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乌鳢生活习性:气温和水质的影响

乌鳢生活习性:气温和水质的影响

【摘要】:乌鳢在空气中能存活的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气温高时存活时间短,气温低时,存活时间较长。水温降低到12℃时,停止摄食,生长也几乎停止,降到6℃以下,乌鳢转移到深水处活动。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均能生活。乌鳢能忍耐的pH值的范围为3.1~9.6,它对水体中pH值的变化很敏感,一旦超过其忍耐pH值的范围就会很快死亡。乌鳢属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和咸淡水中都能生活。

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栖息在水浑浊、水草茂盛、软泥底质的静水或水流较缓的湖泊、河流、水库、河沟及池塘等水体中。乌鳢常潜伏在水深1米左右的青蛙、泥鳅、鲫鱼及各种水生昆虫密集的浅水处。它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在水层中,只有在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随水温和季节不同,乌鳢的栖息水层有所不同。一般春季水温回升到18℃以上时,常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夏季多在水体的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过低时,则蛰居在水底。

乌鳢对不良水质、水温和缺氧等不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当水中缺氧时,乌鳢可将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因此,乌鳢耐低氧的能力很强,它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并且在少水甚至无水的条件下,只要保持其鳃部和皮肤的湿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乌鳢在空气中能存活的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气温高时存活时间短,气温低时,存活时间较长。通常气温25~27℃时,可存活1昼夜;10~15℃时,可存活1~3昼夜;平均7℃时可存活1周。可见乌鳢适合在气温7℃左右进行无水运输。

乌鳢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具有耐高温与耐低温的能力。在水温0~41℃的范围内都能生存,适宜的水温范围是16~30℃,在20~25℃时生长最快。水温降低到12℃时,停止摄食,生长也几乎停止,降到6℃以下,乌鳢转移到深水处活动。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只要冰下有水,就完全能自然越冬。越冬期间乌鳢行蛰居生活,即将身体后半部潜埋在软泥、烂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基础代谢维持着生命活动。翌年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又开始活动,由深水处游至沿岸浅水处觅食,夜间常停留在水体的上层。

乌鳢对pH值和盐度的适应性也很强。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均能生活。乌鳢能忍耐的pH值的范围为3.1~9.6,它对水体中pH值的变化很敏感,一旦超过其忍耐pH值的范围就会很快死亡。乌鳢属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和咸淡水中都能生活。(www.chuimin.cn)

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成鱼能跳出水面1.7米左右,鱼种也可以跳离水面30厘米以上。尤其是池外的水位比池内低时,乌鳢先作迟缓后退,然后迅速跃起,跳入其他池塘。跳跃时在空中呈弧形,斜着头落入水中,速度甚快。在有流水冲击和降雨时,更易刺激乌鳢跳跃而逃跑,且常常逆流而上逃窜。在夏季多雨、栖息地食物不足或其他生态条件不适宜时,乌鳢能以蛇行移动的方式越过塘基,移居或转移到其他水域场所栖息。这种“过道”现象往往在雨夜进行,3~4米长的路不用30分钟就可越过。乌鳢平时在水中游动速度缓慢,动作类似于蛇形,扭曲着身体游泳,经常在近水面处斜着头悬着身体,仅摇动胸鳍,以维持身体平衡。当受到突然惊吓时,便立刻钻入水草丛中隐蔽起来。另外乌鳢在利用鳃上器官呼吸换气时,其喉部凹陷处贮藏有一定的空气,因此可使身体在水中保持首尾平直的姿态。

乌鳢的生命力很强,有时将鱼剖腹去肠后放入水中,还会逃之夭夭,去鳃去内脏洗净后放在菜板上还会跳动做垂死挣扎,所以广东人称它为“生鱼”,这无疑与其生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