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实施“开放活州”战略领导小组的几位领导也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一致赞同“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主阵地”的目标定位。早在两年前的州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了要“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开放云南主阵地”的奋斗目标。......
2023-12-07
把西双版纳建成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先行区
桂蓉蓉
大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GMS”)经济合作,是由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牵头,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六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其宗旨是加强次区域国家的联系,提高次区域的竞争力,建设共同繁荣的大家庭,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近二十年来,在亚行的支持和GMS各国的共同努力下,GMS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公认为是亚洲诸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建立,把处于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区之一的西双版纳推向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西双版纳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先行区。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基本情况
GMS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次区域成员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自该机制启动以来,GMS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项目。截至2007年底,合作项目达到180个,共投入资金100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投资项目34个,总投资98. 7亿美元(亚行自身提供贷款34. 26亿美元,动员成员国及其他发展伙伴分别投资29. 8亿美元和34. 66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146个,涉及资金1. 66亿美元,其中,亚行提供赠款7 579万美元) 。
近年来,西双版纳与次区域各国(特别是老、缅、泰)在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农业、旅游、环境保护、贸易与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和禁毒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政府重视、各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关注、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合作机制,发挥了前沿基地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平台。
二、西双版纳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所遇到的挑战及问题
西双版纳在参与GMS合作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使各项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挑战及问题,主要有:
(一)整个次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政局不稳
总体来讲,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呈现“五高五低”的态势,即发展不平衡程度高,总体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比例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资源开发价值高,经济实力和开发水平低;参与区域合作的积极性高,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合作的期望值高,自谋发展能力低。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区域开发、开放和大规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政治上,这几年GMS成员国中,特别是泰国、缅甸连续出现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甚至随时可能爆发战乱。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双版纳在参与GMS合作中的发展质量和速度。
(二)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日趋严峻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GMS合作的正式启动。省内外的一些地区或城市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步伐加快。若西双版纳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和举动,其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优势地位将有被淡化和取代的危险。
(三)次区域通道“通而不畅”
由于昆曼公路跨中、老、泰三国,三国的法律、政策、技术不对接,运输、贸易、通关的规则、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并且通关信息不完全公开、透明,加之新的商贸机制未建立,基础设施不配套,运输成本高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大通道的通行效率。以“蔬菜换石油”为例,尽管国家给了11万吨的配额,但由于上述原因,2009年实际只完成了2. 5万吨的贸易量。
(四)自身产业发展低端化(www.chuimin.cn)
西双版纳产业发展呈现低端化特征,未能与时俱进改造升级,表现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力,基本停留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休闲旅游产品缺失,景区开发低端化,使全州旅游经济变成了“门票经济”,旅游产品老化、同质化,中高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存在空白。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的会展业、商贸物流、文化产业等发展滞后,城市产业和城市功能亟待升级。
(五) “四外”的开发合作利用程度低
我州在外贸、外经、外资、外游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贸进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即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过境货物出口比重高,自产货物出口比重低。主要原因既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又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群;还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向型企业少。二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市场过于集中,业务方式单一,企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主要集中在周边的老、缅、泰三国。而这三国外汇普遍短缺,货币贬值严重,市场不稳定,收汇风险较大。同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境外替代种植、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方面,而以技术和成套设备作股本投资办厂等方式进行投资合作的项目很少,业务方式单一。三是利用外资规模小,水平低。西双版纳利用外资规模小、水平低,与全国相比反差大,问题十分突出。2006至2009年,全州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56、1 030、420、129万美元,累计只有1 835万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州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投资环境方面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的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外游整体水平还较低。尽管这些年我州旅游业发展较快,入境旅游人数在逐年递增,海外游客增长速度快于国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游客增长速度,但整体水平仍处于观光游、边境游的较低层次。
三、努力把西双版纳建成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先行区
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应积极对接“中国提升沿边开放,实行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并主动参与GMS合作,展现“国际化、时代性、创新型、领先性”的特征,与昆明、南宁等城市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将西双版纳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先行区、云南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一)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枢纽和旅游先导
