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农村改革:未来发展趋势及机理分析

中国农村改革:未来发展趋势及机理分析

【摘要】:第5节未来发展趋势一、由二元结构最终走向一元结构将是长期趋势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永久的、家庭为主导的人口迁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中国路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农民工,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第5节 未来发展趋势

一、由二元结构最终走向一元结构将是长期趋势

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永久的、家庭为主导的人口迁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中国路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转变为城市民工,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目前,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劳动力迁移”,而不是“人口迁移”,这种迁移大部分是暂时的,农民工虽然居留城市,但他们的想法是攒够了钱就回到农村老家,农村是最后的养老之地。目前农民工“半城市化”的现状是由就业、生活和交往等多个层面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排斥所造成的。由二元结构最终融合为一元结构是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流动到定居,变为城市稳定常住人口将会带来行为方式的变化,进而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更大的变化。政策需要改变“重经济利用、轻社会服务”的取向,加快户籍制度及附属其上的福利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农民工转移和迁移定居的制度环境,尤其要关注社会融合,减少由非正式制度带来的社会排斥。

二、人力资本培训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成为近期改革的着力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包括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一方面要完善针对转移劳动力的失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卫生与健康服务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与其他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等补偿性社会政策,另一方面要建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政策、扶贫政策等发展性社会政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直接面临着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二是社会保障的缺失。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和代际传递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2006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 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 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 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 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仅占1.2%)。人力资本制约了其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其经济地位的改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原国企职工设计的,明显不适合农民工,导致其抗社会风险的能力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费率过高,形成了高门槛;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 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很难实现接续和转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也没有起到社会保险应有的作用。目前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政策虽然很受重视,但还未找到良好的运作机制,尚缺乏具体的操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保障政策则需要提高统筹层次,结合农民工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管理世界,2003(11)

[2]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状态变化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5)

[3]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4)

[4]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2007(7)

[5]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陈金永.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见: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58

[7]费孝通.小城镇再探索.新华日报,1984-05-02

[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卢迈,赵树凯,白南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见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0]陆学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反弹琵琶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业经济问题, 1993(6)

[11]庞晓鹏.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2]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管理世界,2002(2)

[13]王奋宇,李路路等.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4]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5]张忠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及面临的新形势.经济研究参考,2001(3)

[16]赵长保,武志刚.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分析.见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35(www.chuimin.cn)

【注释】

(1)本章执笔人:李靖。

(2)参见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载《管理世界》,2003(11)。

(3)参见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2)。

(4)参见王奋宇、李路路等:《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参见陈金永:《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见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费孝通:《小城镇再探索》,载《新华日报》,1984-05-02。

(7)参见陆学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反弹琵琶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载《农业经济问题》,1993(6)。

(8)参见陈金永:《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见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

(9)参见庞晓鹏:《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参见卢迈、赵树凯、白南生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见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200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1)参见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状态变化分析》,载《中国人口科学》,2005(5)。

(12)参见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参见张忠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及面临的新形势》,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3)。

(14)参见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载《经济研究》,2007(7)。

(15)参见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6)参见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中国人口科学》,2000(4)。

(17)参见黄全权:《月工资12年仅涨68元待遇偏低直接酿出“民工荒”》,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09/content_1962292.htm.

(18)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2/24/content_4221707.htm.

(19)参见《12省区市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口划分》,见中国新闻网,2007-03-30。

(20)参见赵长保、武志刚:《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分析》,见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