出口的比重在50%以上,因此,未来较长时期,陷入债务收缩型衰退的发达经济体将拖累世界贸易和中国出口增长。

努力扩大内需,让内需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求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减弱,周边国家成本竞争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都在对中国现有制造业基础形成冲击。中国经济必须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特别是向消费驱动转变,才能实现长期较快增长。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扩大内需,尤其扩大消费需求,势必带来一个中国大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