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5、152页。......
2023-12-07
一、概念简释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一般指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是17世纪英国的经验论、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和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他们都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主要缺点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二)对象、现实、感性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一开头指出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按汉语的习惯,“感性”同“对象、现实”确实是有区别的,但这里的“感性”不是指人们的主观认识,即感性认识中的“感性”,而是指实际存在的可以感知的事物。对此,费尔巴哈曾有过解释:“感性”就是“实践存在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它如同现实一样”[2],马克思也曾同意这一说法,指出:“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亦即现实的”[3]。
(三)主体和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哲学概念。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意志的人。
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同时,主体是能够认识和改造客体的。
(四)直观
直观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含义。在马列著作中,一般指感性认识。列宁在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时指出,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直观”概念的。费尔巴哈认为,直观是认识世界的唯一形式。他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唯物主义称作“直观的唯物主义”。在本文中,马克思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直观”概念的。
(五)《基督教的本质》
这是费尔巴哈的一本著作,出版于1841年。在这本书里,费尔巴哈尖锐地批评了基督教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对当时德国思想界影响很大,起了一种解放作用。
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公开宣称,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任何精神的客观存在,人和人的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花朵。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黑格尔哲学中具有第二性的、主观的、形式的意义的东西,在我的哲学中则具有第一性的、本质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是形象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则是实物”。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是“哲学范围内的宗教残余”。
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还从人本主义出发,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人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心思,他的上帝就是怎样的”。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除去了现实的肉体特征,而被神圣化了,“一切关于神圣本质的规定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宗教是人们在受到天灾人祸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对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幻想的产物。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是,他不懂得宗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也不主张废除宗教,而是企图改革宗教,建立所谓以爱为核心的新宗教。这说明,他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圈子里。
(六)思维的此岸性
“此岸”和”彼岸”的问题本源于康德哲学。康德承认有离开人的思维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但是他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互相隔离的,它们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现象,现象界是人类认识可以达到的“此岸世界”;而自在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它是人类认识无法达到的“彼岸世界”。通俗地讲,“此岸世界”就是现实的人间;“彼岸世界”属于另一个根本不同的领域,归根到底就是天国、上帝。康德的观点是贬低思维的力量的。黑格尔则和康德相反,他肯定并推崇思维的力量。如列宁所指出的“康德贬损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4]黑格尔在唯心主义范围内批判了康德,他强调了意识的力量,坚持意识具有“能动的此岸的态度。”[5]黑格尔所理解的意识,具有抛弃康德的“彼岸世界”的能力,所以在他那里“此岸性”就是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能够消除康德所设想的那种横隔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的鸿沟的力量,使之达到两者的统一,亦即扬弃了“彼岸世界”,只剩下一个统一的“此岸世界”。不过在黑格尔那里,归根到底是统一于神秘的绝对观念。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此岸性”,是从黑格尔那里借用来的,也是指的能动性,但却是唯物主义地解释的能动性。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的意思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属于能达到的“此岸世界”。所以“此岸性”是从客观世界可以能被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
(七)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在本文第二条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里,“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此岸性”三个词是一个意思。“真理性”是指思维与客观的一致和符合。“现实性和力量”是指正确的思维反映了现实并且能转变为现实,思维掌握了群众就能变为改造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思维的这些本质是能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正是我国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即它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里所讲的“力量”,第一,是指思维有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即反映现实)的力量;第二,是指正确的思维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功地改造客观事物使思想本身得到实现(即成为现实)的力量。以上这两点都说明所谓思维的“力量”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而且“力量”二字更深入地说明了“现实性”。(www.chuimin.cn)
(八)经院哲学
