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明星心目中的偶像有关“芭芭拉”的介绍和评析,本已尘埃落定;但突然感到不妥,因为这位“美国电视第一夫人”并非只有凌厉攻势,而且还有“刚柔相济”的另一面。)而女明星像莎朗·斯通,她认为才够得上“性感”、光彩照人。“美国电视第一夫人”是好莱坞影星心目中的偶像。无意好高骛远,只是心中的疑问,旨在抛砖引玉。......
2023-12-06
凯蒂的“温柔一刀”
读完上篇的读者一定会问:凯蒂何许人也,竟在这传媒大国还如此抢手?
凯蒂自1984年转到NBC,先是当普通记者,后为驻五角大楼通讯员,再是《今天》栏目的编辑等,至1991年4月,正式成为此栏目主持人。在凯蒂之前,《今天》节目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原来的女主持德伯拉刚怀孕退出时,收视率只有3.4%,远远不如ABC的《早安美国》,但自从凯蒂接手的第一周起收视率就回升,不到一年时间就达到20%,超过了《早安美国》。
有人说,这是因为34岁的凯蒂形象姣好,青春亮丽。但根本的原因是凯蒂在那看来亲切、活泼之中却深藏着的独特一面——有评论家称之为“温柔一刀”。凯蒂具有非常出色的采访能力。如1993年白宫举行200周年落成庆典,凯蒂应邀出席,第一夫人芭芭拉亲自给她当导游。其时正巧老布什总统从旁经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凯蒂见机行事,对老布什进行了20分钟的独家采访,提出了诸如“您在伊朗门事件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等尖锐问题,节目播出后,名声大噪。再如1996年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多尔参议员接受采访,她针对曾经公开为烟草行业抱不平的多尔问:“是不是你从烟草工业中拿到很多政治捐款?”弄得多尔煞是尴尬。而这种提问都是在“灿烂笑靥之下”的“温柔一刀”,公众感到迷人,但又觉得痛快淋漓。
2004年3月,凯蒂采访了畅销书《戴安娜:真实的故事》作者安德鲁·莫顿,并首次播出了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秘密录音。这些秘密录音时间是从1991年到1992年,前后持续了大约一年,一时引起轰动。
公众从录音中得知:戴安娜当时才20岁,此前,她还没有交过男朋友,与查尔斯是在浪漫中相识,在崇拜与爱慕中结婚。但没过多久,戴安娜就从憧憬中回到现实,她明白,自己只不过是温莎家族中被捕获的一只猎物、牺牲品;甚至,她还多次试图自杀,并故意从楼梯上摔下来,而当时她已怀上4个月的威廉王子……
以下是凯蒂对作者安德鲁的一些提问:
——你是如何接近戴安娜王妃,并取得王妃的信任?
——王妃是否清楚当时录音派什么用场?她是否知道有朝一日将要公之于众?
——若没有遇车祸,她是否知道这录音泄露将会有多严重后果?
国新闻界“打工皇后”凯蒂画像
——你不担心,录音的公开会对威廉和哈里王子造成多大冲击?他们肯定不会因此而沮丧?(www.chuimin.cn)
戴安娜王妃
以上的提问,显示了大牌主持应有的素养和道德风范,当然也并不遗漏这“温柔一刀”。
拉里·金的机智,丹·拉瑟的严峻,詹宁斯的深邃,芭芭拉的凌厉,凯蒂灿烂笑容下的“温柔一刀”……所有这些主持人都各具鲜明个性,那么,为什么独独是凯蒂,现在“人气飙升”呢?
【评析】
为什么凯蒂“人气飙升”呢?
本书在《观察深邃的詹宁斯》一篇中,谈的是以“美学”来研究新闻学或主持人,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过这里却真的要以一种“审慎”态度,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看凯蒂的“人气飙升”。
对主持人而言,大概只有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学”,才可找到一些相应的借鉴。与以往所有的美学研究不同,比如过去的一部艺术史就是作品和艺术家的历史,但接受美学是第一次把接受者(读者、观众、听众)放在与作品、艺术家相同的地位,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只具有“势能”,只有当接受者接受后才能由势能转变成“动能”,而后成为“功能”。早在1947年法国大作家萨特发表的《文学是什么?》中,他就提出了艺术只是为了他人,只有在被他人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存在的观点。这其实已是“接受美学”的前奏了。
关于凯蒂,我们当然不能简单说她比之布鲁考、詹宁斯、拉里·金等更高明,更胜出一筹。如果借鉴接受美学理论,那么凯蒂的“人气飙升”,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现在美国的时尚更愿挨这“温柔一刀”吧。凯蒂的主持具有“势能”,而这种“势能”现在正为更多美国观众接受后转变成“动能”,而后成为“功能”——在这里也就是导致其“价位”不断攀升的原因。
不过即使是借鉴“接受美学”,大众传播研究仍需小心翼翼。因为这两者本质毕竟是不同的。接受美学的对象(作品),是虚构的艺术创造,而且在时间、空间上可无限延伸。比如凡·高的作品,身前没有人接受,但死后他的《加歇医生》开创了拍卖价为8000万美元的天价;再如中国晋代的陶渊明诗文,生前死后,乏人问津,甚至到了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巨作《文心雕龙》诞生,竟还没有他的名字,直至过了300年后的唐代,才被真正“接受”,并被李白、杜甫、韩愈等大师都奉为楷模。——试问一个“主持人”,也可等上几百年后才被“接受”吗?!
