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美在人伦:封建前期的艺术社会学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2023-12-07
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它确乎在运动着,但又从来不曾超越两千年前“礼乐文化”的定格。这是一种定格的演化、静态的运动,它的内在层次结构和发展嬗变规律,只能从它穷变通达的各个历史环节的叠加和透视中,才隐约地看得出来。
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
的确,“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它的实质,如我们前面所述,是“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之中的奴隶制”,在其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便过早地被直接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而来的早熟的封建制所取代。如果不是周人异军突起,殷商奴隶制社会是否也会发展成古希腊罗马型的“古典的劳动奴隶制”?至少,与从北方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希腊社会一样,殷王朝最初也是一个移民政权。他们从易水流域和渤海湾一带,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靠着自己的赫赫武功,建立起“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粲域彼四海,四海来假”(2)和“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3)的奴隶制帝国。这个帝国除具有前述“东方式的家庭奴隶制”特色外,在许多方面却与西方古典的劳动奴隶制相似。这首先是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确立,氏族组织和宗法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宗法社会中最主要的“同财共居”(4)原则,如“父母存,不有私财”,已遭到摧毁,家人“析财而居”,连妇女都有自己独立所有的土地财产,且有资格公然参与祭祀、卜筮、军事和田猎等重大社会活动。于是方国诸侯,“以国为姓”(5),百工庶民,“以业为氏”(6),殷王朝“封诸侯”而不“建同姓”(7),殷王室也就“尊而不亲”(8)了。所谓“尊而不亲”,是指殷王与诸侯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所谓“以国为姓”和“以业为氏”,则正是指居住的区域或从事的职业代替血缘关系成了划分民人姓氏的根据。氏族社会和宗法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血缘关系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直接起因可能是由于一大批散之四方、靠技艺谋生的手工业工人的出现,他们插进各地氏族部落之中,破坏了氏族组织的纯洁性。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同业关系远比血缘关系重要,于是才出现了以职业为姓氏的现象。此外,既然连马缨和篱笆的制作都有了专门的工匠(繁氏、樊氏),则当时手工业分工之细已略见一斑了。而这种过细的分工,又只有当他们的产品是作为商品来生产时才有可能。事实上,殷代商业之盛是空前的,甚至有的庙宇也变成了市场。所谓“殷人贵富”(9),“胜而无耻”(10),正是重农的周人对重商的殷人的指斥,以至相沿成习,竟直呼“贾人”(生意人)为“商人”(11)。到周代,殷人的土地和奴隶买卖制度及契约观念才被有效地控制在不至危及宗法体制的限度之内。(12)(www.chuimin.cn)
总之,殷代社会的氏族组织开始解体,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并已拥有大量劳动奴隶(13),这确乎是一个相当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然而,在公元前10世纪,当西方奴隶社会还只是微露曙光时,中国奴隶社会便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殷代奴隶制社会一开始就遇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强烈对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总是体现为一个被同化、被消融的过程,就连那突破氏族血缘关系最为得力的商业和手工业,也终于成为一种姓氏或种姓,被血缘关系世代凝结为宗法关系了。也许,一个从渤海岸边来到内陆中原的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像一个从北方大陆移居地中海区域的游牧民族那样将奴隶制文化发展到它的顶峰,而是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将奴隶制因素封闭起来的道路。
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这样大的一个提前量,起步于西周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步履艰难,道路曲折;直到中唐以后,才算真正成熟,定型为大一统的超级稳定结构。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哲学史和美学思想史的演变规律和线索,与西方迥然异趣;而西周文化作为三千年封建文化的始端,也就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的文章
第一节美在人伦:封建前期的艺术社会学当我们理清了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会感到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浑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第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当然是“周革殷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此,殷商以后,中国过早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2023-12-07
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这种超稳定状态,与上述官僚的儒生化和儒生的官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与儒生官僚政治体制相对应,中国封建后期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则主要表现为儒兼佛道,既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又以谈玄参禅为高雅、山水田园为归宿的文化心态。......
2023-12-07
这就是自然和人的认识关系的层次。于是,在这一矛盾的间隙之中,在近代哲学旋风的相对平静的中心,适应着哲学发展的需要而生长起了近代认识论美学,它是我们统称为“人文美学”的近代美学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2023-12-07
三行动的美学但丁是中世纪晚期最后一个思想上的代表人物,又是新时代的第一道曙光。上帝以神性的名义将异化了的人性逐步地发还给人本身,为从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而作好了准备。但丁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美学家,他是一个“神学家兼诗人”。的确,但丁不是以大量美学和哲学论证而在中世纪的美学发展中占据一席地位的,他的美学的突破性包含在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他的不朽诗篇《神曲》中。......
2023-12-07
一美的和谐说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第一个使科学精神从感性世界转向理性的人,他在希腊哲学中开创了一个新的富有前途的方向。正是在这一过渡的节骨眼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古希腊第一个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奠基性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人来说,最美的猴子也是丑陋的,而最美的人与神比起来也如同猴子。......
2023-12-07
一黄与蓝的交响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希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黄色和蓝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事实上,除了纬度的相近以外,中华民族和希腊民族自古以来所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是那样的不同,它们恰好各自体现了黄与蓝这两种地球色彩的极致。......
2023-12-07
二精神世界的漫游——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沿着感性和理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人的主体精神。以康德为创始人的德国古典哲学不单纯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之花,也是整个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辉煌成果。德国古典美学则是穿着理论和思辨的外衣脱颖而出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学上的艰难拓荒。在这里,康德正面提出了第二个契机的人类学原理,即审美鉴赏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2023-12-07
一从巫鬼到人文西周文化状况在后来的儒家著作中有相当完整而准确的描述。由这两者所代表的“巫术文化”衰落了,人作为一个群体,从远古时代文化的神秘性和压抑性中解放出来,终于建立了一个以群体的人为核心的伦理哲学的文化体系。......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