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宽[1]80年前父辈一代跟随竺可桢校长从杭州西迁,直到遵义、湄潭、永兴。我今年8月有机会跟着陈天来教授重访湄潭,回忆了童年的往事,对今日湄潭发展感到宽慰、兴奋。我们从杭州出发飞贵阳,再坐小车上高速直达湄潭,前后仅用8小时。从湄潭到遵义要经过虾子场,停车吃中饭,到遵义已是下午3点多,现在湄潭到遵义,开车只需40分钟。今年回湄潭,看到电力充足,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湄潭,晚上点的是灯草桐油灯。......
2023-10-07
中国的现代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北洋医学堂,内设医、药两科,主要由日本教习任教。该校屡经搬迁、更名,至1936年,招收学生21期,每期少则5人,多不过25人,人数虽少,但教学质量不错,主要培养军事药学人才[1]。1913年,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添设药学专业,该校因此更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每期招生10~20名,该校创办人韩清泉曾留学日本,仿日本的教育体制。1915年教育部举办全国成绩展览会,该校药科获最优等奖。至1941年,该校药科共有毕业生307人,算是培养人才较多的学校[2]。1920年,齐鲁大学设立药学专修科,主要培养医院药房药剂人员,二年制。至1939年内迁成都,共有毕业生80余人[3]。1929年,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创立,五年制,每年招收60名学生,但要求严格,每期毕业生仅20人左右[4]。1932年,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创办药学系,主要目标是培养医院药房的药剂人才。师生人数很少,抗战时期,沿海的教会学校相继内迁至华西协和大学院内,教学有了较大发展,招生人数亦有所扩充[5]。1936年,上海医学院亦成立药学专修科[6]。抗战前全国共有五所医学院附设药学教育[7],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唯一一所独立药学教育机构,归教育部直管,其他为省立或私立。
国立药专成立于1936年,校址最初在南京白下路,租赁民房,因陋就简办起学来,专职教师不足10人,只有一间实验室。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在南京招收了两届学生。第一届只在北平和南京招生,440人报考,招收40人,生源非常好,据说有些学生考取清华后又放弃了,读了药专。1937年招收第二届学生,也是40人,未及开学,抗战爆发,学校西迁武汉,又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1938年武汉告急,学校又迁到重庆,在重庆招收了第三届学生,彭司勋是第三届学生。
图2-1 国立药专在重庆瓷器口时学生上课的教室
彭司勋入校时,国立药专在重庆近郊嘉陵江边的磁器口镇。四川省办的教育学院在这个镇上,药专来不及建校舍,暂借四川教育学院的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和部分实验室,开展教学活动,宿舍是租的民房。第二年又招收了新生,四川教育学院原本就不大,学生人数增加后,校舍不够用了,药专不能再挤占四川教育学院的地方了,就租用磁器口镇的一个民间大院作为临时校舍。
校长是孟目的[8],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1925年回国后就致力于药学教育,他也是药专的首任校长,是药专的创办者。校长下设三长:训导长管思想教育工作,总务长管后勤,教务长负责教学事务。彭司勋入学时,教务长是陈思义[9]。他是上海崇明人,东南大学毕业,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拿到博士学位,他对美国的药学教育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回来当教务长。那时药专的教学基本上按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参考了英国的教育体系。(www.chuimin.cn)
图2-2 1983年与老校友重访重庆歌乐山国立药专旧址(后排左4彭司勋、左5郭祖贤)
1939年,孟目的辞去校长职务,到重庆协和药厂当厂长,教务长陈思义升任校长。陈思义的活动能力很强,与教育部长陈立夫的关系比较好,彭司勋这届学生毕业时,他还把陈立夫请来出席毕业典礼并讲话。在陈思义主持下,药专在歌乐山盖了教室、两栋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和男女生宿舍、浴室等,由于是战争时期,物资匮乏,房屋由木板搭建,质量不太好。尽管如此,条件比在磁器口时好多了。1940年6月,药专从磁器口迁到歌乐山。
药专的仪器设备多从南京带来,数量有限,实验用的药品也非常缺乏。彭司勋刚入学时,实验是一人一组,后来因仪器和药品不够,改为两人一组。蒸馏用的冷凝器外面没有套管,他们就用竹筒代替,没有自来水,就人工加水,加热用木炭。
在磁器口时,学校租赁民房设立了一个小药厂,供学生实习。最初药厂以当地白云矿石为原料,生产硫酸镁。后来提取些浸膏,做些制剂加工,但做不了合成。1941年,磁器口遭日军轰炸,药厂损失惨重。后学校在歌乐山选址另建了药厂。
有关精业济群:彭司勋传的文章
陈健宽[1]80年前父辈一代跟随竺可桢校长从杭州西迁,直到遵义、湄潭、永兴。我今年8月有机会跟着陈天来教授重访湄潭,回忆了童年的往事,对今日湄潭发展感到宽慰、兴奋。我们从杭州出发飞贵阳,再坐小车上高速直达湄潭,前后仅用8小时。从湄潭到遵义要经过虾子场,停车吃中饭,到遵义已是下午3点多,现在湄潭到遵义,开车只需40分钟。今年回湄潭,看到电力充足,回忆起我们当年在湄潭,晚上点的是灯草桐油灯。......
2023-10-07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3-10-07
竺校长及工学院和各系的领导均十分重视实验教育及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知识。本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亦援例于该日公开展览,以资庆祝。计工学院实验室、工场都十余部份,均于是日同时开放展览。工学院实验室奠基纪念碑王国松与陈晓光在遵义洗马滩机工实验室前1943年6月6日,工学院实验室也全部开放,盛况不减前一年。事后,学校发动浙大同学会进行募捐,使一部分实验室较快得到了修复。......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