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桥头堡建设,实现西双版纳的转型发展

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桥头堡建设,实现西双版纳的转型发展

【摘要】:突破体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是加强桥头堡建设的关键曾岸来勐海县是一个集“少、边、穷、山”为一体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勐海县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是弄清勐海县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状况,认真研究当前勐海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大胆突破体制障碍,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狠抓桥头堡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突破体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是加强桥头堡建设的关键

曾岸来

勐海县是一个集“少、边、穷、山”为一体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勐海县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城乡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的幸福指数等10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分析这10项综合指标,就清楚地知道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是弄清勐海县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状况,认真研究当前勐海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大胆突破体制障碍,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狠抓桥头堡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勐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9. 3亿元,比2008年增长10. 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 211元,全县工业生产总值18. 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6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9 865万元,财政支出8. 9亿元。粮、糖、茶等传统产业,支撑农民收入的作用不断增强。勐海县于1985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7年被命名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基地县,199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水稻机械化示范县和云南省稻渔工程示范县。旅游、蔬菜、麻、矿、竹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7∶14∶19调整到2009年的22∶47∶31,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预计到“十一五”末,主要经济指标中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旅游综合收入等36项指标能完成目标任务。边境贸易总额、甘蔗产量、食糖产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等18项指标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难度较大。

总的来看,勐海县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延伸不够,配套条件仍然不足;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但整体水平不高;非公经济发展迅猛,但龙头企业不多,特别是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不多;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但财政平衡的矛盾突出。定位勐海县经济发展现状,勐海县是农业大县、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整体水平低、经济实力弱、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别大、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城镇与乡村的发展不够协调。横向比较,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十分落后的。

二、勐海自然环境状况

(一)勐海县地理位置优越

勐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146. 556公里,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位于中缅边境的打洛镇,自古就是中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的便捷通道。我县距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城、景栋,泰国米赛、清迈分别有3公里、80公里,246公里、500公里。在发挥区位优势中重点突出中老缅泰及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要组织人力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商品消费、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等情况;要研究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及分布状况;要针对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而工业落后的实际,创办外向型企业或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桥头堡建设为载体,以有序、有选择地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切入点,在WTO框架下扩大经贸与科技合作,探索对东南亚国家贸易的新途径,开创勐海县乃至全州与东盟国家的特色贸易,如进一步发展技术经济合作,探索矿业、水电、农业、建材林业、蔬菜、生物资源开发等合作新途径,想方设法变东盟地区的资源优势为我们的经济优势,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二)勐海县气候条件优越

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夏秋多阴雨天气,冬春多晴朗天气,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气候呈垂直变化,具有三种立体气候类型:北热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和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19. 1℃,年降雨量1 421. 7毫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勐海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真正的春城”。为把勐海县建设成旅游休闲的边境城市,使外地人进得来,在得住,住得舒心,发展得起来,从而拉动固定资产的投资,以人流带动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勐海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勐海县森林资源优越

勐海县森林资源优越,是云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2009年林业用地面积36. 8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9. 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 9%,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生物基因库”美誉。就整个西双版纳来看,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全州有珍稀植物341种,高等植物5 000多种,中草药500多种,油脂植物110多种,香料植物52种,水果植物110多种,花卉植物4大类110多种;动物种类为全国第一,是我国珍稀动物最富有的地区,各种动物达749种。众多的生物物种的开发,建立珍稀动植物基因库,发展有特色的医药业,是潜在的最大优势,是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大公司大集团前来合作开发的不可多得的地区,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加强桥头堡建设,首先要突破体制障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何为桥头堡。所谓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经济概念。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比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指的是一个经济带的起点城市。勐海县是一个面向东南亚的边境农业大县,这是基本的县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勐海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勐海县要研究所处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桥头堡建设,关键是要大胆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破体制障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目前,勐海县农产品供求基本达到平衡,服务业迅速增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城镇住宅、投融资及社会保障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勐海县小城镇建设要不失时机抓住核心,围绕214、213国道线,将勐海、打洛、勐遮镇等小城镇建设培育成为勐海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为此,要突破户籍管理障碍。改革和完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增强中心乡镇功能,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消除和完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民进城的不利因素,降低门槛,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居住提供优惠。要以县城为重点,抓好小城镇、集镇等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勐海县城打造成“山水园林化、适宜居住化、城市文明化、和谐幸福化”的边境优秀城市,以辐射打洛、勐遮、勐阿、勐混等乡镇。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企业队伍,努力营造“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发得起来”的招商引资优惠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扶持,支持鼓励企业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放心、放手、放胆、放开发展乡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www.chuimin.cn)

