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改变行为之道:人类行为研究与设计实践

改变行为之道:人类行为研究与设计实践

【摘要】: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受挫的经理感叹,要是消费者愿意改变他们的行为,任何事就都好办了。令人遗憾的是,在最佳情况下让人们改变行为都很困难,而如果心怀抵触就根本不可能让人做出改变了。当务之急是要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行为,于是我们进入了人类学家的角色,出发前往实地:巴尔的摩、亚特兰大和旧金山,了解储蓄在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受挫的经理(或政治家,或健康倡导者)感叹,要是消费者(或选民,或患者)愿意改变他们的行为,任何事就都好办了。令人遗憾的是,在最佳情况下让人们改变行为都很困难,而如果心怀抵触就根本不可能让人做出改变了。

一种让人们尝试新事物的方法,就是将新事物建立在熟悉的行为之上,就像我们唤起美国成年人儿时的回忆,为禧玛诺公司创造出自行车骑行新体验——滑行那样。还有一个同样引人注目的故事:

设计背后的故事 美国银行与零头转存

美国银行来到IDEO,要求帮助开发一种产品思路,既有助于维持现有客户,同时还能带来新客户。设计团队想出了10来个方案:针对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妈妈的服务项目、帮助父母教孩子如何合理 理财教育工具,但是其中的一想法似乎特别突出:帮助客户增加储蓄的服务。当务之急是要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行为,于是我们进入了人类学家的角色,出发前往实地:巴尔的摩、亚特兰大和旧金山,了解储蓄在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www.chuimin.cn)

我们发现,所有人都想多存点儿钱,可是只有少数人有办法把钱存起来。与此同时,许多人下意识采取的举动,指出了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比如说,有些人会习惯性地多缴些水电费,要么是因为不喜欢找零钱,要么是为了确保不会因为迟缴费而被收滞纳金。另一类“看不见的储蓄”,是习惯每晚把多余的零钱扔进一个罐子里(对孩子来说,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发现这是个取之不尽的零花钱来源,而对银行出纳来说,这却是件麻烦事,因为他们还得数这大把零钱,给顾客换成几元整钱)。项目团队由此推断说,也许有可能找出建立在这些行为线索之上的方法,鼓励人们储蓄。

在进行了无数次的重复、验证和模型制作后,美国银行于2005年10月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叫做“零头转存”。这项服务自动将借记卡购物金额调高成最接近的整数,并把差额转入顾客的储蓄账户。现在,当我早上在毕兹咖啡店(Peet's)买拿铁咖啡,并用借记卡支付这3.5美元时,50美分的零钱就会自动存入我的储蓄账户。如果我用4美元现金付账,那这50美分就应当是找给我的零钱。在喝咖啡的同时,我的储蓄额度在迅速地自动增加。我并不是唯一觉得这种储蓄方法简便易行的人。在推出后的第一年,“零头转存”就吸引了250万名顾客,这些顾客办理了超过70万个支票账户和100万个储蓄账户。用来解说复合利息的学究 训诫,或是关于金钱真正价值的道德说教,估计很难在大范围内改变大手大脚消费者的储蓄习惯。然而,通过把新服务嫁接到顾客已有的行为之上,IDEO设计出了这种服务,既让人因熟悉而放心,又足够新颖可以吸引来新顾客。不知不觉地,美国银行顾客的储蓄额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他们自己可能都从不认为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