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5、152页。......
2023-12-07
二、关系简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在批判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而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在现实中,环境的改造和人的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8]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无论就其广度或深度来说,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重要的观点:“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9]毛泽东发展了这一思想,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0]毛泽东又说:我们党的干部要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革命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既要做群众的先生,要做好群众的学生,要做好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好群众的学生。(www.chuimin.cn)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中,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为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有范畴,社会存在为社会实践所创造,同时又为社会实践提供历史的前提。因此,社会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而社会存在则是社会实践的静态凝结。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实践同社会存在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亦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11]。意识的起源最初总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人们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出现,产生了神学、哲学、道德,等等。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意识活动总随着物质生产和物质活动的发展而发生相应改变,也就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2]总之,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切社会的意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型”。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们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是说,一切神秘的东西,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这些神秘的东西,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人们在意识中根除掉。
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思想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
有关马列哲学经典著作新探的文章
(二)对象、现实、感性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一开头指出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三)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哲学概念。不过在黑格尔那里,归根到底是统一于神秘的绝对观念。......
2023-12-07
法的教育并不只针对有志于从事法学(法律)专业和职业的人群,它具有公民教育的性质。法的教育在引导公民行为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首要尺度。一般性的宣传教育是无法解决人们思维方式上的问题的,深入的哲学教育才能应对这一问题,良好的法学教育、法的教育也脱离不开哲学教育,如我前面所说,没有批判就没有尊重。而要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哲学教育,就有必要创造教育的亲和性。......
2023-07-17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的是使现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它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完整性,甚至根本不可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
2024-06-21
哲学和科学都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学问,都是用概念和原理来系统地回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和科学同样都是在理论思维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思考和界定这些基本范畴的含义以及这些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由此否认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023-11-20
■亲人是你永恒的人脉丽丽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苍白的脸色和淡蓝色的眉毛让一些亲朋纷纷劝慰丽丽的父母将她遗弃或者送人。后经医生极力抢救,丽丽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却被确诊患有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这似乎是延续丽丽生命的唯一办法,但移植心脏就意味着在挽救一个人生命的同时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啊!......
2023-12-03
文学史的述史模式有多少种?下面以文学史上不同时代之间文学的关系作为坐标,提取几种具有典型性的述史模式加以讲述。荣格指出,原型“并非仅仅由传统、语言和移民传播,而是自发地、不论何时何地、不需任何外部影响地重现”。从原型的观点来看文学史,那么,文学史就成为人的历史循环的文学记录;或者说以文学循环的方式来展示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经典模式与原型模式的差异当然是明显的,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
2024-01-18
导论:哲学教育与哲学定位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恢复正规的哲学教育已有36年了。然而,我们越是深思,越是觉得,哲学教育的浮华掩盖不了其中的问题与危机。这种问题与危机也是哲学的问题与危机,因为哲学与哲学教育的关系是一体二面的关系。当前哲学教育的急务是要破除对哲学的实用性的迷思,正是这种迷思将哲学降格为工具性知识的地位。......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