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保靖地理与人文:彭司勋传

保靖地理与人文:彭司勋传

【摘要】:1919年7月28日,彭司勋诞生于湖南省保靖县一个土家族知识分子家庭。保靖县位于湘西中部,与永顺、古丈、吉首、龙山、花垣接壤。虽然保靖地处偏僻,但文化底蕴深厚。近些年来保靖县境内不断有地下文物被发掘出来,说明保靖确有很悠久的文明发展史。1922年,湘西的10个县由湘西边防统领来管辖,首府设在保靖。1925年,川军进入保靖,陈渠珍的部队逃跑了。保靖县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土家族约占全县人口的52%,其余为苗族和汉族。

1919年7月28日,彭司勋诞生于湖南省保靖县一个土家族知识分子家庭。保靖县位于湘西中部,与永顺、古丈、吉首、龙山、花垣接壤。县内有一条河,称酉水,酉水流出保靖,经永顺、古丈县,至沅陵溪子口注入沅江,沅江是湖南所谓的四水之一。保靖多山,陆路交通很不方便,贯穿保靖的酉水,就成为保靖的交通要道,人们出入保靖,多走水路。保靖盛产桐油,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植物油,由于其干燥快、比重轻、附着力强且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用途十分广泛,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当时,保靖不少人靠桐油致富。保靖生产出来的桐油都是通过水路运至常德,再转运出去。彭司勋小的时候,酉水上航行的都是木船,河水清澈见底。他多次沿酉水去沅陵、长沙求学。酉水是他放眼世界的通道,也是他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1983年,他回保靖探访亲友时,看到酉水下游修建了水坝,水位提高了,河水没有从前那么清了,古朴的木船被机动船取代,多了几分喧嚣与繁忙,失去了早年的宁静与诗情画意,这让彭司勋甚感遗憾。

虽然保靖地处偏僻,但文化底蕴深厚。近些年来保靖县境内不断有地下文物被发掘出来,说明保靖确有很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彭司勋家住迁陵镇,是县政府所在地。迁陵镇历史悠久,在保靖城北码头对岸,酉水岸边的一个巨大的悬崖绝壁上,凿刻有“天开文运”几个大字,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石,每个字有2米多长,表达了保靖人希望上苍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文化上有所作为的美好愿望,这个摩崖石刻现在成为保靖的标志。

1922年,湘西的10个县由湘西边防统领来管辖,首府设在保靖。统领陈渠珍是凤凰人,很重视教育,办了数所学校,有十县联合小学,十县联合中学,还有十县幼儿师范学校,这些学校都设在了首府保靖。当时从外面请了不少老师到保靖教书,学校都可以住宿,外县的学生也到保靖来念书。十县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集中在保靖了,促成保靖文化教育的较大发展。1925年,川军进入保靖,陈渠珍的部队逃跑了。抗战时期,他的部队被调往前线,后来他被安排在重庆附近南川的一个纺织厂。他走后,保靖的学校都垮掉了[1],到了彭司勋读书的年龄,保靖只有三所小学,连一所中学也没有。但是,这一过程开阔了保靖人的眼界,在保靖形成了读书的风气,以后很多人都到长沙、武汉、北平等地读书。

保靖县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土家族约占全县人口的52%,其余为苗族汉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服饰与汉族基本相似,不像苗族那样有特色。儿时的彭司勋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1952年,他的家族被政府确定为土家族,他才知道自己是少数民族。彭司勋12岁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对土家族的民俗风情了解不多。他知道的土家族,原由土司统领,老年男女都喜缠头,爱唱山歌和跳摆手舞,过年过节捣糯米作糍粑。尽管彭司勋少小离家,但他对家乡十分眷恋,直到老年一直惦念家乡的人和事。1983年、1999年曾两次回到家乡,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要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2010年,他从报纸上看到保靖出土了珍贵的文物,他急忙将报纸剪下来,寄给远在北京的妹妹和妹夫,与他们分享喜悦。(www.chuimin.cn)

保靖虽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较为封闭,但这里也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县内宗教除儒、释、道外,天主教基督教也占有一定地位。民国八年(1919年),也就是彭司勋出生的那一年,保靖就有外国传教士的踪迹了,传教士们来到保靖建立了教堂。彭司勋小的时候,保靖县城有两所教堂,一所天主教堂,一所耶稣堂。天主教的势力比较大,不仅有教堂,还建有自己的体育场,还办了学校、育婴堂等;耶稣堂比较小,租用的是民房[2]

12岁之前,彭司勋就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经济文化不发达、但人文多元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