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劳动的艺术性因素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当代美学留给人们一个巨大的困惑,这就是如何理解“实践”的问题。生产劳动严格说来还不是一种艺术活动,而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存而进行的一种勤勉的生命活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人类最早的生产劳动本身中就已必然地包含着审美和艺术的因素。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早的生产劳动就具有艺术性,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传情的媒介。......
2023-12-07
当我们沿着中西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走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来到历史的交汇点上时,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不禁油然而生。透过那表面的喧嚣,我们听出一种无边的沉寂,一种期待。正如奥古斯丁所慨叹的:“人真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我们想像得出司芬克斯的微笑仍然是那么神秘莫测,让人惶惑,使人战栗。是向它挑战的时候了吗?新发出的战叫是否会像旧的一样,丝毫也改变不了狮身人面像那漠然千古的容颜呢?
这一切都有可能。然而冥冥中总有那么一个声音,如同苏格拉底的“灵异”一样,在召唤我们前往。也许,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受到这一声音的感召和诱惑,并相信光明就在前头,无数次覆灭的命运都不能阻止人们作新的努力。这正是人类无论如何也要追求和把握自身本质的一个历史体现,也正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历史体现。难道我们应当听从西方当代美学取消主义的“明智的告诫”,因为过于理智而自觉地去遮挡住理智的光明吗?难道我们的“返璞归真”,仅仅是为了退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的原始的朴素性吗?在今天,中国当代美学已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俯瞰中西美学思想各自发展的道路,把这两条总是背道而驰的线索拧成一股优美的螺旋线,而从“二律背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实际上,中西美学发展的轨迹本身已暗示了这样一条出路。如我们所看到的,西方从“自然”(客观对象)中经“神”(客观精神)走向“人”(审美主体),中国从人伦(社会关系)中经形式(艺术作品)走向心灵(审美体验),其共同趋势都是从客体转向主体,从外在规定转向内在根据。中西美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从不同的方向来到了真理的大门口,这就是对人和人的感性的心理学的理解。一切以客观物态化形式出现的“美”都只不过是现象,都只有在审美主体得到哲学的阐明之后,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美的问题归结为审美心理的问题,审美心理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又归结为什么呢?(www.chuimin.cn)
马克思把“实践”看做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卷,看做感性的人的心理学,这一实践论观点给了我们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我们相信,实践美学的建立将解决中西美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把它们两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作为被扬弃的环节包含于自身之中。美学的实践论观点在西方有自康德以来人本主义美学的思想渊源,有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概念作为严密的理论形式,如果能与中国古代重情感、重体验的美学传统结合起来,将有可能造就出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这就是本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实践论美学以人的实践为艺术和审美的一般原理的逻辑起点,而这首先意味着,它将以人的生产劳动作为艺术和审美的最初表现的历史起点。实践论美学是实践论人学的一部分,它必须以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原理作为一切审美心理学和美的哲学的前提;但这种艺术起源论又决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学、人种学、人类文化学或心理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劳动如何产生出艺术和审美,而且是人类生产劳动为什么必然产生出艺术和美。在这种探索中,既不能把艺术与生产劳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又不能将它与生产劳动等同起来,而是要将它从生产劳动的实践原则中逻辑地引申出来。物质生产活动只是研究艺术起源问题的一个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开始,人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原始时代经济状况及其对原始艺术的一般影响的描述上,而必须从发生学的角度去打开人的感性的心理学和整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书卷,并从哲学的高度去揭示人类审美这一精神能力的必然发生和合规律的发展的历程。这正是马克思在其以“经济学—哲学”为内容的手稿中所显示出来的一条思路。沿着这条思路,我们恰好可以把握住那淹没在大量有关艺术起源的考古学、人种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资料之中的本质的历史,为系统的艺术哲学和美学奠定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
有关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的文章
一生产劳动的艺术性因素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当代美学留给人们一个巨大的困惑,这就是如何理解“实践”的问题。生产劳动严格说来还不是一种艺术活动,而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存而进行的一种勤勉的生命活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人类最早的生产劳动本身中就已必然地包含着审美和艺术的因素。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早的生产劳动就具有艺术性,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传情的媒介。......
2023-12-07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以目的论和理念论为标志的神学学说开始使希腊理性精神变质,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理性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基础。然而,众所周知,基督教教义与希腊思想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毫不奇怪,中世纪的美学只能是在本来意义上的“反美学的美学”,它不是人的美学,而是神的美学。因此,我们宁可用一个更加明确的题目,把这一时期的美学称为“神学美学”。......
2023-12-07
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华帝国封闭社会夜空的这一丝星光并没有闪烁多久。在这个意义上,清兵的入关只能看做一个偶然因素。李贽最终只能含愤而逝,汤显祖也只好在自己的梦幻世界中建构“有情之天下”,公安三袁更只能狎妓于青楼、忘情于山水。王夫之的确是作为儒家美学的最后一位巨人而宣告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的。这样,一方面,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审美态度又是主观的。......
2023-12-07
第一节美在人伦:封建前期的艺术社会学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2023-12-07
三盛唐气象公元6世纪末叶,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但盛唐艺术的繁荣,决不是当时贫弱的理论思维所能消化得了的。总之,以“盛唐气象”为中介,中国美学将从形而上的玄学境界回到人间,并深入到人们的审美心灵的深处。......
2023-12-07
序论美学司芬克斯的微笑理性永远存在,但它并不是永远存在于理性的形式中。但无论如何,司芬克斯从古埃及传到希腊人那里时,已经在狮身人面的躯体上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变得轻灵娟秀起来。希腊人的司芬克斯是给埃及人呆板的雕像注入生气的一个尝试。这又是一个司芬克斯——美学司芬克斯。可见,屹立在希腊人面前的,是同一个司芬克斯,它继续带着它那神秘的微笑盘问每个来到它跟前的思想......
2023-12-07
三行动的美学但丁是中世纪晚期最后一个思想上的代表人物,又是新时代的第一道曙光。上帝以神性的名义将异化了的人性逐步地发还给人本身,为从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而作好了准备。但丁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美学家,他是一个“神学家兼诗人”。的确,但丁不是以大量美学和哲学论证而在中世纪的美学发展中占据一席地位的,他的美学的突破性包含在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他的不朽诗篇《神曲》中。......
2023-12-07
而在其中,儒家的温静恰好是沟通审美的政教态度与静观态度的中介。所谓“静如处子,动若游龙”,这一静一动之间,形成了中国古人审美理想的最一般的特征——温柔敦厚。......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