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2000—2008年:大力推进阶段一、政策出台背景新世纪以来,破解“三农”问题已成了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农村环境通过新乡村建设运动正在改善,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再次成为焦点问题,亟待解决。2004—2006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立法进程。......
2023-12-06
第2节 1984—1988年:高速增长阶段
一、政策出台背景
1984年堪称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商品经济短缺的时期,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能迅速找到市场销路。加之,中国国有企业转制尚未完成,经营保守僵化,而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比较稚嫩,这就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7)
就农村经济环境而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社分设制度的推行,人民公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来的公社、大队转化为乡、村,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同时,许多联户合办、跨区联户等形式的合作性质企业和各种联营、自营企业在农村产生并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在这种新情形下,“社队企业”这个名称已不能代表此类企业新的发展状况。此时,国家也应该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政策内容
1984年到1988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确立乡镇企业的名称及地位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下发。通知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同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对乡镇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该通知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明确乡镇企业由原来的社办、队办改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同时发展,由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改变为农、工、商、建、运、服六大产业同时并进;二是突破了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三就地”的限制,市场得到极大拓宽;三是极其明确地指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作用,制定了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总方针,提出了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的历史任务,并对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问题做出了规定。
(二)提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举措
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提出了若干要求或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内容包括: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和自然资源条件,确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步骤。在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和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国家规定和保护资源的要求,努力发展小采矿业、小水电和建材工业,为大工业配套和为出口服务的加工工业,以及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乡镇企业的贷款,应按地区按行业按用途区别对待;建立一批新的农产品、特产品和乡镇企业小商品出口基地,将在“七五”期间开发一百类适用于乡镇企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并组织大批量生产,立五百个技术示范性乡镇企业,为它们提供全套工艺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法,每年短期培训一批农村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使之掌握一两项本地区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在贫困地区的国营厂矿应扩散产品,积极帮助发展乡镇企业等。以上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外部环境。
这一阶段的政策演变路径如表11—4所示。(www.chuimin.cn)
表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政策变迁(二)
三、政策效果评价
在政策的支持下,乡镇企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其中一个特色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乡村两级办企业的界限。社队企业进入乡镇企业时期后,根据中央的规定,由原来社、队两个层次扩大到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和其他合作形式的企业五个层次。在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下,在继续整顿提高原有乡村两级企业素质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员联营企业和个体工业,因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成绩。在1984年到1988年这段时期内,农民办的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发展特别迅速,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到1988年,联户、个体企业产值达2 132亿元,占乡镇企业当年总产值的32.8%,其中联户、个体工业产值1984年仅占乡镇工业的17.58%,到1988年上升到24.10%,在1985年到1988年间,联户、个体工业年平均增长49.1%,而乡镇集体工业的增长率仅有35.7%。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变化说明全国乡镇企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表11—5所示。从1984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 709.89亿元增加到6 495.66亿元,年均增幅为39.9%;企业个数从606.52万个增加到1 888.16万个,年均增幅为37.2%;企业职工人数从5 208万人增加到9 545万人,年均增幅为16.77%;利税总额从278.0亿元增加到891.91亿元,而1988年乡镇企业向国家交纳税金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3.2%。
同时,在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发展较快,1987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超过50亿美元,交货总额占全国出口产品收购总额的1/6;1986—1988年全国出口总额增量中乡镇企业的贡献为24.7%。
表11—5 1984—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1984年至1988年这一时期,中国乡镇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前五年发展所积累的资本和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进入了第一个起飞阶段。
有关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及机理分析的文章
第3节2000—2008年:大力推进阶段一、政策出台背景新世纪以来,破解“三农”问题已成了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农村环境通过新乡村建设运动正在改善,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再次成为焦点问题,亟待解决。2004—2006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立法进程。......
2023-12-06
在理论界有人提出“适度通货膨胀有益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反复发作,甚至达到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避免通货膨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整顿金融秩序,实施宏观调控,以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时期。通过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维护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和社会的稳定,即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2023-08-15
第1节1978—1983年:社队企业恢复发展阶段一、政策出台背景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这一经济形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81年5月4日,国务院及时颁发了《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表11—31978—1983年中国社队企业发展状况续前表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023-12-06
第3节2003年至今: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一、政策出台背景第二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搭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03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发布,这标志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3-12-06
2001—2004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年均24.9%高速增长,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 548亿美元(见表8)。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将由2000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3年的第3位,首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贸易总量的急剧扩张增大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3.8%上升至2004年的70%。在中国增强了对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同时,世界对中国的依赖也同步地增加了。......
2023-07-03
第1节1978—1989年: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一、政策出台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解体,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双层经营逐步在农村建立巩固。在1979—198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4.8%。然而,农业生产在1985—1988年步入低谷,至1989—1991年又有恢复性增长。......
2023-12-06
第3节1989—1991年:整顿提高阶段一、政策出台背景中国的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经历了一段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表1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政策变迁(三)三、政策效果评价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贯穿于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表11—71989—1991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状况在1989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里,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矛盾加剧,社会供求总量失衡,乡镇企业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
2023-12-06
第5节小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参见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1版,15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该互助社注册资本10.18万元,由闫家村32位农民发起,经吉林省四平市银监分局批准成立。目前,汇丰银行已向中国监管当局申请设立第二家村镇银行,并已申请将汇丰在内地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资本金由1 000万元提高至4 000万元。......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