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彭司勋:战争离散,书香之家

彭司勋:战争离散,书香之家

【摘要】:在保靖的土家族中,彭姓是望族。彭司勋出生时祖父已过世,由祖母持家。该所现称天津药物研究院。彭司勋12岁时,父亲再娶,继母育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926年被捕,1927年与李大钊同时就义,年仅24岁。二舅姚彦牺牲时,二舅母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一个幼子尚在襁褓之中。彭司勋12岁即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由于战争以及出国留学等原因,他与家人和亲友聚少离多,但依然与家人和亲友保持亲密的关系。

在保靖的土家族中,彭姓是望族。在保靖历史上,彭姓做过土司,出过许多名人。彭司勋的祖父是昂洞乡人,一位私塾先生,教四书五经,在当地颇有声名,不仅在保靖,在湘西的几个县都教过书。彭司勋出生时祖父已过世,由祖母持家。祖父母育有四子二女,彭司勋的父亲排行老二。大家族一起生活,直到1940年祖母去世后才分家。

彭司勋的大伯父早年经商,主要经营桐油生意,积攒了些钱,家境逐渐富裕,购置了不少田地,彭家就成为地主了。伯父去世得早,彭司勋没见过他。伯父育有一子二女,在长沙工作。三叔小学毕业后,到长沙读了很有名气的岳云中学,毕业就回到家乡教书,在天主堂小学任教,但他并不信教,是职业教师。三叔爱好养鱼、养花养草,喜欢园艺,在家里后院挖了鱼池,建了茅草亭,俨然一座私家园林。四叔彭勇炎[3],早年就读于长沙明德高中,后考入湘雅医学院,1935年毕业,留在湘雅医学院做医生,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是国内著名耳鼻喉科专家,曾担任过耳鼻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婶是湘雅护士学校的校长。四叔四婶育有四子一女,长子司沅196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物化学系,分配到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曾任情报室主任。该所现称天津药物研究院。彭司勋的一位姑父曾到日本留过学。

彭司勋的父亲叫彭勇诺[4],1919年五四运动后去北平求学,就读于中国大学,接受了民主思想,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回到家乡。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过境保靖,知事刘炎清逃跑,新任知事文一元未到任,保靖十分混乱,彭勇诺被当地士绅推举代理县知事。他临危受命,筹粮备款,应付川军,使保靖免受兵祸,后彭勇诺变卖私人田产偿还债款。一年后,经士绅联名推荐,他被湖南省政府任命为保靖县长。在他任职期间,取消了渔民每年向官府交纳400斤鱼的“官渔税”,深得渔民称颂;他重视教育,当时保靖的小学不多,尤其是好的学校更少。彭勇诺牵头集资,创办了一所小学,叫竞择小学,取“物竞天择”之意。后因目睹官场黑暗,退出政界,致力于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十县联合中学倒闭后,保靖没有一所初级中学,彭勇诺创办了靖绥保靖初级中学,并任校长。在建校过程中,他不仅四处筹集资金,还在课余时与师生一道搬砖运瓦,参加劳动。为培养人才,曾不惜用双倍薪金聘请外地优秀教师来校执教[5]。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该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保靖民族中学。彭勇诺还当过省立八中校长[6],培养了许多人才,保靖的教育界有很多人是他的学生,保靖外出读书的人,有不少也曾受教于他。彭勇诺为保靖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彭司勋的生母叫姚元贞,读过私塾,又上过中学,是位贤妻良母,育有一子一女。彭司勋10岁时母亲去世,妹妹司齐才五岁。彭司勋幼年失去母爱,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爱读书,其时二舅姚彦在北京求学,常寄书给母亲。彭司勋12岁时,父亲再娶,继母育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彭司勋兄妹共五人,他是长子。

