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迁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西迁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摘要】:1920年,齐鲁大学设立药学专修科,主要培养医院药房药剂人员,二年制。抗战前全国共有五所医学院附设药学教育[7],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唯一一所独立药学教育机构,归教育部直管,其他为省立或私立。图2-1国立药专在重庆瓷器口时学生上课的教室彭司勋入校时,国立药专在重庆近郊嘉陵江边的磁器口镇。图2-21983年与老校友重访重庆歌乐山国立药专旧址1939年,孟目的辞去校长职务,到重庆协和药厂当厂长,教务长陈思义升任校长。

中国的现代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2年,袁世凯天津设立北洋医学堂,内设医、药两科,主要由日本教习任教。该校屡经搬迁、更名,至1936年,招收学生21期,每期少则5人,多不过25人,人数虽少,但教学质量不错,主要培养军事药学人才[1]。1913年,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添设药学专业,该校因此更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每期招生10~20名,该校创办人韩清泉曾留学日本,仿日本的教育体制。1915年教育部举办全国成绩展览会,该校药科获最优等奖。至1941年,该校药科共有毕业生307人,算是培养人才较多的学校[2]。1920年,齐鲁大学设立药学专修科,主要培养医院药房药剂人员,二年制。至1939年内迁成都,共有毕业生80余人[3]。1929年,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创立,五年制,每年招收60名学生,但要求严格,每期毕业生仅20人左右[4]。1932年,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创办药学系,主要目标是培养医院药房的药剂人才。师生人数很少,抗战时期,沿海的教会学校相继内迁至华西协和大学院内,教学有了较大发展,招生人数亦有所扩充[5]。1936年,上海医学院亦成立药学专修科[6]。抗战前全国共有五所医学院附设药学教育[7],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唯一一所独立药学教育机构,归教育部直管,其他为省立或私立。

国立药专成立于1936年,校址最初在南京白下路,租赁民房,因陋就简办起学来,专职教师不足10人,只有一间实验室。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在南京招收了两届学生。第一届只在北平和南京招生,440人报考,招收40人,生源非常好,据说有些学生考取清华后又放弃了,读了药专。1937年招收第二届学生,也是40人,未及开学,抗战爆发,学校西迁武汉,又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1938年武汉告急,学校又迁到重庆,在重庆招收了第三届学生,彭司勋是第三届学生。

图2-1 国立药专在重庆瓷器口时学生上课的教室

彭司勋入校时,国立药专在重庆近郊嘉陵江边的磁器口镇。四川省办的教育学院在这个镇上,药专来不及建校舍,暂借四川教育学院的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和部分实验室,开展教学活动,宿舍是租的民房。第二年又招收了新生,四川教育学院原本就不大,学生人数增加后,校舍不够用了,药专不能再挤占四川教育学院的地方了,就租用磁器口镇的一个民间大院作为临时校舍。

校长是孟目的[8],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1925年回国后就致力于药学教育,他也是药专的首任校长,是药专的创办者。校长下设三长:训导长管思想教育工作,总务长管后勤,教务长负责教学事务。彭司勋入学时,教务长是陈思义[9]。他是上海崇明人,东南大学毕业,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拿到博士学位,他对美国的药学教育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回来当教务长。那时药专的教学基本上按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参考了英国的教育体系。(www.chuimin.cn)

图2-2 1983年与老校友重访重庆歌乐山国立药专旧址(后排左4彭司勋、左5郭祖贤)

1939年,孟目的辞去校长职务,到重庆协和药厂当厂长,教务长陈思义升任校长。陈思义的活动能力很强,与教育部长陈立夫的关系比较好,彭司勋这届学生毕业时,他还把陈立夫请来出席毕业典礼并讲话。在陈思义主持下,药专在歌乐山盖了教室、两栋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和男女生宿舍、浴室等,由于是战争时期,物资匮乏,房屋由木板搭建,质量不太好。尽管如此,条件比在磁器口时好多了。1940年6月,药专从磁器口迁到歌乐山。

药专的仪器设备多从南京带来,数量有限,实验用的药品也非常缺乏。彭司勋刚入学时,实验是一人一组,后来因仪器和药品不够,改为两人一组。蒸馏用的冷凝器外面没有套管,他们就用竹筒代替,没有自来水,就人工加水,加热用木炭

在磁器口时,学校租赁民房设立了一个小药厂,供学生实习。最初药厂以当地白云矿石为原料,生产硫酸镁。后来提取些浸膏,做些制剂加工,但做不了合成。1941年,磁器口遭日军轰炸,药厂损失惨重。后学校在歌乐山选址另建了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