美学是一门隶属于哲学的历史悠久的高深学问,玄之又玄,迄今关于“什么是美”,还没有公认的定义;而大众传播则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问,甚至关于什么是主持人,也还拿不出一个权威的说法。这一“老”一“少”,都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界定,因而包括一些研究者也难免混淆起来。
关于“凯蒂”,如果真有一篇从大众传播角度来研究她为何“人气飙升”的文章,其成果,即使对于内地的主持人事业也功莫大焉!
有关世界明星主持人的文章
好莱坞明星心目中的偶像有关“芭芭拉”的介绍和评析,本已尘埃落定;但突然感到不妥,因为这位“美国电视第一夫人”并非只有凌厉攻势,而且还有“刚柔相济”的另一面。)而女明星像莎朗·斯通,她认为才够得上“性感”、光彩照人。“美国电视第一夫人”是好莱坞影星心目中的偶像。无意好高骛远,只是心中的疑问,旨在抛砖引玉。......
2023-12-06
“这里是伦敦”现场直播默罗不仅开创了“新闻联播”,而且还是推出“现场直播”报道的第一人。1940年8月18日,默罗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以无比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开创了电子媒介传播史上又一奇迹——第一个“这里是伦敦”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的影响无远弗届。其二,“现场直播”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有了“现场直播”,才使“主持人”这一职能显得如此不可或缺了。......
2023-12-06
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默罗与“麦卡锡主义”的初次交锋是“米洛案件”。而这时,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一致声讨麦卡锡。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最终以67票对22票通过了一项“谴责”麦卡锡的决议。看来,反“麦卡锡主义”还任重道远,但默罗已为我们举起大旗,为“主持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2023-12-06
惊世骇俗的芭芭拉走笔至此,前面所论述的都为男性主持,没有一名是女性,如果也要竞选什么行政长官之类的,那肯定是大输家,因为得不到女性的选票呗。以下,赶快推出一位女性金牌主持——芭芭拉·沃尔特。“惊世骇俗”,并不只是体现在她的诸多“第一”,更体现在她那与众不同的采访风格。屈指数来,美国有两位了不起的“芭芭拉”。......
2023-12-06
最值得信赖的布鲁考2004年岁末,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历时已20年的“三驾马车主持人时代”,可说已席终宴散。CBS丹·拉瑟惨遭滑铁卢,ABC詹宁斯已66岁,而NBC汤姆·布鲁考在64岁时也宣布正式告别。果然,NBC由此收视率跃升前列;布鲁考“金牌主持”的地位也予以奠定。至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之夜的直播中,布鲁考赢得了1500多万名观众,比竞争对手ABC还多出300万。在2003年的一份民意调查中,布鲁考被评为美国人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
2023-12-06
两次独家采访萨达姆2003年2月下旬,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已箭在弦上。2002年2月24日,丹·拉瑟独家采访萨达姆萨达姆:这是美国官员的担心?最后要说的是,从表象上看这次采访似乎萨达姆稍占上风,其实,这恰恰也是丹·拉瑟更为成功的地方。但此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丹·拉瑟独家专访萨达姆。昔日海湾枭雄萨达姆......
2023-12-06
95岁的主持人库克大众传播中有关“主持人”的历史,现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的爱德华·默罗;其实,仅比默罗晚一年出生的BBC主持人阿利斯泰尔·库克,显然也算“主持人”的源头。默罗已于1968年去世;幸运的是库克的主持生涯直到2004年95岁高龄,才从BBC光荣退休。他不仅是迄今世界上年龄最大、也是唯一贯穿“主持人”全部历史的主持人。1968年,库克主持《美国来鸿》库克的《美国来鸿》,BBC原来计划仅安排一个季度。......
2023-12-06
布鲁考的厄运与趣闻金牌主持总是叱咤风云,“过关斩将”,那是否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呢?布鲁考再有,2000年美国大选,在关键时刻布鲁考抢先报道了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佛罗里达州获胜的消息;但不久,佛州爆出计票争议,经最高法院裁决,最后为布什获胜。布鲁考风度迷人,趣闻也不少。现在的布鲁考虽已从“金牌主持”的职位退下,但仍将为NBC做顾问等工作。......
2023-12-06
相关推荐