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列哲学经典新解

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列哲学经典新解

【摘要】:二、关系简述(一)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在批判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二、关系简述

(一)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在批判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而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在现实中,环境的改造和人的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8]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无论就其广度或深度来说,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重要的观点:“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9]毛泽东发展了这一思想,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0]毛泽东又说:我们党的干部要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革命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既要做群众的先生,要做好群众的学生,要做好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好群众的学生。(www.chuimin.cn)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中,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为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有范畴,社会存在为社会实践所创造,同时又为社会实践提供历史的前提。因此,社会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而社会存在则是社会实践的静态凝结。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实践同社会存在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亦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11]。意识的起源最初总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人们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出现,产生了神学、哲学、道德,等等。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意识活动总随着物质生产和物质活动的发展而发生相应改变,也就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2]总之,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切社会的意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型”。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们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是说,一切神秘的东西,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这些神秘的东西,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人们在意识中根除掉。

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思想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