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彭司勋担任副院长,重返教学科研岗位

彭司勋担任副院长,重返教学科研岗位

【摘要】:那年华东药学院改称南京药学院,原教务长王殿翔升任副院长,彭司勋被任命为教务长,30多岁就执掌全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这是岐阜药科大学首次组团来访,彭司勋负责接待工作,经过商讨,两校达成初步共识。具体措施是,南京药学院每年派一名学生到岐阜药科大学学习,对方同样派一名学生来南京药学院学习,为期一年,这个协议一直持续到现在。1983年11月,彭司勋不再担任副院长职务,改任南京药学院顾问。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彭司勋获得“解放”,仍被分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蹉跎十年,彭司勋已年近花甲,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但是,为了弥补“文革”中的损失,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那时候学校已招收了几届工农兵学员,彭司勋被允许上课,给工农兵学员讲授药物化学。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都有,老师讲课十分犯难。但是,彭司勋认真备课,努力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1977年以后,彭司勋的工作日渐繁忙,他受卫生部委托修订《药物化学》教材,同时参与学校的许多外事接待工作。

1977年,英国科学家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团长巴顿(D.H.R.Barton)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获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当时主要研究抗生素化学。那时还是革委会领导,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很重视这件事,组成了一个三人接待组,除彭司勋外,还有天文学家戴文赛[1]历史学家王绳祖[2]。戴文赛时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早年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王绳祖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曾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都是英国名牌大学毕业。当然,革委会管外事工作和科技工作的人也参加了接待工作。彭司勋等三人主要负责交流科技方面的问题。“文革”刚结束,对外交流还很少,外国学者来访是一件大事,有关方面让他们讲话要注意,只谈科学,不及其他。

英国科学代表团访问了南京大学和南京药学院。在南京药学院,巴顿作了关于抗生素化学的报告,这是“文革”以后第一位外国学者在南京药学院作学术报告,彭司勋担任翻译。整整十年,彭司勋没有使用过英语了,国际上抗生素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为了使翻译准确,彭司勋甚至收听英语广播节目,恢复对英语敏感度。他又查阅文献,了解国际抗生素研究动态。这次报告,让药学院的老师了解了一些国际药物研究前沿内容,开阔了学术视野。其间彭司勋还陪同代表团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

同年,美国斯蒂文(Stevens)科技学院M.S.Manhas教授访问南京药学院,并作学术报告。1978年,美国药学科学代表团Kup Chan等来访,并就天然药与抗癌药进行讨论,彭司勋又承担了接待任务。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彭司勋的英语和专业优势,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图4-1 1977年与英国科学家代表团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左7为D.H.R.巴顿,右四彭司勋)

1979年3月,彭司勋被任命为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分管外事和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对彭司勋而言并不陌生,早在1956年,他就担任过教务长之职。那年华东药学院改称南京药学院,原教务长王殿翔升任副院长,彭司勋被任命为教务长,30多岁就执掌全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教务长管辖的部门有:教务科,安登奎任科长,负责安排全校的课程、教学工作;注册科,负责学生的注册和学籍管理;生产实习科,负责学生实习等工作,要安排学生到全国各地的药厂实习,经常要和药厂联系;研究科,负责科研、学术出版以及研究生工作;还有编辑室,负责誊写刻印教材、编写教学通讯;当时体育教研室也归教务处管理。(www.chuimin.cn)

彭司勋任教务长期间,学校组织了学生科研小组,在学习与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指导,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1957年,学校为了贯彻“边学、边整、边改”的精神,决定成立意见处理委员会,由江守默为主任委员,王殿翔为副主任委员,叶三多、彭司勋为教学科研问题研究小组召集人。1958年,药学院改组,教务处撤销,彭司勋不再担任教务长。[3]这一段的管理工作,使他对学校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担任副院长后,彭司勋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他总的想法是,尽可能多邀请外国学者来作报告,尽量送学校的老师出去研修,以开阔学校师生的学术视野。

1980年,彭司勋接待了日本岐阜药科大学校长崛干夫一行,商谈两校的合作问题。这是岐阜药科大学首次组团来访,彭司勋负责接待工作,经过商讨,两校达成初步共识。1982年10月,校长王钧彦率药学代表团赴日本回访,双方正式签订了校际交流关系协议,主要内容是: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交换学术书刊、研究论文、论文题录和教学资料,互相派遣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协作[4]。具体措施是,南京药学院每年派一名学生到岐阜药科大学学习,对方同样派一名学生来南京药学院学习,为期一年,这个协议一直持续到现在。崛干夫校长是日本著名药物化学家,1984年,他又邀请彭司勋和徐国钧教授访日,并在岐阜药科大学作学术报告。1985年,崛干夫和江田昭英教授再次来访,他们就两校科研合作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商讨。彭司勋和崛干夫保持了长期的友谊,崛干夫退休后到岐阜女子大学担任校长,至今他们还有信件往来。

彭司勋分管外事工作期间,学校的对外学术交流十分活跃。1982年,他接待了美国药师代表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长与夫人、日本富山医科大学生药学家南波恒雄教授等;1983年,美国药物分子设计学家C.Hansch来校访问,彭司勋与他就QSAR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彭司勋也受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委派,赴英国、荷兰、芬兰、丹麦、法国等进行药学教育考察。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1979年,学校还聘请美国教师来校任教,同时他积极争取资助,派遣药科大学老师和研究生出国深造。

1983年11月,彭司勋不再担任副院长职务,改任南京药学院顾问。但仍关心药学院的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多次组织和参加接待工作。1985年,美国费城药学院、理学院长,著名药学教育家Allen Misher教授访问南京药学院,彭司勋参加了接待工作,并就药学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培养和加强两校学术交流交换了意见。1986年,美国休斯敦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药理学家J.Bukley教授来访,就心血管药物合作研究交换了意见。1987年,美国甾体化学家、斯坦福大学C.Djerassi教授访问药科大学,并作甾体避孕药的学术报告。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宗瀛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公费赴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到默克公司工作,创制吲哚美辛、舒林酸等抗炎药,曾任默克制药公司研究部(R&D)副总裁。改革开放后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聘为顾问,也来药科大学访问,1988年被聘为药科大学名誉教授,此后多次来校作学术报告。此外,彭司勋还接待过美国密执安大学D.L.B.Toansexci、美国耶鲁大学熊太林、意大利米兰马尼格利药理研究所Algeris、美国费城药学、理学院J.B.Schuarlz教授以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眼科药理学家邱春忆、德国Jena大学Lehman教授等多位国外学者。

作为副院长,彭司勋的另一项工作是科研管理。他上任时,学校的科研课题分散,为了集中科研力量,彭司勋对全院科研计划进行了梳理,组织有关教师讨论,最后确定了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并有专人负责。一是计划生育,由廖清江负责;二是非甾体抗炎药、心脑血管药研究,由彭司勋和戴德哉负责;三是半合成抗生素研究,由段廷汉负责;四是神经系统药物研究,由刘国卿负责;五是药物新剂型和释放系统研究,由刘国杰负责。当然,各教研室还有各自的课题,如微生物教研室的细菌耐药性研究,由陈知本老师负责。

此外,他还加强了《南京药学院学报》和《药学教育》的正常出版,组织编写《中国药学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