在彭司勋生母家族中,他的二舅姚彦[7]是写入保靖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姚彦17岁时只身赴北京求学,先在北京大学读预科,一年后转为正式学生,在那里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同乡米世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捕,1927年与李大钊同时就义,年仅24岁。二舅母胡宝先也是保靖人[8],她家祖上曾有人中过进士,官至翰林,在保靖是名门望族。她家所住大宅院的门前挂一块进士大匾,人称“胡家公馆”。二舅姚彦牺牲时,二舅母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一个幼子尚在襁褓之中。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烈士纪念碑正后方还刻有姚彦名字。彭司勋听母亲说,他很小的时候,邻家失火,殃及其家,正值二舅来访,奋不顾身将他从大火中抱了出来。

彭家在当地是开明士绅,由于家中许多人有外出读书的经历,和外界的联系很紧密。从彭司勋记事起,家中就订阅有北平、上海、长沙等地出版的报纸和杂志,有《时报》、《申报》、《东方杂志》、《良友画报》、《小朋友》等。这些报纸杂志,为少年彭司勋打开了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子,他从画报上看到了许多保靖所没有的事物,如脚踏车、汽车火车等。他渴望到保靖以外的世界看一看。

由于家境较富裕,彭司勋的父亲担心自己的子女产生依赖思想,常常告诫子女不要指望家里的那点儿田地过活。父亲也特别不希望子女涉足政界,希望他们最好掌握一门技术,能自食其力。父亲的思想,对于子女的人生选择有很大影响。彭司勋兄妹几人都在青少年时代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来大多从事技术工作。由于彭家子女多,虽然经济条件较好,但同时供养多人读书也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家中男性优先,鼓励读大学,女性大多选择护理和师范等花钱少的专业。大妹司齐在湘雅护士学校学习护理,毕业后留院工作,是湘雅医学院的护士长。妹夫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任职于湘雅医学院,是耳鼻喉科专家。弟弟司惠和弟媳均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来分别成为外科和眼科医生。二妹1951年考入鞍山护士学校,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后来又到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进修,取得医师资格,在人民大学当校医。妹夫清庆瑞[9]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小妹司平学习会计专业,在银行工作。(www.chuimin.cn)

彭司勋是家中长子,受父亲影响尤深,选择技术性较强的药学专业、青年时代远离政治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当然,来自父亲的影响不止于此。在彭司勋的记忆中,父亲爱看《大公报》,遇到好文章,就读给他听;父亲还喜欢书法,常写毛笔字,他也随父亲练毛笔字。成年后,彭司勋在闲暇时也喜欢写毛笔字,自认为是得了父亲的遗传。

彭司勋12岁即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由于战争以及出国留学等原因,他与家人和亲友聚少离多,但依然与家人和亲友保持亲密的关系。他敬爱继母,曾将继母从湖南老家接来南京同住。同父异母的小妹司南在鞍山读书,1958年,他到沈阳出差,专程赴鞍山看望妹妹。妹妹到北京工作后,他又鼓励妹妹继续学习。在哥哥的鼓励下,她又到北京大学进修,取得医师资格,成为人民大学校医。在妹妹心中,彭司勋是一位可以依靠的兄长。亲友中有人遇到困难,他便伸出援手,他的一位堂姐经济困难,他常解囊相助[10]

图1-1 1959年全家福

彭司勋1944年结婚。妻子陈佩兰是大学同学,安徽人,1936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女子医学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回国,转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继续学业,与彭司勋同级。陈佩兰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中央医院工作,后在上海的制药厂工作。1951年随彭司勋调往南京,在药科大学附属药剂学校任教,“文革”后该校撤销,转入江苏省药物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2010年逝世。夫妻感情甚笃,相濡以沫六十余载,育有一子二女。长子图治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后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回国后任杭州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后,任浙江大学仪器分析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协副主任,2004年病逝。儿子英年早逝,给彭司勋以极大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两个女儿因“文革”上山下乡耽误了学习,后通过自学,长女图婉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后在中国药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工作,曾任院长;次女图娅广播电视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在企业任工程师。孙子二人均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工作;外孙女三人,二人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学业,留美工作,另一名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让彭司勋欣慰的是,子孙均学有所成,且都从事医药和技术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