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未来之路

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未来之路

【摘要】:第4节中国农业国际化:未来之路中国农业政策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现在指导方针转向多予少取放活,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局高度,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入世后,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但是农业国际化进程还面临不确定性,突出一点是农业谈判的不确定性。

第4节 中国农业国际化:未来之路

中国农业政策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现在指导方针转向多予少取放活,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局高度,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入世后,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但是农业国际化进程还面临不确定性,突出一点是农业谈判的不确定性。2000年起WTO针对农业与服务业两大议题展开了谈判,由于进口与出口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立场差异巨大,2003年9月坎昆部长会议宣告农业议题谈判破裂,2005年12月第6届香港部长会议上欧盟在取消出口补贴之期限方面做出让步,美国与非洲棉花提案四国就棉花削减模式达成协议,但是由于各国立场差异很大,后来未能依照香港部长宣言如期完成减让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关于农业谈判,各国对于农业谈判的重要议题立场存在较大争议,包括市场准入、补贴、国内支持都存在较大冲突,至今未能就各项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不公平的国际农业竞争环境也影响了农业国际化进程。正如柯炳生(2003)指出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的不公平体现在所有重要领域,包括国内支持、出口补贴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最发达的欧盟、日本和美国不仅农业补贴绝对数额遥遥领先,而且现在的补贴数额都比世贸组织成立前有所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给予了高额补贴,目前,共有25个WTO成员对428种农产品实行出口补贴。(12)另外,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步升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构成巨大威胁。

从现实情况看,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不论是从农产品视角,还是从农业上下游的资本国际化以及农业对外科技广泛交流,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农业国际化推进进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重要问题。具体地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同时,由于进口关税较低、土地资源紧张、国家不会大范围对农产品进行补贴、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农产品进口压力仍旧巨大。农业上下游资本国际化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论是农产品零售市场还是农产品加工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市场逐步开放,冲击效果逐步显现无疑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农业“走出去”规模较小,进入的领域较窄,产业层次还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弱,海外农业项目开发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农业“走出去”战略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为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本节在此从加强农业国际化宏观指导、农产品促进出口政策、农产品进口管理、农业“走出去”战略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国际化宏观指导

从政策演变来看,相对来说,通过国务院发文针对农产品贸易仅两次,一次是1986年3月关于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另外一次是2004年10月18日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指导性意见。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部门围绕管理关税与配额、农业外事活动、引进农业科技、农业外资等活动分环节多头管理,造成生产与贸易管理的分离,对农业国际化缺乏统一指导与统筹管理。

不论是农业“引进来”还是农业“走出去”,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多头管理、沟通不力的问题,管理权限分布在多个管理部门,出口信用、关税、配额、出口退税等问题均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程序繁多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农业“走出去”更需要通盘协调与统筹,不断完善农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因此,政府应对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和充实信息服务,同时组织有关力量对国外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及时提出主动性和前瞻性对策措施。

二、农产品促进出口政策

当前,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显得格外必要。(1)要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出口基地建设。(2)要狠抓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3)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对农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信用保险。

三、农产品进口管理

农产品进口成为平衡中国国内农产品供求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农产品进口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需要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1)进口来源多样化,尽可能分散进口风险。(2)对国际市场相机抉择,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3)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国内流通和外贸管理一体化。如果农产品进口活动与国内生产、消费供求平衡状况脱离,则农产品进出口很难发挥为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服务的作用。(4)抓紧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5)针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可能对国内产生实质性冲击,适当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

四、农业“走出去”战略建议

农业“走出去”战略既可以补充中国需要的资源,又可以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还可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考虑到当前农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管理、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大境外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促进中国良种、优势农业技术、设备和农产品“走出去”,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们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1)深化境外投资相关体制的改革,针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管理降低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交易成本。(2)挖掘现有资源,展开多元合作。因为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围绕对外援助、农业技术交流、基地建设等已经做出基础性工作,而且中国现有的大量存量技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为实用,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因此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广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是努力的方向,近期的目标市场将确定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3)加强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课题组.大陆与香港之间商品贸易关系分析.管理世界,1996(2)

[2]程国强.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农资行业.中国农资,2007(10)

[3]程国强.呈现跌势的创汇大户.国际贸易,1998(11)

[4]程国强,刘合光.多哈农业谈判:取消出口补贴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6(7)

[5]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管理世界,2004(11)

[6]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政策.管理世界,1999(3)

[7]丁维顺.对外农业合作之路.农产品市场周刊,2007(20)

[8]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农村经济, 2006(2)

[9]杜青林.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30)

[10]冯海发.我国农产品进口策略选择.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7(2)

[11]郝利,类淑霞,姜凤宝.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状况分析.财贸研究,2006(6)

[12]黄季焜,Scott Rozelle,谢玉平,张敏.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看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管理世界,2002(9)

[13]柯炳生.不公平的世界农产品贸易体系与中国农业政策的改革调整.中国农业经济评论, 2003(2)

[14]柯炳生.入世三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分析与前景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5(5)

[15]李建平,刘冬梅.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16]刘合光,周爱莲,孙东升.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前景展望.农业展望,2007(3)

[17]卢锋.入世五年看农业.财经,2006-12-22(www.chuimin.cn)

[18]罗余才.中国90年代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世界经济,1999(9)

[19]马光霞.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 贸易逆差大幅下降——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分析评价.世界农业,2007(3)

[20]唐正平,郑志海.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21]唐正平.中国农业对外交流合作50年.世界农业,1999(10)

[22]田维明.入世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中国发展观察,2006(12)

[23]万宝瑞.中国农村的改革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4]翁鸣.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国际农产品贸易,2007(1)

[25]于孔燕.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对中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启示.世界农业, 2007(11)

[26]章家清,程广娟.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经济纵横,2007(4)

[27]赵革.农产品出口徘徊黄灯示警.中国经济信息,1994(11)

[28]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投资环境研究课题组.从“走出去”战略高度研究拉美市场开发和投资环境.拉丁美洲研究,2004(3)

[29]朱丕荣.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上).世界农业,2002(7)

[30]朱丕荣.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发展趋向.世界农业,2002(11)

[31]翟雪玲,韩一军.制约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及未来发展战略.调研世界, 2006(11)

[32]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及农业利用外资情况,www.fecc.agri.gov.cn

[33]严启发.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中国外资,2003(1)

【注释】

(1)本章执笔人:毛学峰。

(2)唐正平(1998)在总结农业对外开放20年的成绩时指出,农业开放范围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不断巩固、农业外资利用成绩斐然、农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农业多边外交取得巨大成果。朱丕荣(2002)对中国农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详细总结。

(3)《2006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根据中国农产品贸易地位与作用把近30年农产品贸易开放划分为持续增长(1979—1993年)、波动徘徊(1994—2001年)和入世后全面发展(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

(4)参见北京大学课题组(1996)。

(5)根据陆文强(1994)整理。

(6)围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商贸发[2005]124号)等,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先后就出口信用保险做出努力。

(7)具体内容参见OECD的《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

(8)2003年欧盟曾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产品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2004年日本以农药残留超标为由限制进口中国蔬菜,涉及大蒜菠菜等诸多出口品种。

(9)转引自郝利等(2006)。

(10)WFP是向我国提供无偿农业援助最多的国际机构之一,从1979年至2001年,该署已批准向我国提供66个粮援项目,总价值8.89亿美元。

(11)朱丕荣(2002)详细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本节仅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对其过程转变做简单梳理。

(12)参见《商务部发布农产品出口首个五年规划:将减速重质》,载《人民日报》,200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