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美在人伦:封建前期的艺术社会学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2023-12-07
第三节 美在心灵:封建后期艺术心理学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期的开端。其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似为科举制度的确立。陈寅恪指出:“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193)它意味着意识形态结构和政治体制结构通过由儒生组成的官僚机构这一中介,有效、牢固地耦合起来,从而使以宗法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儒家国家学说现实化为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唐以后,由于有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和藩镇割据的现实威胁,各级国家管理机构逐步儒生化,甚至“前后命帅”,也“皆用儒臣”(194)。宋太祖立国,与群将议政“杯酒夺兵权”,与子孙约法“不杀士大夫”,其意均在确立和强化以儒生为主体的文官政治。中唐北宋确立的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其间延绵一千二百余年,再无魏晋南北朝那样历时三四百年之久的大动乱。即使分裂如五代,不到六十年便趋于统一;即使有外族入主中原,立即就与汉族同化,维持汉人旧制如故。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这种超稳定状态,与上述官僚的儒生化和儒生的官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一大批饱读诗书、明经守礼,以“忠君”和“仁民”为精神支柱,以耕读和游宦为全部生涯,既保持着与小农经济的天然联系,又能超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实行全国性交往的官僚化农村知识分子,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结成“同心同德”的组织网络,中国封建后期的社会结构才那样牢不可破,破而复圆。
与儒生官僚政治体制相对应,中国封建后期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则主要表现为儒兼佛道,既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又以谈玄参禅为高雅、山水田园为归宿的文化心态。在刘勰那里,“心缠几务”而又“泛咏鮎壤”尚被斥为“真宰弗存”(195);而在这个时期,入则为儒臣,出则为老庄,在野者仍忧国忧民,在朝者却自命清高,则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共同心理特点。这种心理上的二重性,正是积淀于心理深层、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宗法群体意识,和它所投射在心理表层的个体意识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转化与相互中和。在其中,个体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自我感日益成为中国士大夫们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审美欣赏兴致的源泉,使他们在兼济天下之前,或功成身退之后,或贬黜流放之途,总是要寄傲于琴书,移情于山水,在远离人境的蜗庐中,不无苦痛也不无滋味地咀嚼一己之私情,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属于个人的境界作为献身邦国大业理想的互补结构,很难设想他们的心理也能达到和当时社会结构一样的超稳定状态。(www.chuimin.cn)
这正是一个步入中年的民族的心理特征。“人到中年意自孤”。中年人总是比其他年纪的人更多内省的经验,他已既没有童年之天真,少年之好奇,青年之偏激,也不像老年那样沉湎于回忆。封建前期虽少年老成,也有过春情激荡;封建晚期虽江河日下,也有过回光返照。中唐到北宋表现出的却是成熟与内省,宛如一个年富力强的男子,他已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可供反省,也仍有足够的精力可供创造;于是这种创造就显得深思熟虑,游刃有余,也显得幽闲静美,恬淡微妙。因此,不是荒蛮、狞厉(远古),不是粗犷、绚丽(先秦),不是厚重、华贵(两汉),不是玄妙、绮靡(魏晋),也不是雄强、博大(盛唐),而是淡雅、平远,成为中唐以后文艺审美趣味的主流;同样,不是人鬼(远古),不是人际(先秦),不是人事(两汉),不是人才(魏晋),也不是人力(盛唐),而是人心,即心境与意趣,成为中唐以后文艺创作冲动之本源。于是,中国美学探索的目光在经历了从神人(远古)到人己(先秦)再到天人(两汉)的迭次转折后,又将经历从两汉伦理哲学的“天人”到魏晋思辨哲学的“天人”(道器、体用),再到具有宗教哲学意味的“天人”(佛众、心物)的重大转折,直奔人类心灵最幽深、最玄妙、最难以捉摸的处所。而实现这一转折的契机,便是禅宗。
有关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的文章
第一节美在人伦:封建前期的艺术社会学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2023-12-07
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这种超稳定状态,与上述官僚的儒生化和儒生的官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与儒生官僚政治体制相对应,中国封建后期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则主要表现为儒兼佛道,既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又以谈玄参禅为高雅、山水田园为归宿的文化心态。......
2023-12-07
这就是自然和人的认识关系的层次。于是,在这一矛盾的间隙之中,在近代哲学旋风的相对平静的中心,适应着哲学发展的需要而生长起了近代认识论美学,它是我们统称为“人文美学”的近代美学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2023-12-07
三行动的美学但丁是中世纪晚期最后一个思想上的代表人物,又是新时代的第一道曙光。上帝以神性的名义将异化了的人性逐步地发还给人本身,为从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而作好了准备。但丁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美学家,他是一个“神学家兼诗人”。的确,但丁不是以大量美学和哲学论证而在中世纪的美学发展中占据一席地位的,他的美学的突破性包含在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他的不朽诗篇《神曲》中。......
2023-12-07
一美的和谐说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第一个使科学精神从感性世界转向理性的人,他在希腊哲学中开创了一个新的富有前途的方向。正是在这一过渡的节骨眼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古希腊第一个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奠基性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人来说,最美的猴子也是丑陋的,而最美的人与神比起来也如同猴子。......
2023-12-07
一黄与蓝的交响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希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黄色和蓝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事实上,除了纬度的相近以外,中华民族和希腊民族自古以来所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是那样的不同,它们恰好各自体现了黄与蓝这两种地球色彩的极致。......
2023-12-07
二精神世界的漫游——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沿着感性和理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人的主体精神。以康德为创始人的德国古典哲学不单纯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之花,也是整个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辉煌成果。德国古典美学则是穿着理论和思辨的外衣脱颖而出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学上的艰难拓荒。在这里,康德正面提出了第二个契机的人类学原理,即审美鉴赏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2023-12-07
一从巫鬼到人文西周文化状况在后来的儒家著作中有相当完整而准确的描述。由这两者所代表的“巫术文化”衰落了,人作为一个群体,从远古时代文化的神秘性和压抑性中解放出来,终于建立了一个以群体的人为核心的伦理哲学的文化体系。......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