(二)突破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引导土地的合理流转

由于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强,某种作物或养殖业是否适宜规模化生产,要受当地地形、土质、水源条件、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规模化经营中,要加强区域化布局,缩短产供销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节约物力、财力。另外在专业化生产方面,通过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各种生产要素更加集中,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在规模经营过程中,农民能意识到利益所在,可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土地流转。要灵活选择多种流转形式。为实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目标,在实践中,土地流转可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流转形式。第一种情况是某些土地,农民不愿承包。对此,可进行“拍卖”或发展“业主+经济组织+农户”型生产,促进土地流转。“拍卖”这一方式适应的土地类型主要是荒地。因为在治理开发中需要的投资大,时间长,效益滞后,单凭承包关系农民缺乏稳定感和权属感,故不愿承包。如果把承包关系变为买卖关系,将有利于增加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长期投入。由于使用权的拍卖期限为50—70年,可继承、转让,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荒地的开发治理有较强的适应性。“业主+经济组织+农户”型生产,是指外来业主向集体承包大片荒地或粗放经营的土地,以工资形式雇佣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一种形式。这在勐遮、勐阿、打洛等乡镇的土地流转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同时,要实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就必须明确农业市场的竞争主体。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道路。引导、鼓励兴办各种小型农业企业,即大力扶持由农民筹办的,经纪人创办的,科技人员领办的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方法。要用现代经营理念指导农业,要解决农业市场竞争主体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一家一户的农业分散经营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主体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已成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现代企业经营主体是企业,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就应该是农民,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分散经营的农民难以成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又不能干预农民及企业的自主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和服务,因此,决定了政府也不能成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而龙头企业可以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联为一体,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迈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因此,农民及农业龙头企业才是农业市场竞争的主体。

四、加强桥头堡建设,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桥头堡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第一产业发展,调优和调强第二产业,提速第三产业发展,尽快接近和赶上国内水平,追赶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加强桥头堡建设,必须转变比较优势思维定式

多年来,一提优势,人们习惯于本地区有什么资源,什么资源最多,什么资源最好,以及本地能生产什么,并往往把产量或蕴藏量最大的产品或资源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优势来认定,以此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的、独立的、片面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勐海县应冲破传统认识的束缚,把勐海县同全国、全省进行对照比较,发现优势和劣势所在,从而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勐海特色。资源优势是相对市场需求和产业效益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生产要素,是确保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一些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供给和劳动力输入,都越来越依赖于广大农村地区。但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农产品加工成本以及劳动者就业成本等,都远不如边疆县域范围经济。近年来多次暴发的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强项,一个以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梯度转移趋势,正在日益形成。而边疆县域经济的资源特色区位优势,正是承接这一梯度转移趋势的重要基地。其中农业大县,特别是勐海这样的农业大县,与一般地区的农业县相比,具有同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和优势,在产业方向上,更应该突出以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侧重点。因此要以此为导向,在勐海县的“十二五”规划和产业规划上,要与沿海地区经济和所在城市经济、东南亚国家力求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并存、协作互补、双流共赢”的产业架构,从而实现以整个勐海或全州为桥头堡的农业产业化、工业效益最大化的面向东南亚国际市场的目标。

(二)加强桥头堡建设,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延长产业链

在产业形式上要突出工业理念。农村工业化是整体解决“三农”问题、打破现有二元结构僵局,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城乡经济对接的基本途径。可以说没有农村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同样,也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富县的战略目标。因此,勐海这样的农业大县在实施工业富县的战略中,不能把“工业富县”的目标仅仅理解为办几所工厂,搞几块工业园区,而是要放大到用工业理念抓县域经济,抓农业经济。即要以工业形式为产业手段,向包括农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延伸,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要通过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不断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经营理念,改造和包装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经济在工业富县的战略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和加强;在城乡互补中不断体现优势、展现实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工业化,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最近出现的“杜拉拉现象”,就是我国文化产业抻长产业链的典范。《杜拉拉升职记》从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小说到畅销书,再到话剧电视剧,已经营造了全方位的受众群体系列,图书销量突破350万册、电影版票房两周破亿元、话剧版场场爆满。由《杜拉拉升职记》改编的32集电视连续剧也在各个电视台播出,至此,“杜拉拉”创造的价值已达3亿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一本书的延伸效应,在“杜拉拉”这个品牌的身上做到了极致,由此,“杜拉拉”成为迄今最大产值的中国图书第一品牌,这个品牌还在不断地被抻长。我们也应该从这个不断抻长的产业链中得到某些启示。

(三)加强桥头堡建设,必须转变技术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坚持依靠科技的力量,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龙头企业。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勐海县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避免失误,综合利用当今科技进步的实用技术成果,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切实营造能留住人才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放手、放胆、放心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扶持龙头企业,走集约型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升产品含金量。要整合普洱茶企业,发展衍生产品,抻长产业链。推进石斛、微生物南药等新型医药产业的发展,开发云麻、竹类、林资源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深加工产品和蔬菜加工、民族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乡村集体企业,变农为工,增加和稳定进城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工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四)加强桥头堡建设,必须转变市场竞争方式,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在市场上要突出潜在优势。市场就是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农业大县,由于农业面大,一般经济实力较为落后,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上,都不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对手。因此,要挖掘市场潜在优势,切不可忽视农产品市场及相关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开发。这里仅以农产品加工为例,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深度已达90%以上,其加工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从事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5倍多。然而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只有20%—30%,其加工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五分之一。这种内在的市场潜力,正是农业大县的用武之地。

(五)加强桥头堡建设,必须转变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是要着力培育专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强化辐射”的战略思想,依托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干道建立张弛有力、聚散自由的产品批发市场,推销县内企业所生产的本地特色、拳头产品。二是着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从勐海县实际出发,培养懂管理、懂经营、懂行情、懂市场的“四懂”地方特色的经纪人队伍,推销优势和特色产品,搞活现有流通环节,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进行网上交易、易地交易,发展规范化的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以销促产。三是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面向东南亚市场,着力培养各类外向型人才,创办外向型经济实体或大型公司,充分发挥勐海县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曾岸来,男,汉族,勐海县党史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