文中所提到的“经院哲学”本意是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其特点是用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去论证基督教教义。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坏习气叫做经院哲学,或者叫做烦琐哲学。马克思在这里是在转换的意义上使用的,是指“经院习气”,或“学究气”。文中这句话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认识是否真理,是争论不清的,是学究式的争论。
(九)有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
“有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这是指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以及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还有费尔巴哈,他们都是“环境决定论”。这里的“环境决定论”与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同,是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决定民族精神面貌的不是地理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教育、舆论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其中又以法律和教育为主要的因素,它们决定社会的精神面貌。如爱尔维修就认为,人类的才能和美德“既取决于支配人们生活的法律,也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6]这种“环境决定论”比起英雄史观和宿命论来,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去陷入了循环论证。他认为完善的法律和良好的教育得以实现,取决于好的立法者和好的教育者。而好的立法者和好的教育者也只有在好的法律环境和好的教育中才能成长起来。为了走出这个循环论证的怪圈,爱尔维修只好求助于天才人手,认为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有好的法律和教育,而天才人物的出现,纯粹的偶然的。爱尔维修最终陷入唯心史观的窠臼而不能自拔。
(十)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著作有《新社会观》。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1842年曾到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晚年还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主张。但他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认为靠知识传播就可以消除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十一)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1715—1771)提出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要改变人性和人的品质,就要改变使人性变恶的社会环境;由此他得出了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结论。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包括社会风尚;而“教育”是指各种社会影响的总得。他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取决于理性的进步,有待于伟大人物和天才提出使理性进步的意见,用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这样,在他那里,便出现了同“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完全相悖的命题——“意见支配世界”,陷入了唯心史观。
(十二)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异化,或译为外化,黑格尔的哲学术语,其含义是指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在本文中所指出的“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并且认为是彼岸世界或神的世界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费尔巴哈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上帝和神是根本不存在的。
(十三)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指宗教世界,“神圣家族”是意大利画家曼泰尼雅(1431—1506)的一幅名画的题目,画中人物有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庭。
(十四)抽象的思维
“抽象的思维”是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脱离实际的思辨性。
(十五)市民社会
所谓“市民社会”,是18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学者用来表达社会财产关系的一个术语,它指区别于国家以及其他一切上层建筑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借用这一术语,并对它们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又说:“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这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7]可见,“市民社会”在这里是指决定国家和其他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
有关马列哲学经典著作新探的文章
他的目的则是以此说明对象和概念。根据他的思想,专名表示对象,谓词或概念词表示概念或关系,这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后者对前者进行谓述。因此从弗雷格以来,我们获得了对于句子中专名和概念词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到关于对象和概念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2024-01-22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2023-11-20
第四章“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今天,“后现代”成了国际学术界频频使用的时髦术语之一。但我认为,简克斯对“后现代”概念的规定最为明确和具体。然而,后人在运用“后现代”概念时大多忽视了简克斯的定义,而是采用了利奥塔的模糊解释。令人遗憾的是,利奥塔本人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并不像维尔希教授所说的那样明确。1985年前后,利奥塔不断遭到各种批评,但他对“后现代”概念仍然痴心不改。......
2023-11-26
相应地,我们对进步概念进行重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以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现代的进步概念没有早期的萌芽形态。这些观点成了现代“进步”观念的思想资源。......
2023-11-26
二、关系简述(一)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在批判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和环境、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023-12-07
经验一次次地证明了培根的一句著名格言:“略知哲学,人的心灵倾向于无神论;深入哲学,人的心灵导向于宗教。”在培根写出上述至理名言的同时,他忘记加上:深入哲学而带给心灵的上帝完全不同于略知哲学而远离的那位上帝。知识必然是互相联系的,而各种宗教正像语言必然是互相对立的。因此,任何有活力且健全的宗教都有一种标志性的特质。习惯往往以哲学和宗教是否真实来对它们进行判断,而这个方面正是哲学和宗教的弱点。......
2023-12-04
黑格尔说哲学“是艺术与宗教的统一”[10],把艺术看作哲学的一部分,认为绘画、诗歌就是哲学的一个环节。如此看来,山水诗既是一个感性表达过程,也是一个思辨玄言过程;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哲学的沉思。......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