目前中国已进入休闲时代,观光旅游正向休闲旅游升级,出现大批休闲城市。西双版纳有望成为继清迈、琅勃拉邦之后的国际休闲度假城市,以西双版纳、清迈、琅勃拉邦为节点和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大金三角旅游区”正在逐渐形成。相比泰国清迈与老挝琅勃拉邦而言,西双版纳具有综合的实力优势。从GMS角度来看,西双版纳是国际合作的先行示范区;从“大金三角”角度来看,西双版纳具有国际枢纽功能,有望成为服务于GMS的交通枢纽、旅游枢纽和商贸枢纽;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西双版纳是中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开发的前沿阵地。西双版纳有条件成为既是旅游目的地城市,又是跨国旅游集散地——跨国旅游出发平台和回归平台。目前,GMS旅游人次以年均7. 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接待国际游客数量将增长至5 200万人。因此,西双版纳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审视自我,重新定位,主动争取与国家战略对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打造“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圈”,努力把西双版纳建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枢纽和旅游先导。
(二)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先导
景洪历史上为“五景之首”(景洪、清迈、清莱、景栋、琅勃拉邦) ,是勐泐国故宫所在地,在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力。是东南亚贝叶文化中心,融合了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荟萃,是多民族的交融中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今,西双版纳在文化上应着力恢复景洪在“五景联盟”中的地位与号召力。重新担当起代言湄公河的角色,力争举办好“西双版纳·湄公河论坛”,掌握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话语权,广泛进行全球战略营销宣传。申报“贝叶经制作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出“贝叶经”这张名片,从而弘扬代表傣族文化精华的贝叶文化。同时以东南亚共有节庆泼水节为依托,将泼水节升级为东南亚世界级的文化盛会,成为“东南亚狂欢节”。在此基础上,举办国际论坛,积极推动该区域的实质性的合作与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先导。
(三)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西双版纳在GMS合作中独一无二的区位,决定了其在GMS合作中将成为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和辐射中心及跨国运营基地。我州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会,把景洪建成连接中国、辐射东盟市场的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和出口贸易加工基地。除景洪城、勐海县城、勐腊县城作为大的物流、贸易基地外,重点把磨憨口岸、关累口岸、打洛口岸等建成物流、贸易基地,把未来泛亚铁路集散中心的勐养镇建设成全州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同时,改善贸易物流环境,加速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加快推动昆曼公路运输物流的便利化。真正发挥其“黄金通道”的作用。积极开展物流领域的专业培训,加快培养一批熟悉物流政策、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的物流人才,共同为推动我州参与GMS经济走廊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四)培育出口产业,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GMS交通走廊的逐步形成,如何将“交通走廊”转化为“经济走廊”,进而创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工商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处于经济带核心位置的西双版纳要在GMS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变当前的“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通道经济,必须以产业化为支撑,围绕城镇化实施产业化,依托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西双版纳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培育出口创汇产业。农业方面,尽管西双版纳气候总体上与东盟相似,但东盟气候类型单一,而我州气候及地形复杂,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经昆曼公路出口到泰国的蔬菜水果,绝大多数西双版纳都可以生产。西双版纳应根据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东盟所需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勐海、勐遮、勐旺等坝子与东南亚国家的气候差异的特点,重点发展亚热带产品。当前,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产品质量,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走产业化、公司化和国际化道路,改变水果蔬菜种植分散,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在工业方面,应紧紧围绕东盟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的地缘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把通道经济带建成绿色工业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培育壮大第二产业。
有关桥头堡建设·西双版纳的思索:云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西...的文章
州实施“开放活州”战略领导小组的几位领导也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一致赞同“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主阵地”的目标定位。早在两年前的州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了要“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开放云南主阵地”的奋斗目标。......
2023-12-07
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开放云南的经济前沿任佳西双版纳州是中国西南陆地与东南亚接壤国家最多、距离新兴工业化国家最便捷、综合口岸优势最突出的州市。......
2023-12-07
以产业优势推进桥头堡建设——对银行业支持西双版纳州桥头堡建设的思考王瑞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了“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给西双版纳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使西双版纳州的经济腾飞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023-12-07
把西双版纳建设成“开放云南与桥头堡建设主阵地”对策探析桂蓉蓉周玉燕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提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结合西双版纳独特的区位条件,州委也提出了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开放云南与桥头堡建设主阵地”的战略目标。......
2023-12-07
积极探寻西双版纳桥头堡国际化战略之路尹为志摊开地图,位于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966公里的国境线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澜沧江出境后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随后,云南省确立了桥头堡发展战略,出台了桥头堡战略规划。......
2023-12-07
桥头堡建设背景下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李庆雷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业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产业体系、宣传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历史机遇,本文试对桥头堡建设背景下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初步探究,以期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三)桥头堡建设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有利于云南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2023-12-07
西双版纳州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与现代服务业建设岩温龙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省三大战略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双版纳州应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再造面向东盟开放的新优势。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正蓄势待发。......
2023-12-07
最近,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景洪召开,充分显示了旅游业在桥头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重视和肯定。西双版纳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解决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先导产业的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