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问题与政策走向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问题与政策走向

【摘要】:同时,中国基层科技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三)重大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效率不高尽管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投入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重大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一般农业科技成果较多,而重大技术成果很少。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由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收益性差,不利于中国农业技术市场和高新产业发展。

第3节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走向

一、当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较大增长,但总体投入水平仍较低。例如,2006年中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0.5%,远低于欠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则相差更远。(31)

与此同时,有限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向上级部门和城市集中,基层农业科技机构特别是乡镇一层缺乏足够的经费,根本无法有效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据2006年“全国县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统计,乡镇一级科研机构能维持日常运转经费的只有65.2%。

(二)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基层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机会

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目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例如,2006年底中国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28名农业技术人员,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4年每万农村人口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32)同时,中国基层科技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并且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恶化,难以跟上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重大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效率不高

尽管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投入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重大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一般农业科技成果较多,而重大技术成果很少。同时,依然存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布局不适应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发展需要的问题,科技资源配置平均主义、分散和重复的弊端依然存在,整体科研效率还不高。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

由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脱节、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不规范、农户规模小等原因,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调查,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0%(33),相对于美国高达85%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很大差距(34),大量科技成果处于冬眠状态。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63%(35),而发达国家在2005年已达85%(36),可见差距还是很大。

(五)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仍较低,严重制约了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 100万人,文盲占6.8%,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仅占11%。从外出劳动和留在农村的人口分布来看,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大部分文盲留在农村。从农业从业人员来看,2006年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9.5%,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仅占4.3%。

(六)农业技术市场和高新产业发展缓慢

中国在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高新产业方面起步较晚,尽管近年发展较快,农业高新技术攻关有重大突破,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技术市场也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还较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中国农产品共有3 000多个品种权,而国外一家公司就有4 000多个品种权。(37)同时,由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收益性差,不利于中国农业技术市场和高新产业发展。从2006年公布的财务状况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来说是亏损的,亏损额达800多万元。(38)

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走势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一)稳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稳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尽快制定有关农业投入法律,使农业科技投入在短期内有大幅提高,基本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企业投入为补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发展投入体制;大幅度提高基础科研经费比重,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形成合理的投资比例;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投入,尤其要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在继续保持种植业投资主导地位的同时,增加对畜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科研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突破口,推进科技与农业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同时进一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力争在世界农业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稳定高效的创新队伍;组合全国优势科研力量集中研究、集成、试验、培训和示范,力争在关键领域和科学前沿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知识产权

今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是: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等。

(三)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其具体做法包括:明确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根据县域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编制,确保在一线人员能满足公益性职能需要;完善推广人员招聘制度和任职资格管理;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重视农民群众的评价;改革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确保推广人员的工资奖金、晋升晋级等与考核结果挂钩;保障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大力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农村科技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推广方式创新;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组织一系列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培训班、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

(五)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和法律建设,规范经营性农技服务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落实有关措施,探索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科技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芳凡,戴智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科学教育家杂志,2007(10)

[2]宋洪远等编著.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宋洪远等编著.“九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宋洪远等编著.“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与评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2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1999年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注释】

(1)本章执笔人:张丽君。(www.chuimin.cn)

(2)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3)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2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11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2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11页。

(6)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831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9)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1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831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1999年农业发展报告》,26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2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11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参见杜青林:《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见中国科学院网站,2006-07-07。

(14)参见梁宝忠:《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见中国农业信息网,2007-03-30。

(15)参见《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五大进展》,见www.gov.cn,2006-10-19。

(16)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0-22。

(17)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18)参见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

(1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3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174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0)参见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00年中国农业年鉴》,51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2000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38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2)参见上书,37页。

(2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2005年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65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4)参见夏敬源:《总结成绩,振奋精神全面开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05。

(25)参见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06年中国农业年鉴》,11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6)参见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06年中国农业年鉴》,130~131页。

(27)参见梁宝忠:《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见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2007-03-30。

(28)参见杜青林:《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居全球之最》,见金坛农民网www.jtnm.org,2006-08-23。

(29)参见《全国科技入户工程三年增产粮食100亿斤》,见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8-01-07。

(30)参见梁宝忠:《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见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www.caas.net.cn,2008-03-26。

(31)参见李芳凡、戴智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科学教育家杂志》,2007(10)。

(32)参见《我国农技创新主要障碍及对策》,见www.chinainfo.gov.cn,2004-03-25。

(33)参见《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差距和增产潜力》,见北京农业信息网www.agri.ac.cn,2003-06-09。

(34)参见杜青林:《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居全球之最》,见金坛农民网www.jtnm.org,2006-08-23。

(35)参见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见www.gov.cn,2006-07-06。

(36)参见张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现存问题的政策探讨》,载《宏观经济研究》,2005(10),60页。

(37)参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遇阻“7+1”模式探路》,见农村科技信息网http://ncs.most.gov.cn,2007-08-27。

(38)参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遇阻“7+1”模式探路》,见农村科技信息网http://ncs.most.gov.cn,200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